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应对策略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509853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应对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应对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应对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应对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应对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应对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应对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应对策略R交通102高山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应对策略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课题。本文从个性、情绪、注意、自我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分析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心理因素,并提出防止交通事故的心理学对策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提供巨大便利条件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交通事故。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1年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保有量的增加,道路里程的延伸,道路交通愈趋复杂,交通事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交通安全的研究早已在各国广泛地开展,

2、并涉及诸多方面。各国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与人的因素有关的事故约占总事故的90以上,仅驾驶员本身负有直接责任的事故竟达81以上 。因而,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课题。1 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心理因素11 个性与行车安全个性与交通安全关系的研究是交通心理学取得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心理学工作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对个性与交通安全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依此说明事故倾向性个性特征的存在:即在同样的情境下,有些人因生理或心理原因比另外一些人本质上更易发生事故。Brown对经常违章的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采用16PF量表测试,发现违章者更有实验性

3、、富有抽象思维,但易冲动、紧张、喜幻想、猜疑;安全驾驶员更多表现为敏感、紧张程度高、爱思考、冷静等特点。赵长城等对3种不同职业的被试者进行性向测验,发现外向型性格比内向型性格更容易肇事,且随着外向程度的增加,肇事可能性增大。通过进一步研究表明,内外向性格与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密切相关,随外向型性格的增加,被试出现不安全的概率增大。金会庆等运用EPQ问卷调查发现,事故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在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得分上差异均明显,认为精神质、神经质及偏外向是诱发事故的重要原因。Erdo&Frede6ck等人在对事故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的临床精神症状研究中发现,事故驾驶员在临床 t2理方面主要有下列具体

4、特征:情绪不稳定、易紧张、偏执、偏激、自私、幻想、疑心、压抑、有犯罪倾向、过分自信等。Shaw等人对事故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进行主题统觉测验,发现了许多与事故倾向性有关的人格特征的存在,如不成熟、沮丧、冲动、犹豫不决等。Natanmen&Summala等人研究指出,驾驶员应激是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驾驶员的应激事件如家庭纠纷或工作障碍与高事故率密切相关,并且认为,事故倾向性驾驶员这些潜在的、稳定的、易发事故的个性特征在应激环境中极易诱发事故。12 情绪与行车安全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凡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都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如愉快、喜爱等。凡是不能满足人的

5、渴求的事物或与人的意志相违背的事物,都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如厌恶、痛苦、恐惧、忧虑、悲观、紧张等。情绪会影响驾驶员的行为,心情愉快舒畅会精力集中,反应敏捷,判断迅速准确,指令及时正确,提高驾驶潜能;而驾驶员情绪低落、悲观压抑、大喜大悲,多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判断失误,指令失准,势必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采用“安全驾驶适应性测验”量表,对济南市公交公司3l0名驾驶员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安全行车的态度如何,情绪是否稳定是影响事故率的重要因素。常见的驾驶员的不良情绪有以下几种表现:1)急躁情绪。驾驶员或为了赶时间,或为了完成某项紧急任务,或急于回单位向领导汇报,回家与亲人团聚,或路遇拥挤

6、堵塞的通路,多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就会缺乏理智,不顾道路情况,违章蛮干,高速行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2)紧张情绪。由于技术不高,操作不熟练,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往往使驾驶员害怕,或产生心悸等紧张情绪。适度紧张会使人兴奋,增强责任感;而过度紧张会导致人判断不准确,动作失调,甚至手忙脚乱,无所适从。3)犹豫情绪。驾驶员在行车中,或因驾驶技术不熟练,或因情况判断不佳,或因未处理过类似情况,而产生犹豫情绪。外在表现一般为眉头紧皱,油门忽高忽低,动作缩手缩脚,右手握变速杆时而抓住,时而松下,方向盘左右游动。在超车时,当超至并列时,又放弃超车,以致使所驾驶的车辆在通路上忽快忽慢,忽左忽右,

7、动摇不定,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4)愤怒情绪。有些驾驶员在行车时,或是因为对自己所受到的罚款、扣证等处罚心怀不满,但又不便当场发作,或是因为与乘客发生矛盾,为拦客抢生意而与其他驾驶员发生矛盾等,一旦受到来自他人连续不断的鸣笛,强行超车等方面的刺激干扰,就可能怒从心起,也会不甘示弱地连续鸣笛,继而加速,抢道并行,强行超车,企图将愤怒和不满发泄到别人身上,以求心理上的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得开“斗气车”。这种情况在那些修养差,素质低,自制力弱,性格火爆的驾驶员中最易发生,而且事故后果一般也比较严重。5)过度兴奋。兴奋是盼望的目的达到以后或紧张解除以后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一种解脱状态下的情绪,并贯穿于

8、感知、判断等各个行为之中。一般程度的兴奋对驾驶员是非常有利的,如能使反应敏捷,判断准确等;但过度兴奋则出现不利行为,如不能准确感知路上的刺激物。13 注意与行车安全所谓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仅是有选择的指向一定的对象,而且还必须离开一切局外的与被注意对象无关的东西,抑制与之相竞争的附加活动,以全部精神来对待对象,从而获得对某一事物的鲜明而清晰的印象。注意与交通安全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1977年Treat等人研究发现,在引发事故的l0项常见错误中,驾驶员注意不当和不注意是产生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交通事故总数中约占20以上。瑞士有关资料也曾报道,在45 428起交通

