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服饰特点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0656040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金元服饰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辽金元服饰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辽金元服饰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辽金元服饰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辽金元服饰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金元服饰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金元服饰特点(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金元服装,一、辽 契丹族服装,时代背景,契丹族是生活在我国辽河和滦河上游的少数民族,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契丹族还处于氏族社会,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五代初,由于汉族人乱涌入边区,加之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使其很快强大起来。公元 916年,阿保机在临潢府(今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附近)自立皇帝,定国号为“辽”,后经常侵扰中原。由于宋王朝腐败无能,致使最终签定“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向辽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1125年,契丹族的大辽被女真族所灭。,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 女子袍较男子长,袍内着裙。

2、男子着裤,裤管放于靴筒之内,女子亦着长筒靴。,辽国从汉服中吸收了不少的因素,并直接采取一国二服的方式,是汉服和契丹服并存,辽国官分南北,北官为契丹官,着契丹服,南官为汉官,着汉服。 契丹族服装男装一般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有带系于胸,两端垂直膝,纹饰简朴,色彩灰暗,袍内衬以衫袄,下穿裤,裤放靴筒之内。 女式样式不多,上穿襦衫,下穿褶裙,而且在衫内系扎,穿长简皮靴。 因为辽地寒冷,袍料大多为兽皮,如貂、羊、狐等,其中以银貂裘衣最贵,多为辽贵族所服。 1986年7月,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和驸马合葬墓中,有单股银丝编制的衣服和手套、鎏金银冠、琥珀鱼形舟耳饰、项链

3、、垂挂动物形饰物的腰带等被发现,做工精致程度令世人震惊。,穿皮衣、戴皮帽、蹬革靴的男子,辽国辽道宗大安九年(公元1093年)至天祚帝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墓前室东壁备茶图壁画 男子髡发,穿长袍,腰束革带,女梳宝髻,穿对襟交领短衫。 河北省宣化县下八里辽壁画墓群,辽国 颂经图壁画(局部) 主妇穿红地盘球纹锦对襟大袖衫,素色长裙,头梳宝髻,上插梳篦及簪钗;身后捧盆女子服式相似, 色彩不通,侍女梳双丫鬟,手执纨扇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宝山2号辽墓石房内北壁,辽国 女仆图壁画 女仆穿黑地绣菱格填生色花叶纹交领窄袖团衫,领边及袖口边镶红地四叶几何纹边饰,腰束绸带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宝山1号辽墓石房内男

4、壁,辽国【约公元907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称汗至辽建国前)】 侍仆图壁画 穿圆领窄袖衫,束腰带,脚穿长筒靴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宝山辽代壁画1号墓西侧室西壁,辽代除了皇帝好大臣可带冠帽和裹巾外,契丹那种多髡发。 辽代服饰 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发。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左上图为梳髡发、穿圆领袍、佩豹皮箭囊的骑士(胡瑰的卓歇图局部) 左下图为梳髡发的契丹族男子,辽代北班服

5、饰 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kun)发。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liu)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男子习俗髡发。不同年龄有不同发式。女子少时髡发,出嫁前留发,嫁后梳髻,除高髻、双髻、螺髻之外,亦有少数披发,额间以带系扎。按辽俗,女子喜涂面以黄色,如宋时彭如砺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髡kn发,辽代女子 发式 妇女发式较为简单,一般好、梳高髻、双髻、螺髻,或披发,额间以巾带扎裹,结帕巾。 契丹妇女妆面,喜涂

6、黄粉,俗称“佛妆”,辽初,官员服分南北,南官以汉制治汉人,穿汉服;北官以契丹制治契丹,穿契丹服。 凡三品以上行大礼时一律用汉服 常服仍分两式,皇帝与南官臣僚穿汉服,皇后及北官臣僚穿契丹服。,圆领袍展示图,辽代北班服饰,穿圆领袍的契丹族骑士,梳髡发、穿圆领袍的契丹族贵族,辽代北班服饰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左衽窄袖

