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时教学设计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719516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时教学设计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时教学设计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时教学设计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时教学设计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时教学设计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时教学设计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教学设计表(执教:天河区石牌小学 张雪峰)课时课题20.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学认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本课5个生字。2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的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能想象诗句的意境。4运用“先叙事,后抒情”的写法创作儿童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境,朗读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想象诗句的意境,创作儿童诗。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批注课前准备1. 查找相关的资料(地名、人物、送别的乐曲)。2. 制作多媒体课件。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读熟古诗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课前收集到的送别诗。我

2、们在读古诗的时候经常会读到很多送别诗。那是因为由于以前交通不发达,古人离别之后可能三年五载甚至更长的时间都不能再相见了。于是就有了很多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送别诗。(PPT展示部份送别诗)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说,并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别的表达离别之情的古诗词,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学生跟着老师书空诗的题目。解读诗题同学们,请你们读一读诗的题目,说一说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

3、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生再读诗题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一个学生讲解古诗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唯”。(并板书,生跟着老师书空)同桌合作讲解每一句古诗(预设: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体会诗境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依依惜别)先存疑。当后

4、人诵读这首诗时同样能感受到这种朋友间的真挚感情。(PPT出示入声字)师范诵)2.通过诵读,我们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但是,正是这样一样繁花似锦的桃红柳绿的春天,朋友却要远行了。让我们诵读一遍。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诵后两句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6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的意境。1. 生诵读诗句,按平仄规律诵2. 生跟着老师诵读师生对读前两句(预设:学生可能会有如下的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烟花三月”就是春天,但是因为友人要离去了,诗人将

5、春天美景与心中一阵失落与惆怅进行反衬。)3.生诵读。4.生根据诗意说相应的诗句。写诗练习1.通过诵读,我发现很多送别诗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在抒情的时候可以借景抒情,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2.我们想象一下,生活中有没有与亲人离开的情景?(与好朋友离别;放飞笼子里的小鸟;飘走了的风筝;与夏季告别;落叶告别大树;离开一处不舍的美景;告别天边的云朵)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离别的情景,有自己经历的,也有别人经历的,有送别亲人的,也有送别一件物品的,甚至也有物品与物品告别的。请你动笔运用先叙事,再抒情的写法写一首儿童诗学生写诗练习,并展示(运用先叙事,再抒情的写法)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唐)李白故人西辞烟花三月孤帆 唯课后反思这是一节儿童诗歌课题研讨课,小学古诗词赏析中儿童诗创作教学策略的研究(天河区一般课题)。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要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加入了写儿童诗表达离别的情感这一环节。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足之处:1.古诗的学习还要学扎实。例如诗题目,要学生用一句话说清楚。“西辞”学生提到了,就要解透。从字词义三方面都要学扎实。2.学生写诗的思维是不严谨的。该如何引导,成了难题。既不能限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泛。这堂课上,学生呈现了很多情真意切的,很自然的感情。叙事,该如何叙事?古诗中有叙事的地点、人物、送别的时间。抒情也有借景抒情,如“孤帆”“天际流”。到学生写的时候,老师的指导很关键。老师要帮助学生,引导他们。老师这时起的作用是桥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古诗的学习,将方法迁移到儿童诗的创作中来。例如,有个学生写萤火虫,整首诗没有写离别或离开,这时老师要引导它写到这个点上。又例如,有学生写到与姐姐离别,可以引导她写道“呆呆地看着,任身影消失在人群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