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658945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盐池县第一小学 钱秀红“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既然综合性学习有着这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呢?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个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是为了配合这个单元的专题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而提出的。目的在于

2、既培养语文能力,同时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可是,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呢?我真有些茫然。我再次细读这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于是制定一下指导方案:认真阅读“单元导读课”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任务。第一次检查: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文学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当学生把他们收集的资料交到我手中时,我傻眼了:除了少数学生照着综合性学习的提示查找了关于剪纸、春节、端午节的资料以外,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查找什么资料。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呢?以前他们查找资料也是很积

3、极的呀!面对学生找来的资料,我再次反思:什么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可是,这些就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了吗?好像离我们盐池太远了点,与我们的生活太远了点。“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各个学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冯芳主任。她说:传统文化跟各地的习俗有一定的关联,就如过端午节有些地方就不一样,我们这有给小孩肩背胖娃娃的习俗,而其他地方就没有。听了冯芳主任的话,我恍然大悟,让学生去调查和了解我们盐池所特有的习俗、物产、风

4、景、古迹,还有自己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民族的东西。于是,我和同学们展开讨论:我们盐池有哪些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地方风俗?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他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最后,我们又一次列出了下面的“菜单”:我们盐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剪纸、手工地毯、刺绣民族艺术:脸谱、国画,皮影戏节气习俗:端午节、中秋节 民间文学:关于盐池的传说列出这个菜单后,学生根据这个菜单搜集资料就轻松多了。第二次检查: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指导(有的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指导挑选)。第三次检查:询问每组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给予适当的建议。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综合性学习活

5、动中,不仅学到了语文课内外的知识,同时对民俗、绘画、戏剧、建筑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活动过程中,学生搜集资料的手段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上网查询的,去图书馆查阅的,从书籍上查找的,询问父母长辈的,还有亲自动手操作的等等。活动既提高了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使他们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活动开始时的独自查找资料,到小组合作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到最后独具特色的展示活动,以及写自己的亲身感受,我感觉学生在全员参与、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都有了显著提高。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内化为言语或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了。课上完了,我的心里几多兴奋几多感慨: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我们老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苹果。否则很多教学活动都只能服务于老师,于学生只是如微风拂过,不起涟漪。就像这个“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如果不能把它变得让学生“触手可及”,那“文化”就永远只是高高在上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