9、事故中有53l6起是由不注意或不集中注意引起的。我国北京市对2532起交通事故的分析,也表明思想麻痹、不集中注意是引起驾驶员肇事的主要原因。驾驶员的注意广度与交通事故有密切关系,安全组驾驶员的注意广度大于事故组驾驶员,差异显著;驾驶员注意广度有一定范围,当刺激信号在6-10个范围内,事故组与安全组驾驶员的注意广度差异明显。驾驶员在行车过程面临着来自信号灯、行人、车辆路面状况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时刻在变化着,只有驾驶员集中注意并且有较大的注意广度时才能有效地同时顾及周围信息,选择信息,迅速做出正确决策,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行车安全。若是驾驶员没有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驾驶的汽车上,如边开车边与人

10、聊天,或被周围其他事物所吸引,或注意范围狭小,就会不可避免地遗漏一些有效的,甚至必要的信息,导致事故的发生。为了确保安全行车,驾驶员应该注意以下几种注意品质的培养:1)应具有较大的注意范围。2)要善于转移注意。3)应具有较强的注意分配力。4)应具有良好的注意集中性。驾驶员驾驶车辆时,应具有良好的注意集中性,以便将注意集中到驾驶活动上,不受外界干扰。5)应具有良好的注意稳定性。14 自我保护意识与行车安全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是为了生存,采取自救行为时所具有的特殊心理功能。一般情况下,工人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意识到怎样操作更安全,但是有时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安全意识

11、不强。造成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心理因素分析如下:1)侥幸心理。侥幸是企图偶然地获取成功或意外地免去不幸。存在侥幸心理的人往往对交通事故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认识模糊,认为出事故的人都是运气不好,运气好的人即便违章也会平安无事。因此,有些驾驶员明知汽车存在不安全因素,但不及时排除故障,结果导致事故的发生。也有些驾驶员认为违章操作并不是每次都发生事故,因此,驾驶员为图方便,抱着侥幸心理而违章操作,而事故就在“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时发生了。2)逞强心理。有些驾驶员特别是年轻的驾驶员,争强好胜,好出风头,感到开快车显得威风,有“英雄”气派。追求高速行车时的痛快感、刺激感;也有些驾驶员看

12、到别人的车辆超越自己时,就认为是对自己人格和驾驶技术的挑战,于是故意不让或加速追赶,甚至强行超车后,故意甩方向或紧急制动,这种情况最易发生交通事故。3)盲目自信。过于自信是驾驶员发生事故的普遍心理特征,这在新驾驶员身上表现为一知半解,盲目骄傲;在老驾驶员身上表现为以经验作为骄傲资本,不能正确估价自己,或认为老路线、熟道路不会出事,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把行车违章视为儿戏,缺乏科学态度,因此难免发生事故。4)不顾驾驶疲劳,片面追求效益心理。有些驾驶员,特别是长途客运驾驶员为了多拉客、多挣钱,不顾身心疲劳,超负荷运转,只求效益,忽视安全,认为“安全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也是

13、危及交通安全的一大隐患。因驾驶员疲劳而造成的事故在交通事故占有较高比例,约占总数的115。奥汉纳(O Hanlon)1978年得出,乡村公路上单辆车造成的事故中14-24是由于疲劳所致,而赫尔伯特(Hulbertr)1972年认为,35-50的公路死亡事故要归于疲劳。在因疲劳行车的交通事故中,又以长距离连续驾驶最高。哈里斯(Harris)等在1972年指出,在7-10 h的驾驶中,驾驶员的事故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后半程的事故率为前半程的2倍;哈姆林(Hamlin)1980年发现,连续驾车14h以上,其事故、冒险次数是10h以下的253倍。2 防止交通事故的心理学对策21 开展驾驶员驾驶

14、适宜性检验,重视驾驶员的选拔与培训驾驶适宜性是指驾驶员有可能圆满完成驾驶任务所具有的素质,由驾驶员的先天素质和后天训练构成,二者既相对稳定又相互补充。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使车祸往往集中于某一类人身上。也就是说,在车和路相同的条件下,一些人屡次肇事,而另一些人则很少肇事或从未肇事,即前文提到的“事故倾向性”,通过驾驶适宜性检验,对那些很不适宜从事驾驶的少数人来说固然是起筛选作用,对大多数人来讲,则可以根据驾驶适宜性检验的结果,对驾驶员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教育和管理,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当前,我国开展的驾驶适宜性检验,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运用心理学仪器进行适性测试:

15、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知觉深度,视觉误差,红绿色盲,听力,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镜中事物判断能力,动作稳定性,手眼协调能力。2)运用量表进行人格测验,选择借用通行的性格量表和气质量表。通过开展以上项目的适宜性经验,可以了解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配合技术训练,提高驾驶技能,保证安全行车。22 加强驾驶员心理训练。提高其心理素质长期以来,人们在对汽车驾驶员进行训练时,往往只注重对其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其心智技能的训练,导致了许多由心理因素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经验证明,心理素质好的驾驶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并且随着驾驶经验的增长,驾驶技术、行车经验愈来愈熟练、丰

16、富,只要谨慎驾驶一般都能安全行车;而心理素质差者,随着驾驶经历的延长,危及交通安全的心理障碍也会愈来愈多、愈重,甚至影响身心健康,有的还会身不由己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加强驾驶员心理训练,提高安全行车能力,预防交通事故是非常必要的。汽车驾驶员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准备性训练、动机训练、情绪调节训练、能力迁移训练、人际交流训练、应激处理训练、事故后心理康复训练等。通过心理训练能提高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驾驶员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发掘身体潜力,保持最佳安全行车状态,在极度紧张、艰苦条件下,能调整适宜的情绪兴奋程度和情绪稳定性,使自己的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想象、注意力和控制能力,都发展到高度水平,有处置种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以达到安全行车的目的。23 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对驾驶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提高驾驶员安全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