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制作全套配套课件大学语文第三版第四版共用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0658045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中玉制作全套配套课件大学语文第三版第四版共用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徐中玉制作全套配套课件大学语文第三版第四版共用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徐中玉制作全套配套课件大学语文第三版第四版共用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徐中玉制作全套配套课件大学语文第三版第四版共用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徐中玉制作全套配套课件大学语文第三版第四版共用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中玉制作全套配套课件大学语文第三版第四版共用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中玉制作全套配套课件大学语文第三版第四版共用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案 首 页授课时间年 月 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前赤壁赋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 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思想过程,体会他适意自然的人生态度。二、 把握文中“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主客对话形式的实质意义。三、 认识作为文赋的形式特点与本文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四、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重点、难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理解其主客对话形式的实质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 幻灯片板书设计(

2、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前赤壁赋一 (1) 月下泛舟 乐二 (23) 吊古伤今 悲三 (45) 阐述哲理 乐作业:1.学者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本文,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2.搜集资料,了解苏轼在黄州时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大苦闷。3.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

3、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讲授新课 前赤壁赋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

4、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诗、词、文均有很深造诣的全能文学家。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 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 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 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 都有重要成就。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母亲程氏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女子。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

5、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渐趋尖锐的时代。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有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层中渐次高涨。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入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苏轼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轼虽也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状况,但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

6、书神宗,反时王安石变法方案,于是引起王安石一派的排挤。苏轼为了远离身祸,求为外任,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苏轼出京作地方官,勤政爱民,尽心职守。八九年的时间,他虽然辗转迁徙,但每到一地都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体察民间疾苦。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流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论罪。从元丰二年七月被押,到十一月释放,苏轼在狱中备受诟辱,几置死地,幸得多方营救,才得贬出。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生活、思想与创作也从此开始了巨大的转折。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陈副使,但不得签

7、押公事,近于流放。他因经济困难,申请城东坡荒地,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因壮志难酬而苦闷;另一方面他闭门思过,消极彷徨,又时时向佛老思想去求解脱。但这几年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高峰。元丰八年,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政局发生变化,起用旧党人物司马光、吕公著等人, 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

8、、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史称“元枯更化”。苏轼即被起用。但苏轼对待新法,又主张“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们的全盘否定新法。这种注重现实利害的精神和耿直态度,又和司马光等旧党人物产生分歧。司马光病死,苏轼为旧党官僚所忌恨,又要求外放。苏轼十五年后再次至杭,他勤政爱民,开浚西湖,赈济灾民,兴建医坊,为百姓作了许多好事至元枯六年二月,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京都。入朝后本拟有所建树,不料又为旧党贾易等诬陷,心情郁闷不愿留在京城,于是又上书请求外放,不久便被派知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苏轼从黄州被召还,第一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他为国家振兴积极荐举擢拔后进,于是有

9、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才士云集京都,一时文坛兴盛。苏轼俨然成为文坛盟主,为北宋后期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远谪惠、儋时期旧党的支持者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于是新党人物又纷纷上台。但这时的新党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将打击“元枯党人”作为主要目标,于是旧派人物纷纷遭到贬斥。王安石变法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政治运动,蜕化为争权夺利的党派之争,苏轼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他被挤出朝廷,先是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未到惠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到惠州安置。苏轼在惠州度过两年谪居生活,虽是衰迈之年,处境困顿,仍然关心人民,积极发展农业与兴修水利,为改善百姓生活不遗余力。绍圣四年苏轼已六

10、十多岁高龄,又被改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当时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天侔书)。但苏轼不戚戚于个人忧患,积极为当地土族人民做好事,奖励农业生产,传播文化知识,破除陋习培养人才,一直孜孜工作到最后赦还。远贬惠州、琼州时期,条件最为艰苦,但苏轼思想旷达,随遇而安,并没被困难压倒,反而出现了再次的创作丰收。这时期他写了大量的和陶诗与书札散文,诗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元符三年,鞭宗继位,苏轼获赦北还,海南父老“执手涕泣”(遁斋闲览)。路过大庾岭时,有“问翁大庚岭头住,曾见南迁

11、几个回的慷慨,还表示回朝再尽忠诚不料行至常州病死,结束了他宦海升沉的一生。终年64岁。 2.苏轼的超脱与苦闷苏轼泛游赤壁,是在身心备受打击之下的一次解脱之旅。他的游赤壁之乐只是“苦中作乐”,是心情极度苦闷的一种自我宽慰;而由物我两浃引起的适意自然之乐,虽然体现了他身处逆境却能忘怀眼前得失、不甘沉沦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应看到这种超脱并不彻底,这从他的后赤壁赋里流露的更为浓重的虚无感以及同期创作的类似感受中都可得到印证。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是老庄的旷达出世思想,我们说作者保持了积极健康的人生情怀也只能在这一范围内理解。3.乌台诗案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合,被迫自请离京外放。苏轼在民

12、间亲眼目睹新法的诸种扰民不便之处,不时在诗中有所反映。元丰二年(1079),李定等谏官抓住苏轼诗中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罗织罪名,上纲上线,将苏轼拘捕入京,严加审讯,苏轼甚至做好了死的准备。后来幸得曹太后(仁宗皇后)、前宰相张方平、范缜、章惇以及王安石之弟王安礼等的营救幸免一死,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著名的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4.关于文赋文赋是赋的一种,是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赋体。“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用古文写的赋,也是相对俳赋而言不拘骈偶的赋。它既保留了赋的文采和韵节,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赋体的重重束缚,与律赋比起来写作更为自由。唐宋时期著名的文赋作者多为当时的古文名

13、家,如杜牧、欧阳修、苏轼等。文赋吸取了古文的章法和气势,句式以四、六字为主,并掺以大量的长句和连接词语,错落多变,押韵比较自由,间或有骈句,也常带有问答形式,常在叙事、写景中杂以说理、议论,寓理于情。文字清新流畅,富有诗意,可谓是古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代的散文诗。苏轼此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行文舒卷自如,声调和谐优美,其洒脱的格调与内容也是十分相称的。5.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

14、,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6.朗读课文并翻译 壬戌年秋,七月

15、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