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硬笔书法教程全套配套课件第二版曹长远中国书法简史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0561255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范硬笔书法教程全套配套课件第二版曹长远中国书法简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师范硬笔书法教程全套配套课件第二版曹长远中国书法简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师范硬笔书法教程全套配套课件第二版曹长远中国书法简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师范硬笔书法教程全套配套课件第二版曹长远中国书法简史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师范硬笔书法教程全套配套课件第二版曹长远中国书法简史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范硬笔书法教程全套配套课件第二版曹长远中国书法简史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硬笔书法教程全套配套课件第二版曹长远中国书法简史资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出版社师范硬笔书法教程第二版教学资料中国书法简史资料 为了更好地学习书法,我们有必要了解它是怎样产生、发展过来的。本章对中国书法史作一个简要介绍。第一节 先秦书法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书写汉字的艺术,与汉字是同时产生的。汉字究竟产生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历史上有黄帝时仓颉造字的传说,但寻不出确凿的证据。我们认为,任何文字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决不会是一人的独创,或许仓颉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做了一些整理的工作。近现代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出土的原始社会晚期的文物上所存有的一些“文化的象形符号”,(图1)可以认为是汉字的最初萌芽。但我国殷商以前的先民们究竟使用

2、什么样子的汉字,因为遗留的真迹几乎没有,所以无法评说。这样一来,中国书法就只能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说起。图2 甲骨文图1 大汶口文化象形文字符号甲骨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较早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记录当时占卜的一些内容,所以又称卜辞。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工具契刻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甲骨文在锲刻之后被涂上了颜色,或许这是古人为了使字迹更醒目,易于识读,但显然不能排除其中美化文字的成分。如果说这还仅仅是外在的,还不是书法本身,那么,甲骨文的用笔、结体、章法表明,它已经初步具备了书法的基本要素。从笔画上看,甲骨文无论是刀刻的,笔写的,都已经做到了笔画的瘦硬挺拔;从结构上看,甲骨文在错

3、综变化中显示出了均衡、对称和稳定;从章法上看,虽然甲骨文的字形大小不一,但总体上错落有致,疏朗相宜,因此给人一种古朴自然的艺术美感。(图2)随着甲骨文演变为金文,文字和书法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甲骨文尚未定型,许多汉字繁简失当,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金文则已经简化和基本上定型了,这些属于文字的进步;金文的笔画逐渐变得粗挺古朴,结体也比较紧凑,匀称,这显然是书法的进步。金文的艺术特征比甲骨文更明显,这表明,至少在殷商时期,书法就已经初具形态了。 图3 大盂鼎两周国祚长达八百年以上,这是一个金文艺术登峰造极的历史阶段。西周初、中期,金文仍保留着甲骨文的一些特征,如笔画有粗有细,字体大小不一,有长有

4、短,行列也不那么整饬。西周晚期,金文趋于成熟,原来两头尖细的笔画变得圆润工整,字的结体较为紧凑匀称,章法也渐趋整齐了。代表作品有:大盂鼎 (图3),大盂鼎内壁有铭文291字,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毛公鼎(图4),毛公鼎内壁铸有498字长篇铭文。其书法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西周晚期成熟的金文风格。散氏盘,书法结构奇古,线条圆润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图5 石鼓文图4 毛公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

5、侯割据,各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保持着极大的独立性,因而同宗于西周金文的各国文字,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一个字的写法,往往齐楚有异,秦燕不同。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序中说:“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指出秦与东方六国文字上的差异。东方六国的文字被称作“六国古文”,其品式多样,风格不一,有很高的艺术性。秦国的文字对西周金文作了进一步简化,从用笔看,笔画圆润,粗细均匀,从章法看,更加严谨整齐,纵成行,横成列。代表作有:石鼓文(图5),石鼓共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其书法

6、结体方正,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书写意味十分浓厚,能鲜明地表现出用笔的雄强浑厚,古朴苍劲,堪称大篆发展的成熟形态。 第二节 秦汉书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字体,便是其中主要的一项。秦丞相李斯承始皇旨意,对大篆加以整理和简化,改为小篆(亦称秦小篆)。小篆遗迹主要有峄山刻石、会稽刻石、泰山刻石(图6)等,其中泰山刻石的结构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但比石鼓文更加简化,体态修长,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唐张怀瓘称颂李斯的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此外还有诏版、权

7、量、瓦当、兵符等文字。 图6 泰山刻石秦朝不仅成就了小篆这一字体,而且还创造了隶书。相传隶书的初创者是秦朝的程邈:程邈善大篆,后因事下狱,被囚于云阳狱中,程邈在狱中十年,潜心研究,删繁就简,把篆书的圆转改变为方折,从而造出了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因此很得秦始皇赏识,出为狱吏。其实隶书的产生也决非一人之功,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可能程邈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做了一些加工整理的工作。秦统一后,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定了非常严苛的法律。由于筑长城、修驰道、建宫殿徭役繁多,民不堪命,犯罪者众,以致全国各地押往咸阳的囚犯充满道路,衙门和牢狱里的文字书写事务相当繁重。当时通行的小篆,结构复杂,笔画繁难,书写费时费

8、力,难以应付。因此文字的简化实属势所必至。汉书艺文志载:“秦时官狱事多,苟取省易,施之以徒隶也。”说文解字序说:“秦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隶书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不过,秦朝的隶书只是篆书的简化,正如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因此,草创阶段的隶书(秦隶)仍较多地保留着篆书的痕迹,或者说兼篆兼隶,明显地表现出由篆至隶的过渡形态。从一九七五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一千多枚秦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无论从文字史的角度看,还是从书法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都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的肇始。隶书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