7、袍展示图 (女服),穿左衽窄袖袍的契丹族妇女及穿圆领袍的男子(胡瑰的卓歇图局部),右上图为穿窄袖袍服的契丹族男女(陈居中胡笳十八拍图局部),本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的汉族男子(河北出土壁画)及梳髻、穿襦裙的汉族妇女(河北出土壁画)。,辽代南班服饰,金饰蹀躞带(辽宁辽墓出土实物),辽代南班服饰辽代称汉族服装为“汉服”,也称“南班服饰”。它与契丹族的“国服”(或称“北班服饰”)有所不同。这种服饰不仅百姓可穿,汉族的官吏也同样可以穿。腰带有蹀躞(die xie)带,本为胡制。带间有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弓、箭、算囊、刀、砺石等之类。在其它民族也有用蹀躞带的。,二、金、女真族服装 时代背景 女

8、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 1115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面对腐朽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包围北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之后,被蒙古军灭,据文献记载,金代服饰与辽大服饰颇有相似之处。百官常服 ,用盘领,窄袖,在胸膺间或者肩袖之间之处饰以金绣花纹,以春水秋山等景物作

9、纹饰。服饰基本保留女真族服的特点。 服装主要采用兽皮制作,特别是到了冬天,不分贵贱都穿兽皮服装,就连裤子和袜子也都用毛皮制成,以挡风寒的侵袭,圆领窄袖袍展示图,金代男子的衣装窄小,着尖头靴,各种皮帽,衣为左衽,男子的常服,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脚着乌皮鞋。 女服也是左衽,但极其宽大,裙式异于汉人,左右各阙二尺许,用布帛裹铁条,为圈,使裙摆扩大,然后外罩单裙。这一裙式为女装为女真族独创,与西方中世纪的贵妇的撑裙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民族张扬的个性。 男子辫发垂肩,女子辫发盘髻,也有髡发,但式样与辽相异。耳垂金银珠玉为饰。,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

10、在松花江下游奥里米金墓出土的玉透雕牌上,就雕有一对赤鹿,一只公鹿长角弓背,傲然挺立;一只母鹿回眸凝望,温文闲雅。左右两边各有一棵小树,表示鹿在林中栖息,具有游牧民族的装饰特点。兰州中山林金墓出土的雕砖上,也雕刻着大量的鹿纹。至于在山西稷山马村、化峪等地金墓发现的这种图案更多,鹿的形象也各不相同,或漫步缓行,或奔腾飞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装饰特点,在衣冠服饰上也得到大量的反映,金史舆服志中就有女真族服饰“以熊鹿山林为文”的记载。鹿的图案大量被采用,除其本身的外形较为优美,便于用作装饰外,还有一个原因,即鹿与汉字的“禄”同音,富有吉祥的含意。明清时期,鹿的图案虽然没有被收进官员补服,但在民间

11、仍属常用,比较多见的是将它与“福”字和“寿”字配合在一起,名谓“福、禄、寿”。,左衽窄袖袍、长裙穿戴展示图(女服),戴皮帽、穿胡服、披云肩的贵妇 (文姬归汉图局部),金代贵族服饰,金人尚火葬,故而遗留的实物不多,从金人文姬归汉图中所绘服饰分析,当是按当时习尚所绘成,带有鲜明的作画者所经历的时代特色。首戴貂帽,耳戴环,耳旁各垂一长辫,上身着半袖,内着直领,足登高筒靴,颈围云肩,当与金服接近,可供参考。1988年,黑龙江省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金齐国王墓出土出了数十件男女丝织品服饰,做工考究,显示出浓厚的北方民族特色,是金朝女真族的服饰精品。其中一双罗地绣花鞋,长23厘米,鞋面上下分别用驼色罗和绿色罗

