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

上传人:A11****业论文 文档编号:100695327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春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年春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春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春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 满分100分1、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墨子答:墨子,名翟,鲁国人,春秋战国时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政治家、躬行实践的伟大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或“贤士”。2、学而优则仕答: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进一步推行仁义)。3、万木草堂答:位于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著名学堂。4、夸美纽斯答: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2、5、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6、帝国大学答:简称帝大,是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帝国,在其本土和殖民地上的中心城市所建立的,象征国家最高荣誉并具有浓厚帝国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性质的,全国最顶尖的实施高等教育、从事科学研究的九所国立综合大学的统称。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1、我国古代私学的兴起、特点和意义是什么?答:私学兴起:1.士阶层的崛起: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是私学的繁荣阶段。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2. 养士之风盛行:玉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礼贤下士”,实行“尊贤”的政策。采用“选士”和“养士”的办法搜罗人才。3.

3、百家争鸣: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峰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特点:学以致用、学海无涯意义: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醒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

4、时代的来临。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政论家,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持下来,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于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究,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我国古代有哪几种选士制度?请分别作简要介绍。答:(1)、察举制兴起于汉代,为推荐制度,由地方官员考察本地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供朝廷任用,其标准为“孝廉”,即推举孝顺、公正两种品质的人才,这种制度由于受地方大族的影响,举荐的人多是地方大户的子弟,形成了累世公卿的地方势力.(2)、九品中正

5、制始于曹魏兴盛于南北朝,为推荐评选制度,由中正官对推荐人选评级,一共有九个等级,又叫九品官人法,评完级别之后,国家按照人的品级(人品)授予相应的官职(官品),由于中正官大多由名门望族中人担任,这个制度实际上是维护门阀士族统治的.(3)、科举制兴起于隋朝并在其后历代逐步完善,为考试选拔制度,历代考核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如唐代还考诗歌),但是主要以儒家经典思想为主,由于科举制的兴起,以血统维系的门阀士族逐渐崩解,新兴的科举士族崛起,这个制度在古代保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3、 简述“百日维新”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意义。答:内容:(1)举办京师大学堂(2)所有书院、祠庙、义学及社

6、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3)各省设高等学堂,府城设中学,州县设小学 (4)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5)设立翻译、医学、农、商、铁路、矿、茶务及蚕桑速成学堂 (6)派遣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7)废八股文、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8)设译书局 (9)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意义: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

7、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4、 泛爱主义教育思想的主张。答:.泛爱主义教育是18世纪后期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因其主要代表人物J.B.巴泽多所创办的泛爱学校而的得名。当时德国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在文化领域展开了反封建思想束缚的狂飙突进运动。泛爱主义教育的出现便是对这一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5、 简述日本教育敕语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答:教育敕语为日本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文件,于1890年10月30日颁布。教育敕语的主要目的,是强化道德教育。1938年日本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后,教育敕语的内容成为军国主义的教典。教育敕语主要分为三段:第一段指出

8、日本教育的根基源于传统的“忠君爱国”的伦理道德思想;第二段指出日本伦理道德的具体条目;第三段指出日本伦理道德的条目的普遍意义,要求国民必须遵守。教育敕语的颁布对日本近代教育发展产生极大影响。6、 简述西塞罗的教育思想。答:西塞罗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法学家。他对罗马法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引入罗马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西塞罗在自然法方面的基本观点为,自然法是实在法的制定原则;是正义的天平;是万民法的理论源泉;是实在法批判的依据。这些观点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今天法治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有什

9、么特点?这对发展我国民办教育有何借鉴意义?答:归纳总结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有七大特点: 第一,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具有“讲学传授”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任务;第二,书院允许多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们到院讲学并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重要的教育形式; 第三,书院讲学不受地域限制,师生来去自由,并重视学术的相互交流,并展开争辩;第四,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五,书院内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教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

10、节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得到学生们的爱戴与尊重。 第六,书院管理组织机构比较精干,初创时只设山长总理其事。后随着书院规模扩大,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管理规范; 第七,书院制度较为完备,并有学规章程。学规是书院教学的总方针,同时教学方向、方法和程序等都体现在“学规”“教约”之中。 对当今民办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有以下六点: 第一,书院既是教学机构,也是学术研究机构,对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第二,书院注重学术交流和学术自由,开展争辩,有利于各门学派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书院讲学可以自由听讲,老师可以自由讲学,不受地域的限制,有利于文化的繁荣;第四,书院的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11、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有利于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当今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第五,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有很大的影响; 第六,名师讲学的内容整理为“讲义”,学生记录的为“语录”,是后世教学中教师讲义和学生听课笔 记的由来。2、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答: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当时就有一套系统的理论,紧扣了中国的实际,实践证明既行之有效,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不仅当时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落后,值得我们去研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有5点: 一、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12、”、“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原则; 三、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出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四、职业教育的目的,他将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五、职业道德教育,“爱国爱民”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实质就是: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大众,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目的是培养服务社会的劳动者。3、 论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密封线。答: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 是美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其思想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实验结合的过程中孕育成熟的,代

13、表了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冢们的最高成就。 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论证审慎周密,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必然要求。理解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述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关于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生活有多种,即生活是多种多样的,有儿童的生活、有成人的生活、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教育即生活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隔阂,在于使学校能够更加充分地考虑到儿童生活的特殊性,使学校不用成人的生活标准要求儿童,不用成人的活动模式去规范儿童。2关于课程论的探讨 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

14、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进步主义教育是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的,在课程理论上势必提出与传统课程理论相悖的观点,这一特点在杜威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反对传统教育以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主张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比如园艺、烹饪、缝纫、纺织、绘画等应该在课程中占有明确的地位。3关于教学方法论 在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上,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杜威所强调的科学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这种方法的具体程序则为:(1)感觉到的困难;(2)困难的所在和定义;(3)设想可能的解决办法;(4)通过推理,看哪一个假定能解决这个疑难;

15、(5)通过观察或试验,证实结论是否可信。这种思维的方法实际就是一种解决问题,使人有效行动的办法,这种方法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做中学。4、 论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答: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指出,一切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杜威说:从哲学上讲,道德教育的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如旁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养成个人的知识、能力、感情。一方面发展之后,还须使社会的同情格外增加。所以问题在,怎样使个性发展,同时并把同情的范围扩大,对于社会情愿尽忠、情愿牺牲。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5教育目的论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4、论述要素主义教育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