9、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从隶书起,汉字便基本上摆脱了象形而趋于符号化了,而书法也真正摈弃了“绘画”的成分,成为更多地讲究笔画线条的表现艺术,从而揭开了书法史崭新的一页。由于统治过于暴虐,秦朝国祚较短,二世而亡,继之而起的是刘邦西汉政权。随着秦朝的灭亡,秦朝通用的小篆也很快衰落了。隶书虽草创于秦,但秦除一般杂牍外,正式场合并不多用。到了汉朝,隶书迅速大行于世。除符玺、题署等尚用篆书外,其余皆用隶书。图7 居延汉简西汉初年仍沿用秦隶,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字体渐趋整齐、方正,有了法则,有了波磔。从西汉时期留下的大量竹简中,可以看到这种变化发展的踪迹。竹简有流沙坠简、居延汉简(图7)

10、、武威汉简以及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竹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等。图8 乙瑛碑分明的波磔的形成,是隶书成熟的标志。隶书的真正形成是在东汉,故又称隶书为汉隶。波磔的出现是书法的一大进步,它说明隶书不仅开始从形体上美化自己,而且开始从笔势上表现一种骏发之美。东汉后期,特别是桓帝、灵帝之际,刻石立碑之风盛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成熟的汉隶精品。桓帝时著名的刻石有:建和元年的敦煌长史武班碑、永兴元年的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图8 )、永寿二年的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延熹元年的郎中郑固碑、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延熹七年的泰山都尉孔庙碑、延熹八年的雁门太守鲜于璜碑和西岳华山庙碑等。灵

11、帝时著名的刻石有:建宁元年的卫尉卿衡方碑、建宁二年的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和鲁相史晨祀飨孔子庙碑、建宁三年的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建宁四年的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熹平四年的循吏闻喜长韩仁铭,熹平年间的熹平石经,光和六年的白石神君碑,中平元年的豫州从事孔褒碑,中平二年的郃阳令曹全纪功碑(图9),中平三年的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图10)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汉碑精品,虽然都是以“蚕头燕尾”的波磔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代书法家的艺术创造力。他们各以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影响后世,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图10 张迁碑图9 曹全碑

12、图11 皇象急就章隶书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在东汉也成熟起来。汉赵壹在非草书中说:“当秦之末,官书繁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隶书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旨。”可见草隶的出现,也是为了实用。但在书法艺术已经大大发展了的汉朝,书法家们当然不会放弃对它的美化,于是成熟的草隶章草形成了。章草的成熟与汉隶的成熟是同步的,这从它的体势上可以得到证实。如果没有成熟的隶书,决不会有章草分明的波磔。章草书法家为数不多,传世的遗迹就更少,主要是汉代竹木简中的章草部分,此外还有魏晋时期书法家的章草作品存世,著名的如陆机的平复帖及索靖的急就篇、月仪帖,皇象急就章(图11)等。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书法

13、魏晋南北朝历时近400年。虽然这是一个战乱、动荡的时代,但在书法方面,却出现了出人意料的高度发展。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通过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众多书家的艺术实践,使之臻于成熟,成为后世典范,并形成了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图12 钟繇力命表三国时期,以魏国的书法成就为最高,而其中又以钟繇最为杰出,他研习字体源流,变通隶法,完成了由隶体向楷体的过渡,成为楷书之祖,为东晋书法高潮奠定了基础。楷书究竟创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但真正脱尽隶书特征的楷书,是由钟繇创立的。尽管钟繇的楷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带有隶书的痕迹,但无疑已经成为一种与隶书有着根本区别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经过后来的王羲之

14、的进一步发展,终于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影响,成为后世楷书的典范,因此,后世把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的传世楷书有宣示表、力命表(图12)、贺捷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等。与钟繇同时代的书家还有:胡昭、韦诞、卫觊等。卫觊的儿子卫瓘、孙子卫恒也均为名家,其侄孙女卫铄即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吴、蜀两国的书法,远不及魏国繁荣。吴国唯有皇象尚能与魏国诸家抗衡。皇象兼善篆书、隶书、章草,传为皇象所书的天发神谶碑,体兼篆籀,风格奇特,对后世颇有影响。蜀国书家不多,其中诸葛亮少有书名。西晋书法虽不如魏时繁盛,但秉承汉魏流风,擅长书法的人很多,特别是在行、草方面,成就较高。西晋初年,著名的书家是索靖

15、和卫瓘,都以擅长草书名世。瓘学张芝草法,参以父法,遂使草书至于神妙,成为后世简札之宗。瓘传其子卫恒,恒从妹卫夫人,传卫门书法于王羲之,所以卫门书法成为王羲之书法的渊源之一。图13 快雪时晴帖东晋是我国书法史上的极盛时期,楷、行、今草都同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王羲之是东晋书法的杰出代表,他在书法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于创建了楷、行、草书的规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被人们推为“书圣”。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曾亲为晋书撰王羲之传论,盛赞其书,以为尽善尽美。其传世书迹主要有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兰亭序、姨母帖、二谢帖、频有哀祸帖、丧乱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图13)、十七帖、圣教序(唐怀仁集)等。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代表了其行书的最高成就,被后世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全篇大小参差,长短相间,错落有致,点画映带相生,气脉相通,结构富于变化,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整体冲和安详,从容不迫,充分体现了“晋人尚韵”的特色。在其后千余年间,凡以行书名世的书家,莫不从中汲取营养,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单帖笼照整个书史,影响后世的,莫过于此帖。图14 中秋帖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名直追其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献之初学父书,后又学张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