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课件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369150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课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好男儿就是要当兵,今天我们要做什么呢?,熟练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好男儿就是要当兵。 了解曲作者以及演唱者。 通过学习歌曲,让你们在心里建立对当兵的向往,实现好男儿就是要当兵!,好男儿就是要当兵由山东省选送的好男儿就是要当兵高票入选2011“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十佳作品。 歌曲由山东省作曲家戚建波和词作家香君共同创作,并由刘和刚演唱。,人物介绍: 戚建波(1959年10月),原山东省文联副主席、政协威海市委员会副主席、威海市第一中学副校长。 无党派人士,山东威海环翠区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曲家。 主要作品:中国娃、开门红、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中华全家福。,一位至今在山东威海任中学副

2、校长的业余作曲家,却创造了令许多专业作曲家无法企及的成就。 戚建波现象是当今中国歌坛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人物介绍: 刘和刚(1977年),刘和刚,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空政文工团青年歌唱家。 祖籍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先后就读于黑龙江艺术学校和解放军艺术学院,2001年考入空政歌舞团工作,在2006年第十二届“隆力奇”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荣获民族唱法专业组金奖。 代表作品:美丽的楼兰姑娘儿行千里父亲等。,歌曲特征:,其一,歌词切入角度新颖别致。,好男儿就是要当兵的歌词选取角度不同于上述例举,其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通过当兵前后的感受变化来抒发对战士军

3、纪严明、吃苦耐劳、刚正不阿、保家卫国、互助友爱精神的赞美之情,运用设问、隐喻等正反对比性描述不断深化当兵对于好男儿健全人格塑造的歌词主旨。相对于以往军旅歌曲的单向性歌颂指向为主,好男儿就是要当兵采用比较反衬的双向性方式来颂扬战士的角度十分新颖,而通过这种对比性方式呈现出来的军人形象更为立体、饱满,令人印象深刻。,歌曲特征:,其二,歌词表述凝练达意。,歌词选取了“当兵”一词作为导语,运用直观排比的句式铺陈造势; 紧接着,歌词又同样运用四个排比句式对战士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进行了凝练概括; 歌词随后通过三个形象化比喻将情绪递进; 这三个比喻使战士的刚毅形象得到了升华。 于是,歌词最后的结语便显得十分

4、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咱当了兵才知道好男儿就是要当兵”! 整首歌词的表达凝练达意、一气呵成,无论是语言气势上的荡气回肠还是歌词内容上的高度概括,都让人有畅快淋漓之感。,歌曲特征:,其三,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易学易传唱。,歌曲的旋律写作既不追求技法上的华丽装饰,也无意彰显音乐上的戏剧性冲突,既不突出声腔的跌宕起伏,也不设置音域跨度上的藩篱屏障,有的只是民间小调般的欢快激荡。 作曲家举重若轻般地采用了简单的五声音阶素材作为曲调基础,在较窄的音域范围内配合着规整对称的队列式节奏音型来延展乐思,音调随着语调的起伏变化娓娓道来,唱中带说、说中含唱、唱说互补、朗朗上口,朴实无华而又不失生机勃勃的音乐语言中蕴

5、含着“好男儿就是要当兵”的豪迈之情。 戚建波曾称自己的作品中“没有浪漫,只有真实、真情”。 正是这种真实、真情的流露才造就了其歌曲旋律的独特气质以及极高的传唱成功率。,歌曲特征:,其四,歌曲选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词作者香君写道:“80、90后的孩子,他们不乏自信、不乏自尊、不乏理想、不乏特长,只是生逢盛世、顺风顺水,加之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些孩子身上无形中或许少了些逆境中的坚韧,少了些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弘毅,少了些生死与共、为国为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一些男孩子的女性化现象,不能不让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忧心忡忡。而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的征兵荒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是一个民族盛衰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歌曲好男儿就是要当兵对于当下年轻一代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有了这样的作品,身为现役军人的青年们会无悔自己的人生选择,而更多有志的热血儿郎则会参军去保家卫国、百炼成钢!,一曲军歌嘹亮,谱写军人豪情,引无数好男儿志在军营。 同学们,在未来的路途上,给自己加上一项从军的选择,会收获不一样的果实哦!,总结:,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