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0446965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摘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突显,并且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然而,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制造业竞争更趋激烈。我国如何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的优势及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思考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对策,以尽快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 关键词 世界工厂 问题 对策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the material

2、basi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industry body, is a measure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 important symbol. After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status has been highlighted, a

3、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of China won the world factory in the title. However, in the 21st century knowledge economy context,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How the manufacturing power of China into a manufacturing power, there are many issues to address.

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xisting manufacturing strengths and status, identify problems, to think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easures, so as to enhance ou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position. Key Words world factory question countermeasures

5、 目录一、世界工厂的历史变迁及其新内涵(1)(一)工业化时期: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科技中心的一体化(1)(二)后工业化初期: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科技中心的分离(3)(三)后工业化时期:“世界工厂”与“世界加工厂”的渐近(5)二、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7)(一)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际机遇(7)1、国际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7)2、全球性的资源重置(7)3、重大的国际投资机遇(8)(二)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自身优势条件(8)1、制造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8)2、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制度环境保证(8)3、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利于外资的利用(9)4、国内有广阔的市场(9)三、我国“世界工厂”的发展现状

6、(9)四、我国“世界工厂”存在的问题(11)(一)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比重不大,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11)(二)制造业出口产品的结构层次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知名品牌(11)(三)劳动力素质低下,中国工业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核心技术(12)(四)制造业的发展伴随着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12)(五)制造业面临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的挑战(13)五、我国“世界工厂”未来发展的对策(14)(一)立足本国现实,稳扎稳打,发展新兴战略性企业(14)(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结构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15)(三)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

7、,倡导技术创新,增强科技的吸收转化能力(16)(四)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制造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压力(16)(五)努力发展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17)参考文献(18) 关于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二十世纪中期,制造业给美国、日本和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在我国,制造业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相对于我国国内其他产业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体系和相当大的规模,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为我国经济发展、社

8、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制造业起步晚,人力资源素质相对较低,并且当前又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制造业虽然被称为世界工厂, 但事实上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找出问题及差距,提出解决对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工厂的历史变迁及其新内涵(一)工业化时期: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科技中心的一体化回顾世界历史,“世界工厂”即世界制造中心的产生起源于产业革命。18世纪中叶的英国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次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的重要变革第一次科技革命,其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

9、,引发了一场生产工具和动力机制的深刻变革,带来了纺织、冶金、机械制造、煤炭、交通等整个工业生产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突破历史性的进步。通过第一次科技革命,人类实现了从手工工具生产向机械化工业生产的转变,建立起机器制造业并发展成工业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的产业结构变迁: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诞生地英国,则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和最大殖民帝国。18世纪的英国拥有海上霸权,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商船队,穿梭于世界各大洋的航线上,伦敦成了最繁忙的港口,也是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19世纪70年代前的英国,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却掌握了

10、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其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还是世界贸易中心。英国第一代“世界工厂”的内涵具有以下特征:(1)世界科技中心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完美结合,工业制成品生产占世界市场三分之一份额以上绝大份额;(2)世界贸易中心,出口占世界市场四分之一份额以上;(3)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产业资本有很强的支撑力;(4)英国的世界制造中心和其他国家原材料供给的垂直国际分工;(5)以纺织、采矿、冶金等传统产业为支柱产业。19世纪中叶,第二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电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电力技术开辟了道路,电力和电动机取代了工业革命时期的煤和蒸汽机成为新的能源和动

11、力,工业生产体系也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的传统工业转移到了新兴重化工业。美国在科学教育上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生产力的结合,产生了电气、石油、橡胶等新兴工业,美国经济出现跳跃式发展。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英国,居世界第一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美国在钢铁、汽车、化工、机器设备、飞机制造、电气产品、医药以军事装备等各个领域,其生产规模和出口份额都位居世界前列,美国作为新的“世界工厂”脱颖而出。以美国为先导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美国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高分子合成等工业方面先后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

12、装备的更新。美国通过第二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美国第二代“世界工厂”的内涵具有以下特征:(1)世界制造业中心与世界科技中心一体,工业制成品生产占世界市场重大份额;(2)出口占世界市场绝大份额;(3)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4)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5)以钢铁、造船、电力设备、石油化工和汽车等新兴工业为支柱产业。(二)后工业化初期: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科技中心的分离 20世纪后半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生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历史性巨变。在产业结构方面,20世纪6年代的美国最先开始,到70年代

13、各发达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服务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发展成为经济中最大的部门,工业化经济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工业化经济时代。这个时期的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着眼于引进,立足于改进,利用各国技术之长,走出一条不断创新、不断综合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道路。日本经济飞速增长,根增长率为6.3%,经合组织国家只为3.6%;1980-1991年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2%,经合组织国家只为2.9%。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的钢铁、石化、汽车制造方面引进、发明、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1961-1971

14、年,日本主要制成品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依次为:钢铁占54%、造船占54%、汽车占46%、电子产品中民用产品占90%。1953年美国轿车生产量为61万辆,占全球的75%,日本为1辆;1971年美国为850万辆,日本为372辆,为美国的44%;1980年日、美产量分别为709万辆和638辆;1990年日、美分别为995辆和605辆,日本占全球轿车产量的比重接近30%。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全面超过欧洲、赶上美国,并在钢铁、汽车等重点产业形成高于美国的竞争优势,在新兴的半导体产业技术方面日本超过了美国,赢得了占全球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确立了美国之后的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从战后

15、初期恢复经济而采用“倾斜式发展”到后来为赶上世界先进技术而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日本从一个面临经济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了“世界工厂”,与工业化时代的全球制造中心不同的是,其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未达到英国绝对优势的地位,也没有达到美国制造业曾经绝对控制的地位,日本作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重点表现为在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日本的工业发展主要靠“技术立国”,但是日本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科技成果,其先进技术的主要来源不是技术创新,而是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吸收加于改造。日本在其半导体、电子产品、家电、汽车等支柱产业上并没有研发优势,其并不再是世界科技中心,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世界工厂”产生了一个与工业化时代截然不同的现象: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科技中心相分离。日本第三代“世界工厂”的内涵具有以下特征:(1)世界制造业中心与世界科技中心相分离,产品生产在世界市场具有相对优势,但没有绝对比重优势;(2)某些重点行业出口在世界市场具有绝对优势;(3)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4)产业间和公司内贸易分工成为国际分工主流;(5)以半导体、电子信息产品、家用电器、汽车等为支柱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