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见先天畸形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0279960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0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科常见先天畸形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骨科常见先天畸形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骨科常见先天畸形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骨科常见先天畸形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骨科常见先天畸形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骨科常见先天畸形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常见先天畸形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 术前双足畸形正面、背面观 术后三年半正面观术前双足畸形正面、背面观 术后三年半正面观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儿童骨科常见畸形,发病率平均约为 1,男女性别之比约为 2:1,双侧发病者约占 50%。本病的病因尚未清楚,其中目前最 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有:、神经肌肉学说; 2、原始骨基发育异常学说。其他学说有遗传学说、宫内机械压迫学说等。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诊断并不困难。治疗上强调早期进行。生后即可开始保守治疗(包括手法矫形、石膏矫形等等),一般认为保守治疗的矫正 复发率约为 4080%, 但它是手术前的重要准备过程。 术前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的手法按摩或阶段性矫形

2、石膏固定至关重要。 因其能使足部挛缩之肌腱、 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得到充分牵伸,足后内侧皮肤亦得到充分扩张,减少了术后畸形复发和切口皮肤坏死的机会。 鉴别诊断: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脑性瘫痪后遗症 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或隐性脊柱裂合并脊髓栓系症)之马蹄足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历史回顾: 公元前 4 世纪 Hippocrates 最早记载 1842 年,跟腱延长 1857 年,骰骨部分切除 1872 年,距骨手术 1890 年,跖侧松解、跟腱延长、跟距关节松解手术 1957 年,陆裕朴教授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足部肌力不平衡,并提出了“ 早期手术、重建动力性肌力平衡”的新的治疗方法。 1971

3、 年,Turco 经过研究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跟骨围绕距骨发生旋转移位,在距骨下呈内翻畸形,并创立了著名的“后内侧软组织松解术”。 1977 年,Makay 经过研究认为,距骨三维轴上的畸形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主要病理基础。1982 年报告 Makay 手术。 1985 年,Simons 在 Turco 和 McKay 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距下完全松解术”(Completely subtalar release)。 治疗: 1、保守治疗 手法矫形 石膏矫形 Dennis-Brown 夹板 2、手术治疗 肌力平衡手术。 Turco 手术。 McKay 手术。 Simons 手术。 生后 6 个

4、月即可手术治疗。术后强调 3 月石膏固定,拆除石膏后继续定制足部支具固定。开始学步后一定要穿专门订做的矫形鞋,直至术后 2 年。 若能坚持治疗,均能够得到满意疗效。 疗效评价: 1.Garceau 评价标准 优:足形态正常,踝关节活动好; 良:前足轻度内收,踝关节活动好; 可:足跟部有较明显内翻; 2.新华医院推荐评价标准: 优:足形正常,能踏平,行走不疼,踝关节活动好; 良:畸形基本矫正或遗留前足轻微内收,前足轻度内收,足能踏平,行走不疼,踝关节活动轻受限; 可:畸形明显改善,遗留畸形无须手术,踝关节活动受限; 差:需再手术矫正畸形。 多(并)指畸形Polydactyly 多(并)指畸形Po

5、lydactyly 多指畸形(Polydactyly)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手部先天性畸形,所发生在拇指的桡侧和小指的尺侧,往往合并有其他畸形,临床上可概括为三类:1. 多余手指仅有软组织,没有骨骼;2.多余指有部分指骨、部分肌腱,是一个功能缺陷的手指;3.真正的重复。 一、病因:多指有遗传因素,多数病例为单侧单独发病,可能为多因素所致,可能为多因素所致。肢芽胚基分化早期受损害,是导致重复畸形的重 要原因。 二、临床表现:Wassel 将桡侧多指分为七型: I 型:远节指骨分杈,有共同的骨骺与指间关节,多数有两个独立的指甲,其间有沟,少数共用一 个指甲,拇指有末端扁宽。 II 型: 远节指骨完全重复

6、,各有其独立的骨骺,分别与近节指骨头相关节,近节指骨头轻度变宽,以适应与重复的远 节指骨相关节。 III 型: 远节指骨重复,近节指骨分杈,分别与重复的远节指骨形成关节,近节指骨与掌骨头之间有正常的关节,重复指可发育 正常、退化或发育不良。 IV 型: 近节指骨完全康复,各有独立的骨骺,与轻度变宽的掌骨头相关节,重复指骨纵轴分杈。 V 型:第一掌骨分杈 与重复指的近节指骨基底分别形成关节。 VI 型:掌骨重复,拇指完全重复,其中之一可发育不良。 VII 型:正常拇指呈三节指骨或部分三节指骨 手指,三节指骨拇过度繁育,而重复拇发育不良。 三、治疗:重复拇指的治疗往往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简单的切除

7、往往带来畸形、关节不稳定与功能障碍。手术原则如下:1.手术年龄以 3-7 岁较 为适宜;2.一个拇指接近正常,另一个重复拇可单纯切除;3.发育不良重复拇宜施行指骨纵向截骨中央融合;4.内在肌与外在肌异常止点要重建; 5.修复恻副韧带,加强关节稳定性。 小指重复比较少见,治疗上比较简单 ,可参照上述原则处理。 半肢骨骺异样增殖 (dysplasia epiphysealis hemimelica) 半肢骨骺异样增殖 (dysplasia epiphysealis hemimelica) 对这种生长发育紊乱的命名一直非常混乱。按中文的习惯表达方式,发育不良一般是指发育迟缓成型不良,而异样增殖则表达

