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管理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0319169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0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舆情的管理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网络舆情的管理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网络舆情的管理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网络舆情的管理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网络舆情的管理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舆情的管理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舆情的管理资料(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舆情的管理,导言,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指对网络舆情进行宏观和常态化监管和控制,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而使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而避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维护互联网作为公众意见表达、情绪抒发和公共事务讨论的虚拟公共场所的公平、开放和自由,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保障社会的稳定、安全和有序。,CONTENTS,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占据社会舆论极其重要地位的网络舆情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影响现实社会的发展,既能够起到监督推动的良性作用,也会造成恶劣的严重后果。对网络舆情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目的并不是剥夺公众发表观点、

2、情绪和意见的权利和自由,也不是为了压制和约束网络舆情,而是为了规范网络运营服务,净化网络信息内容,防范和处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侵犯单位和个人权益的网络行为,从而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使得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首先,政府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控制力有限。互联网的低门槛接入和无国界联通使得各类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几乎充分独立于政府管控范围之外,任何团体或个人都能够随时面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任何情绪、态度和观点都能够借助网络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其次,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动员的新手段。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匿性给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提

3、供了号召、动员的宽阔平台,并且能够快速集合支持者和参与者,以极低的成本得到极高的动员效率,使得网络舆情很容易成为有组织的反动者分裂国家、组织发动破坏社会秩序的工具。,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再者,网络舆情极化后产生的威胁和危害难以遏制。网络舆情极易受到操控和误导,通过激化、放大和强化社会矛盾,以及蓄意策划煽动负面情绪,就会在短时间内导致网络舆情极端化爆发,如果逐渐向线下蔓延就会造成现实社会的骚乱和暴力事件,甚至引起社会动乱和政治危机。 此外,国际上各种反华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等很容易利用互联网开展迂回渗透、煽动滋事、负面宣传等活动,少数西方国家更是通过推进“互联网自由”战略加大对

4、华负面的网络舆论宣传,针对民主、人权等问题制造负面的国际网络舆论,对国家维护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首要目标和重要根基进行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干扰妨碍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和根本权利; 第二是维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安全,防止网络舆情破坏国家政权和根本政治制度;,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第三是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抵抗网络信息霸权,防止网络舆情侵害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第四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防止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泄露,

5、防止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系统遭到入侵和破坏;第五是维护社会秩序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类破坏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的情况发生。,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首先,网络媒体是网络舆情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不良、不实以及片面极端信息的传播扩散是网络舆情生成的直接诱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范围,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量和覆盖面的不足。 然而网络媒体也承载着大量低俗信息和虚假信息,泛滥着来源不明、事实不清以及具有煽动性的言论。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在公众中扩散,就会致使网络舆情往负面方向发展。,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

6、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其次,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颠覆和重塑了公众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推进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 然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急速膨胀和公众的参与度攀升,为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和治理带来了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在浩大的互联网领域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容易错失网络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互联网压力下的个人空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缩,社会运转和个人生活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使得个人权益的保护遭遇新型的危机,而网络舆情在对个人权益的渗透

7、和干涉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2006年的“铜须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舆情引发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件。随着网络舆情的升级,网民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实行“网络通缉”,公布其身份、简历、家庭电话和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近年来,网络舆情的监督功能被滥用,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侵害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引发了更深的社会危机。,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网络舆情极易触及侵犯个人名誉权。网络舆情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保障,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对相关当事人的责任认定难免夹杂着捏造、歪曲和篡改事实,甚至进行刻意放大

8、和渲染,这会对当事人的名誉权造成极大的损害,严重影响其现实生活。 网络舆情极易衍生网络暴力,对个人进行侮辱和攻击。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场所,也提供了相应的隐匿庇护,因而公众就会无所顾忌地将现实社会的压力、不满等情绪累积在网络上淋漓尽致地进行倾泻。,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自1994年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制定了多个旨在控制互联网服务、内容、表达行为的法律法规,从无到有初步确立了一套规范互联网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网络行为主体划定了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 我国互联网立法涵盖刑事、民事、行政三大类,但以调整行政

