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木兰诗》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49809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木兰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木兰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木兰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木兰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木兰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木兰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木兰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木兰诗教学案例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在思

2、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木兰诗很有特点,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诗人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以看出木兰诗在中唐已经脍炙人口。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据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

3、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力争学生能当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2、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3、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学生分析: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一、积累文言词语二、指导朗读促进鉴赏三、体会本文主人公的精神境界教学理念: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质朴生动语言中,洋溢着浓郁的民歌情味和

4、朴素的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体味语言,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及分析人物时体会情感。1、重视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熟悉课文,了解大意,休味语言的民歌特点。2、在教学过程中,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引导他们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像文中的略写之处。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教学思路:本课可按以下几种思路设计教学方案:1、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诵读课文为主要任务。此思路如有安排预习,可以一课时完成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快速背诵的方法。2、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全文共七自然段,各段的内容都

5、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采用逐段分析的方法,逐层深入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本文在语言、修辞、详略等方面颇有特色,可以围绕这几点进行一定程度的赏析,最后落实于写作的实践运用。4、综合以上三种思路,这样教学容量更大,教学内容更丰富,对师生的要求也更高。若按“诵读课文-分析鉴赏”这一思路,则比较容易操作,也便于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本课件正是以这一思路来设计的。辅助手段:本文可采用的辅助手段较多,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思路选择。如:播放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MP3或电影片段),或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导入。采用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图案为剪纸)为投影素材,实现教

6、学目标。剪辑播放香港电视剧花木兰片段等,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对照。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链接相关素材。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1、放映演示课件第1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课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的情感丰富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么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一起到木兰诗这个流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搜集有关花木兰的信息,为了能证明“木兰”深受人们喜爱,有许多同学已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7、或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接下来先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些什么。2、点击“资料”,链接展示3239页的内容。主要有木兰像木兰祠豫剧京剧连环画电视剧动画片书法作品木兰扇(拳)等。中间随时欢迎学生补充他们所知道的内容。简介内容如下:32页: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谓木兰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远古而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等。河南虞城木兰祠还存有唐朝大诗人杜牧的诗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现在河南商丘地区还形成了“木兰文化节”。

8、3334页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现代木兰戏中,豫剧大师常香玉饰演的花木兰奇境迭现、妙趣横生,非常精彩地设计了木兰的12年征战。戏中最有名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乐观生动、平白如话地讲了个“大道理”“谁说女子不如男”,被这出戏影响的人何止千万?35页: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思想,艺术成就极高。本页图片为火花和邮票构成。.36页:连环画及民间连环画3739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花木兰的事物或艺术作品?学生自由回答后,出示电视剧、动画片、书法作品、木兰扇(拳)等等。40页: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可能是你没想到的吧?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9、)3、小结:这众多的木兰形象,被建筑(木兰祠)、雕塑(木兰塑像)、电影、戏剧(京剧、话剧、豫剧花木兰)、(美国)动画片、(香港)电视连续剧、拳术及剑术、连环画、年画,甚至还有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等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所表现,他们对木兰之美进行了多层次的细致的解读。注意这一点:老师为什么搜集这么多的物品?是因为以上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正是源自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也就是说木兰诗是他们的“鼻祖”),众多的创作者通过反复阅读木兰诗获得灵感。可以这么说:由木兰诗开始,到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像一颗最有活力的种子长成了大树。(木兰事迹在史志、碑刻、野史、杂记中多次出现

10、;考据学家、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对她的研究渐次深入。自杜甫、白居易起到民间歌曲、小调对木兰诗的手法、技法争相效仿。)今天我们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一不小心我们班里或许也能产生一两位哈姆雷特呢!二、诵读学生诵读好诗文总是适于朗读,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朗读一次,注意情感要到位,语速、语调、节奏等要符合原文的情感或意义的表达。1、学生朗读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2、学生朗读后检查预习正音点击“读写”,链接演示课件第4461页(为方便使用链接较多)根据需要给加点字注音或解释下列词语(以多媒体展示)军帖机杼辔头戎机鞍鞯金柝策勋可汗扶将著裳扑逆迷离帖花黄3、请学生推荐班里读书最好的一位同学个人

11、朗读要求:同学认真听读,注意该生或快或慢处、或高或低处及断句节奏的处理,品味其优缺点。(可请全体同学点评优点)4、全体同学自由默读全文,请认真准备,因为老师将发出“挑战书”:默读之后,我们再请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诵读全文。老师将挑战这位同学,看谁读得更好,请同学们当评委,好不好?5、教师诵读教师范读前,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然后声明:老师只是加上了对文章的理解,请注意老师与刚才那同学读得不同的地方。下面是教师朗读中需注意的要点提示: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

12、义及下定决心。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甚至如“快板”,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

13、慢。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甚至可以结合动作(脚扑朔、傍地走)表情(眼迷离);结合“安能辨我是”句朗读,教师可以用双手自抚面颊,一字一顿以反问的语气念出“雄”、“雌”,使有余韵,效果更好!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定能博得学生满堂喝采)学生品评:请学生评价教师刚才范读课文的优缺点,多肯定学生的见解(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范读中大多数的优点都能被学生点评出来)。如有较大的出入的,可提出全班探讨,为什么要这样读?最后明确较好的读法(当然也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更要欢迎学生指出朗读中的不足)。运行中点击POWE

14、RPOINT右下角的黑屏,以免影响学生读书及品评全体齐读,赏析品味三、概括要点1、复述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较熟悉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复述诗文的故事大意,可适当发挥补充。2、概括要点(在复述的基础上)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要求能用来回答“木兰怎么样?”如果觉得独立概括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商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概括发言,形成板书。放映中点击“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停机叹息决定从军木兰征途思亲征战沙场辞官还乡设喻作答3、小结:了解情节,有助于我们下堂课进一步分析课文四、背诵课文参看板书(课件第20页),了解全文大意,试着当堂背诵课文。五、课外作业放映中点击“作业”,链接演示课件第19页,第一课时完成1-2题1、熟读并背诵课文2、作业本课堂巩固题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