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孟子》五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0576439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孟子》五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孟子》五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孟子》五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孟子》五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孟子》五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孟子》五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孟子》五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了解孟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2.学习孟子倡导的仁爱精神和身处逆境、发奋努力的意志品质。 3.体会孟子散文长于说理、巧于论辩的特点。,一、课文的相关知识 关于孟子其人其书: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

2、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积极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孟子

3、的思想集中体现以下三方面: 1、政治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

4、,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涵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

5、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2、伦理思想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

6、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7、。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

8、”,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3、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

9、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内在的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 1、观点鲜明,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 2、善于掌握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地进行辩论,往往设立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然有时在论辩中也强词夺理,流于浮夸和诡辩。 3、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幽默的小故事和寓言来阐明道

10、理。,孟子五章 尊敬自家的长辈,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也爱抚人家的儿女。(具有了这样的仁德)便可纵横天下。(孟子梁惠王上)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

11、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孟子公孙丑下),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孟子腾文公下)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

12、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能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对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往往会导致灭亡。这就说明,忧患可以使人奋进、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孟子告子下) 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较轻。因此,得到众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之心的做大夫。诸侯危害社稷国家,就另外改立。(孟

13、子尽心下),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当孟子时,天下竞言功利,以攻伐纵横为贤。孟子乃称述唐虞三代之德,痛言功利之害,宣传仁义之说,努力维持儒家的道德。是以时人都以他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但他一方面却也染了战国辩士之风,颇好辩难,喜以比喻宣达,他的辞更富于文学的趣味;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他和孔子相差不过一世纪多,而作风之不同已如此。(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的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

14、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美的历程),一、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永葆进取之心,不骄不躁,创造更大的辉煌。 二、磨难可以强化人的意志力,增强人克服困难的能力;可以使人形成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排比句在文中的使用,具有加强语气、强调语义的作用。 四、.老:形容词用作动词,尊老;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幼。 .三、七:均为虚指。 .域:名词动用,限制;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震。 .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亚圣与孔孟

15、之道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

16、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的比较 孔子被后世的人尊为圣人,是因为孔子是一个天才,很伟大,很渊博。孔子的不少观念和思想带有永恒的价值。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他提出了认识、分析和处理事物的中庸观念;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 孔子是一个哲学家。他解读周易,使中国的文化之源不断地悠悠向远方流淌。他的许多语言都具有辩证的色彩。 孔子是一个历史家,所谓“仲尼厄而作春秋”(史记),对历史的承传起到了巨大作用。 孔子是一个艺术家。他精通音乐,他喜欢诗歌。他认为诗歌可以“事父事君”。他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他提出了鉴赏艺术的根本观点“质文论”。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他总结了很多教育经验。现存论语中的教育经验有二十多条(还不算他的学生的语录),拿在现代社会中来,没有实用和真理价值的几乎没有。 孔子还是一个政治家。当然,孔子在政治上不成功。他太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