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0444412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摘要: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两人曾以同题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文,表现了风格迥异的思想艺术。二人的散文不仅在语言,结构,意境方面各有千秋,更在思想艺术上神韵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对他们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作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他们散文呈现的思想艺术的共同特质与不同之处,由此肯定他们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关键词:朱自清 俞平伯 思想艺术 异同 处世态度 情感观念 价值取向散文史 地位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在散文写作上给人们留下宝贵遗产的著名散文家,诗人.他们不但是挚友,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异彩双璧,他们的作品

2、不仅在二十世纪初已是脍炙人口,而且更是流芳后世,他们就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二人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同时为我国新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文学创作方面,同为我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在思想艺术上表现出了一些异同。朱自清散文以真为核心,以情为主线,以诚为内质,以思为神韵,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思中有梦。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优雅的梦境”;而俞平伯述文却不乏旷达与洒脱,表现出闲适、从容,豁然与淡定。他的散文语言隐晦,但却意味悠长,给人以悠然的享受。朱文需赏之,俞文宜品之。下面就从二者散文思想艺术中表现出的不同点及相同点予以陈述。 1.思想艺术的不同之处。 1.1、从

3、散文看处世之见。 朱自清与俞平伯都写过题为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名散文,虽是同泛一舟、共游一地,但是感受却不同,为文不同。朱先生是精镂细刻的描绘,细笔画景,淡墨寄情。其细腻深秀是“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是紧紧扣住灯影水波这些典型材料,从各个角度进行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表现出一种影影绰绰、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绪变化,可以说是采用全景式的直接描绘,逼真地表现出当时当地“新异的滋味”美的境界,从而取得独特的秘密”,含蓄、婉转而又流露着“细细的、密密的愁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俞先生则采用的手法似乎正相反,浓写情,淡绘景,情景晦涩,委婉曲折,浓得化不开。写华灯映水,画肪凌波

4、的景致则线条粗疏,笔墨简洁,有时索性跳跃着留下空白。写秦淮夜景,则用间接含蓄的手法,给一种缥缥缈缈,如堕云雾的空灵、朦胧之美。表现出空灵,淡雅。两篇桨,从题材上讲完全是一样的,思想倾向也基本相同,都表现“五四”退潮以后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面前、在文化心理重负下的一次想寻觅又尽闲适,又无法轻松自怀的,不无迷惘、彷徨的复杂情绪、心理。但其风格不同,情致互映,艺术笔法也各有千秋。这充分体现了二人不同的人生观。朱自清正直、执着、拘谨,即便是欢乐也会化作无法排遣的郁闷和惆怅。朱文感情跌宕,大起大落,曲折顿挫地吐露其中的感情。作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潮已过,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的时期

5、。“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现实使朱自清感到迷惘、苦闷、彷徨。他不满现实却又无力反抗,想寻出路又叹行路艰难。他游秦淮河无非是为安慰自己枯涩的灵魂。 荷塘月色是抒写作者心境的名篇,作于1927年7月,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揭示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起首句的“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之“眼”。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自己踽踽独行的“静”,写荷塘景色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以此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之后,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

6、”,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众所周知,江南时期的朱自清,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曾经以革命民主主义的姿态战斗过。然而,在革命失败以后,严酷的斗争现实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从表面上看,作品处处扣住一个“静”字,从各个侧面看、用各种手法描写、渲染荷塘的“静”。实质上,处处扣住“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正是为了抒写回首江南斗争生涯的苦闷和彷徨。此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触目可见的朵朵荷花、田田绿叶、缕缕清香、溶溶月色、隐隐远山等优美意象其实是一个个隐喻和象征,由其组织的诗一样的意境也就成为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心理的和象征的世界,那些优美意象背后自然隐含了作者的情感、精神、哲学。简言之,作品其

7、实呈现了主人的一个心理过程,并在化解心理冲突的方式中寄寓作者所谓“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的道德哲学和“随顺我生活里每段落的情意的猝发的要求,求个每段落的满足”的“刹那主义”一种审美化的人生观。在荷塘月色中,它则表现为一种旨在调和人的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然性与神性之冲突的伦理和审美的心理实践。 俞平伯旷达洒脱,处身于秦淮艳丽之中自然会表现出超脱的闲逸。五四新文学运动刚刚兴起时,还不满二十岁的俞平伯就成了新诗坛上的一员骁将。他不仅创作新诗,并且针对封建势力的反扑,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表现了五四时期特有的那种勇猛进取的精神。俞平伯对世事也有不满,觉得无用武之地,然而他达观洒脱,既受佛家思想

8、的影响,但又不全然皈依。因此,他的不满和苦闷恰恰是通过及时行乐而表现出来的。超脱既是对于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也是对于自身的保护。俞平伯抱着“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的人生哲理,主张人人应兴高采烈地活着。因此即便同样是处身在黑暗的年代,但在这泛舟游秦淮的特定场景之中,他为桨声灯影所感染。表现出了超然物外的闲适。1同时,俞平伯的小品集杂拌儿(一九二八年),燕知草,杂拌儿之二,以至于剑鞘(一九二四年),除去初期还微微的表现了奋斗以外,是无往而不表现着他的完全逃避现实,只是谈谈书报,说说往事,考考故事的精神。表现出根本不要奋斗的倾向。俞平伯的散文,不仅在拼命地说理,而且抒情的成分也是特多的,而这些抒

