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28231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填空题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实验室)与( 现场)。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范性)角色和(开

2、放性)角色。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10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11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 品质 )与他们的外在( 行为 )相对应。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

3、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二是(社会学习)。14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 内在属性)的过程。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2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

4、近)、(相似)和(互补)。21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22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23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和( 社会学习理论 )。24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 工具性 )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25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26服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他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27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领导)、(民

5、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二)单项选择题1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D再社会化)。2归因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是(A海德)。3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D相似性)对态度改变的影响。4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 B服从)。5“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种(D社会惰化)现象。6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C晕轮效应)。7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C整体性)。8认知失调理论是由(A费斯廷格)提出

6、的。9“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直接暗示)。 10米尔格拉姆(1963)的电击实验证明了(D服从)的存在。1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C外交官)。1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B朋友)。13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A凯利)提出来的。1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D活动参与法)。15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多拉德)和米勒(N.E.Mil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16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C从众)现象的存在。17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A初级社会化)。18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

7、Jacobson, 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A皮克马利翁效应)。19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D努力)看作是暂时的内因。20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B首因效应)。21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A功能理论)。22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B集邮爱好者协会)。23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D8)种类型。(三)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 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

8、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2社会角色: 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3归因: 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4基本归因错误: 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5社会认知: 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6刻板印象: 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7自我实现的预言: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

9、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8社会比较: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9社会态度: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10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11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应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12责任扩散:当发生了某种

10、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13攻击行为: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14社会影响: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15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16去个性化: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17

11、群体极化: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18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19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20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21. 领导 :被看做群体或组织中特定的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在群体或组织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22、角色扮演 :即角色实践

12、,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23、自我设障: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失败的归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四)简答题1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答:琼斯与戴维斯(Jones & Davis)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1)行为的社会合意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人。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某人从事

13、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2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答: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是由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1)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变现出来的行为叫服从。服从行为并非出于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2)认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是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

14、体就完全的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3如何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答: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产生着各种各样消极的后果。但是,偏见并非是不可消除的。 (1)消除刻板印象。偏见的认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印象相异的行为来,会有助于偏见的消除。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只有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才有利于真实地了解对方独特的能力、性格、爱好、抱负等,避免陷入为主的判断,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偏见的目的。 (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为不同群体设定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奖励的给予视全体人员是否共同合作而定)的任务,而非互斥性的竞争任务,是消解群体间的敌对情绪和偏见的重要途径。 4、什么叫宽大效应?这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答: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消息,但是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的评价,这种现象叫宽大效应。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人们之所以对他人的评价如此宽容,原因可能有: (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 (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汇更常见; (3)人们通过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