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空气1课时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28957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8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空气1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空气1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空气1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空气1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空气1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空气1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空气1课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课题1 空 气,生活常识: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空气中有氧 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等。 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 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瑞典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同时对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都有深入的研究。,英国化学家,自学成才的气体化学大师。,拉瓦锡 (17431794),法国化学家,他建立燃料燃烧理论,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新体系,开创了化学发展新纪元。,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装置,实验方法:曲颈甑(盛空气)中加热汞。 实验原理:汞+氧气氧化汞 氧化汞汞+氧气 实验现象: 银白色

2、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氧化汞)。 容器内里空气体积减少约1/5(氧气);剩余气体约4/5(氮气)。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空气成分的简单测定,【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2.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4.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 5.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6.观察实验现象及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根据某物质只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且生成固体,从而使密闭容器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

3、下使密闭容器内的水面上升来测量的。 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结论:O2约占空气总体积1/5; 注意: 可燃物要求:该物质要足量且在空气中就能燃烧;燃烧后产物是固体。 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O2 2O5,想一想,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瓶内剩余气体具有怎样的性质?,答:可得出剩余4/5 气体为N2的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2、红磷燃烧后生成的“大量白烟”可以说“大量白雾”吗?,答:不能,烟是固体微粒;雾是小液滴。,3、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防止燃着的红磷溅在集气瓶上,将集气瓶炸裂。让P2O5溶于水中。,4、为什么点燃

4、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防止白烟污染空气。,1)红磷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反应完) 2)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外界空气进入) 3)瓶内温度没有冷却到室温 (压强没有恢复到常压),讨 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而在我们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常常小于1/5 ,分析原因,1)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太慢(造成已经受热的空气逸出) 2)在红磷燃烧的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导致瓶内受热的气体逸出),讨 论,在我们的实验中,由于操作错误也有造成大于1/5的情况,分析原因,练一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燃烧匙中装足量红磷,夹紧止水夹点燃红磷,伸入集气

5、瓶中塞紧橡皮塞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1)步骤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步骤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为 ; (3)该实验得出空气组成的结论是 ; (4)该实验剩余气体的性质有 ; (5)实验后集气瓶中水少于1/5,误差产生的原 因可能是 ;,2、空气的组成,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氮气,及其他气体杂质,78%,21%,0.03%,0.03%,0.94%,( N2 ),( O2 ),( CO2 ),( H2 O ),(体积分数),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N2、O2、CO2、P、P2O5、H2O,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空气 、海水 、河水 、矿泉水等,注意:(1)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可分别表示为N2、 O2、CO2等。 (2)混合物中各物质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保持着各自的性质。,3、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练习:判断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海水、自来水、蒸馏水、空气、氧气、河水、矿泉水、糖水、雪碧饮料、五氧化二磷、冰水混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