9、情文字,又多少带一些伤感,在燕知草里表现得十分明显。要说俞平伯有优胜于其老师周作人之处,那么就是他的小品散文了。周作人的文字,是朴实简炼,冲淡和平;俞平伯的文字,虽是“以科学常识为本,加上明净的感情,与清沏的智理,调合成功的一种人生观,以此为志,言志固佳,以此为道,载道亦复何碍”,但文字繁缛晦涩,夹叙夹议,一般读者殊难以理解。雅致洒脱,委婉朦胧,这也是俞平伯小品文的特点。 1.2、从散文看情感意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自清散文的抒情风格,不是以雄浑旷放的气势取胜,而是以深致绵密的情韵赢得读者。俞先生是意朦胧、情朦胧,在朦胧中透出空灵、才华,格调晦涩;朱先生是水朦胧,景朦胧,在朦胧中透出真切,

10、在淡谈的语言中埋藏着跌宕起伏的情感。我们这样比较,其目的是为了要进一步找到这些同异的背后有什么涵义,从而加深我们对文学现象和它的本质、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认识,帮助我们揭示文学的某些规律,从而得出较为深刻的结论。 我们看同一景物、同一秦淮河上的夜景,在两个人笔下却有不同的意境和感知,可以说他们列出的意境是独特的,有各自的体验,体现着个性发展,情感表现和审美感受力之不同。如背影通篇不满一千五百字,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魅力,并不是凭借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语,而是凭了它平实真切、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来的父子亲情。从不放心茶房而决定自己来送,拣定座位,叮咛嘱托,亲自去买橘子等等,都真实体

11、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样以一连串动人的小事,以父亲的一再改变主意来渲染父亲的放心不下,其作用是逐步地增大抒情浓度,以便自然推出那个“背影”的抒情高潮。在真实细致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后,才把高度集中体现父爱的“背影”展现在读者面前。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2俞平伯的散文细腻委婉,他喜欢用一些典雅的词句多方面多角度地描绘事物,款款入情地抒写自己的心曲,在情与景的交绘中显示出自己这种独特的创作个性。例如湖楼小撷一文,他用浓墨重彩:“正在春阴里的,正在桃花下的孩子们你们自珍重,你们重爱惜 春归一度,已少了一夜。明年春阴挽着桃花姐妹们的赫红的手重来湖上

12、,你们可不是今年的你们了,它们也自然不是今年的它们了。一切全都是新的,惟我的心一味的怯怯无归,垂垂地待老 了。”这里细腻地描绘了春光,同时又委婉地吐露了自己惜春、伤春的心怀。这种细腻而委婉的特色,加深了俞平伯早期散文的抒情色彩,这在小品散文的诸多作家中,也是比较独异的。3 1.3、从散文看价值取向。朱自清的部分散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也是他散文的一大特色。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视野广阔现实性强。他在愤慨之余还大声疾呼:“谁之罪”“谁之责”“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办” 4 朱自清散文的现实性还可通过他散文浓厚的“人情味”体现出来。首先表现为血浓于水的亲情。背影

13、是体现朱自清真挚蕴藉亲情的代表作。在这篇抒情散文里,作者用朴实的笔描写了三次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默默无私的爱。而作者为亲情四次流泪,正符合人之常情,感人至深。“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培养孩子,大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身处当时“变动不居的时代”,作为五个儿女的父亲的朱自清先生负担是很重的。通过父母的责任一文,我们可以看到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努力地尽着一个父亲的责任。其次表现为相濡以沫的爱情。在20世纪初期,择偶是不能自主的,父母作主是天经地义,那时多是先结婚再培养爱情的,朱自清先生也未能逃此命运。他在择偶记中描写了当年与妻子相亲的经过,其中饱含着作者对不合理婚姻制

14、度的不满。但即使如此,在当时大多数文人逃婚的现实环境中,朱自清先生还是怀着人道主义感情尊重了妻子,未弃糟糠之妻。他的这一举动避免了一场悲剧,成就了一段人间真情。作者的弟弟朱国华在难以忘怀的往事中回忆说:“大嫂身材瘦弱,相貌平常,且不认得字。不能和大哥谈诗说文。然而,大哥从来不嫌弃她,俩人相爱相敬如宾。不弃而相敬如宾,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人格。第三表现为诚挚的友情。通过朱自清先生我所见的叶圣陶和怀魏握青君等散文,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看似平淡的交往中,蕴含了作者对朋友的无限关心和牵挂。5俞平伯追求“自然真挚”,“真”就是率真率性、对心灵的真实的反应。在创作小品时,随心所欲、任性而发、脱口而出、信笔而写、独抒性灵、直抒胸臆、不拘格套、不守规范、自由随意、自然而然。他在杂拌儿之“标语”中说:“何谓老实?想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之谓。“说自己的话,老实地”可见其对真的追求。俞平伯的“真实”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