9、管理部门与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规范为主,只有少数是刑事法规和民事法规。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按照管理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管理、网络运营服务的管理和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管理的主体为互联网运营服务商、网站企业以及互联网用户。其中,与网络舆情密不可分的是对于网络准入的控制和网络信息内容的管制。,(一)控制网络准入,计算机信息网络直接进行国际联网,必须使用邮电部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入口信道。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针对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

10、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一)控制网络准入,在这样的准入模式下,各类网络服务都需要经过相应的程序审批,获得许可或进行备案。例如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需要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许可和备案,登载互联网新闻业务需要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许可和备案,互联网教育信息服务需要得到教育部的许可和备案,才能提供特定的服务。,(一)控制网络准入,“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经备案的组织或者个人从事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里的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包括个人网站和个人独立博客,也就是说自此我国境内网站所有者都将实现实名登记,拥有确定的备案登记号。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二)管

11、制信息内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二)管制信息内容,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 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

12、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及其发布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 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二、行政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管理重点是网络域名服务,负责管理维护中国互联网地址系统,引领中国互联网地址行业发展,权威发布中国互联网统计信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互联网社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承担拟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方针政策等职能,负责全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并负责

13、监督管理执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上意识形态工作,具体协调互联网意识形态管理,统筹宣传文化系统网上管理。公安机关负责互联网站安全监督,依法处罚和打击网上违法犯罪行为;国家安全机关负责对互联网站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信息内容进行监督检查。,三、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一)服务者自律 互联网服务者作为网络接入、信息、技术和平台服务的提供者,是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的重要主体,一般以行业组织的形式进行统筹和规范,通过签订公约、监督举报、开展专项活动等方式进行自律。 行业组织作为政府与行业沟通的平台,在确保组织内成员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不断倡导实行行业自律,确保成员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要求。,三、互

14、联网信息服务自律,(二)用户自律 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已经不单单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技术的应用者,而是更多地成为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发布者和传播者,因而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引导网民自觉遵从基本的网络道德和规范。 从2004年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就多次联合倡导以“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教育网民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正之风,共同打造绿色、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四、网络管理的技术支持,通过技术手段支持网络舆情的管理,就是准确、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网络舆情管理的各方面工作顺利、高效地实施和推进,搭建智能化、科学化的网络

15、舆情管理技术平台。 网络舆情管理技术支持依靠相关的软硬件支撑环境、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等,是一个需要综合协调、全面整合的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过滤软件、封堵软件、屏蔽技术、中断传输、网络报警处置系统、网络内容监控系统等网络技术管控体系,是政府及时发现、防范、处置和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保障。其中网络信息过滤技术和网络舆情监控技术最为核心。,URL过滤:,URL过滤主要是通过对互联网上各样信息进行分类后,精确地匹配URL和与之对应的页面内容,形成一个预分类网址库。在用户访问网页时,将要访问的网址与预分类网址库中的网页地址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该网址是否被允许访问。在通常情况下,网址库需要维护两种类型的列

16、表,一种为“黑名单”(blacklist),即禁止访问的目标网站的URL;另一个为“白名单”(whitelist),即允许访问的目标网站的URL。 URL过滤技术实现简单、成本低、准确率高,但其最大的缺陷是过滤程序过于规则化,无法动态地辨别文档的实际含义。,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目前网络采集技术实现了基于网页结构的统计分析算法,采用爬虫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能够自动识别、分隔出论坛和新闻评论中的每一个帖子及其评论信息,统一进行垃圾信息过滤、自动分类,通过正则匹配精准地保存信息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正文、相关图片、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回复量、赞数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成为网络舆情的集中体现平台,对于微博、微信的监控需要更高的采集技术,现在微博、微信平台都已提供API接口,可以通过调取API接口去采集数据。目前,网络舆情信息采集的数据量中,来自微博、微信的数据占据极大比例。,五、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一)加强重点网站建设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道德风尚,引导热点问题分析与判断等方面的作用日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