12、,绣串枝萱草纹,鞋头略尖,上翘。麻制鞋底,较厚,鞋底衬米色暗花绫。,图为戴皮帽、穿胡服的骑士(宋人骑士猎归图),图中骑士头戴翻毛皮帽,身穿窄袖胡服,领、袖等处还露出一寸长短的皮毛,即后世所谓得“出风”。另在腰间佩有箭囊,下穿套裤革靴,与史籍记载的女真服饰大体相同,金代服饰有一重要特征,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服装。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上锈以“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猎物、保护自己的作用。金俗尚白,认为白色洁净,同时也与地处冰雪寒天与衣皮而皮筒

13、里儿多为白色有关。富者多服貂皮和青鼠、狐、羔皮,贫者服牛、马、獐、犬、麇等毛皮。夏天则以锦罗为衫裳。,金国 绣花女鞋 长23厘米,鞋面上下分别用绿色和驼色罗绣串枝萱草纹,麻底 1988年黑龙江省阿城县巨源乡城子村金齐国王墓出土, 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藏,金国 (公元10-11世纪) 织金小团花纹后缺裆裤 1988年黑龙江省阿成县巨源乡城子村金齐国王墓出土,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藏,三、元 蒙古族服装,时代背景,大约在7世纪的时候,蒙古人就在今天我国黑龙江省额尔古纳河岸的幽深密林里生活着。公元9世纪,已经游牧于漠北草原,和原来生活在那里的突 厥、回纥等部落杂处。10世纪后,便散居成许多互不统属的部落。

14、11世纪时结成以塔塔儿部为首的部落联盟。经过近百年掠夺战争,最后由成吉思汗完成蒙古族的统一。在成吉思汗吞并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以后,又与南宋进行了长达40年的战争。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开平(后改称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北石别苏太)登上汗位,后于1271年迁都燕京(改称大都,今北京),建国号“元”,1279年,元朝统一了中国。,元人汉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于汉族,衣着十分简单、朴素。入主中原以后,在生活习俗上受汉文化的影响很大,服饰趋于华丽。当时有仿效汉族贵族服装的,有随意使用龙凤图案的,服制较混乱。,左图为穿袍服、着革靴的侍从; 中、右图为穿窄袖袍服的妇女,元代蒙古族男子服饰

15、,蒙古族的服装民族特征尤为突出。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 男子长袍,圆领大摆,腰部缝以辨线,制成宽围腰,或钉成排纽扣,下摆折成密裥。俗称“辫线袄子”、“腰线袄子”等。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图为穿皮毛服的帝王及穿 锦袍的侍臣(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质孙服也是蒙古族的民族特色之一,形制为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下裳较短,肩背之间贯以大珠。原为戎服,后转为宫中的礼服。

16、首服为冬帽夏笠。各种样式的瓦楞帽为各阶层男子所用。重要场合在保持原有形制外,也采用汉族的朝祭诸服饰。元代天子原有冬服十一,夏装十五等规 定,后又参酌汉、唐、宋之制,采用冕服、朝服、公服等。元人宫中大宴,讲究穿质孙服,即全身服饰配套,无论颜色和款式、质料。当时元人尚金线衣料,加金织物“纳石失”最为高级,辫线袄,男子燕居服,窄袖袍,圆领、宽大下摆 2、腰间缝以辫线,制成宽腰围,或定成成排的钮扣,下摆部折成密裥,辫线袄产生于金代,至于大规模使用则在元代,最初可能是身份低卑的侍从和仪卫的服饰,后来穿辫线袄已不限于仪卫,尤其是在元朝后期,一般“番邦”侍臣“官吏形象,大多穿此服。这种服饰一直沿袭到明代,不仅没有随着大规模的服制变易而被淘汰,反而成了上层官吏的装束,连皇帝、大臣都穿着。 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童辫线袄,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服装以质孙衣,汉人译为一色衣。凡内廷大宴都服之。 特点: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且下裳部分较短,并在腰间加襞积(b j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