8、过度异常生长,从本 病临床与病理表现来看,半肢骨骺异样增殖命名较为合理。 1926 年 Mouchet 与 BeIot 首先报道,称之为跗骨巨大症(tarsomegalie),1950 年 Trevor 提出跗骨骨骺续连症(tarsoepiphyseal-aclasis),195 3 年 Ingelrans 称之为骨骺软骨异样增殖(chondrodystrophic epiphysaire): 1968 年 Goldenberg 提出骨骺骨软骨瘤(epiPhyseal osteochondroma) 的命名,1968 年 Aegeter 称之为骨骺过度增殖(epiphysealis hyper

9、plsais)。此外,还有很多叫法, 如良性骨骺骨软骨瘤(benign epiphyseal ostetochondroma)、距骨关节内骨软骨瘤(intraarticular osteochondrma of astagalus)、腕骨骨软骨 瘤(carpal osteochondroma)、股骨远端骨骺骨软骨瘤(ostetochondroma of the distal femoral epiphysis)等。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半肢骨骺异样 增殖(dysplasia epiphysealis hemimelica,简称 DEH)是 1956 年 Faribank 首先提出的,主要是为了与多发

10、骨骺发育不良和点状骨骺发育不良相鉴 别。 DEH 是一种少见的软骨生长发育紊乱,表现为肢体一侧骨骺或跗骨、腕骨的骨软骨瘤样异常增殖,造成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疼痛,肢体不等长等 一系列问题。 一、病因与病理 原因不明;软骨发育异常学说是最早的推断,在胚胎 5 周时,由于内因或外因短暂的作用于肢芽的尖部,导致了这种畸形。1958 年 Wbeble 与 conn ell 提出有可能由于病毒感染所致。1973 年 Barta 等提出是由于异位的骺周缘软骨细胞增殖、转位,继而发生退化钙化骨化,病变区实际上是一异 样增殖的副骨化中心,与原始固有正常的二次骨化中心之间有类似骺板样组织存在,由于不断生长,疣样

11、突出,造成关节畸形与活动障碍。 病理所见很类似骨软骨瘤,伴有厚的软骨过度增生区,活跃的软骨化骨,骨化中心大小、形状不规则。 二、临床表现 男多于女,约为 3.5:1,内侧多于外侧,约为 2:1,多见于下肢,罕见于上肢,发现畸形、功能受限时间为 114 岁,多见于 24 岁。畸形、关节 活动受限、疼痛、跛行是临床主要表现。此外,可有肢体不等长,肌肉萎缩。疼痛一般出现比较晚,踝多于膝。 为了便于识别和诊断,可以建议将半肢骨骺异样增殖分为三型: 1 型:膝关节型。病变多为单发,多位于股骨远端骨骺的内侧,或胫骨近端骨骺的内后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膝外翻,膝关节活动受限,偶 尔也因疼痛或关节绞锁而就

12、诊。 2 型:距骨周围型。病变涉及胫骨远端骨骺、距骨及周围其他附骨,病变为多发,有明显功能障碍,患儿不能快走和跑步,步态笨拙。 3 型:真性多发型。病变范围广,畸形重,症状出现早,功能障碍突出,肢体不等长显著,不仅表现在下肢,也偶见于上肢,往往存在肢体不等长, 足内侧过度生长,有早熟表现。 1993 年 Takegami 与 Nogami 报道一例过去文献上未曾报道过的双侧受累,伴有四肢多指(趾)、并指畸形的病例,1991 年 Graves 等报道因距下关节 内侧小关节病变引起痉挛性外翻足的个案。 三、x 线表现 x 线片可见病变部位骨骺增厚、不规则,呈多中心的不透光区,斑片状钙化,如发生在跗

13、骨或腕骨,可表现不规则分叶状骨性隆突,或不规则的骨 增大,有块状钙化、骨化阴影。跗骨、跖骨、趾骨受累时,可表现过度生长,较正常粗大,特别表现在第一跖骨与趾骨,这种情况多见于真性多发 型。 膝关节型病例常见于股骨远端骨骺的后内侧,或胫骨近端骨骺的后侧、后内侧,与异样增生部位相关节的骨骺亦可出现压迫变形。膝关节力线改变, 出现明显的膝外翻畸形。 距骨周围型病例往往出现术后球臼踝畸形,踝穴变宽、变圆,距骨滑车变圆。 真性多发型亦可显示股骨头骨骺内侧有不规则钙化,股骨头膨大,肱骨远端尺侧骨能明显增大,密度不均,呈斑点状钙化。 四、鉴别诊断 应与多发骨骺发育不良、创伤后骨软骨炎、骺的新生物、关节软骨瘤病

14、、巨肢症相鉴别。半肢骨骺异样增殖一般有其“半肢”特征,病变是一个突 出的有软骨帽和松质骨核心的肿块,肿物表面软骨帽构成关节面的一部分,与正常关节面相延续,病变的基底并不在关节囊上,这些都是鉴别的依 据。 五、治 疗 对 1、2 型,应采取积极态度手术切除,只要切除彻底,很少复发,预后是比较满意的。术前要充分运用现代影像技术(彩超、CT、MRl),准确的判 断病变范围,切除既要彻底,又要恰到好处,使新生修复的关节面能与周围一致,保持好的关节轮廓。2 型病例病变切除以后,可遗留有肢体不等 长,一定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不稳定,这些可等到发育成熟后再进一步矫治。 3 型病例治疗非常困难,病变症状出现早

15、,1 岁就可出现,受累关节活动障碍明显,甚至僵直,往往伴有屈膝、屈筋、马蹄足畸形。有条件手术切 除的病例,慎重考虑手术切除,必要时截骨矫形,切除病灶后有关节骨性强直的可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骺闭合是制止过度生长唯一可行的方 法。 六、预 后 1、2 型 DEH 只要切除彻底,术后极少复发,关节面软骨缺损可被新生的纤维软骨所覆盖,特别是儿童通过生长塑形,预后比较乐观。3 型 DEH 一般 预后不佳,关节活动很难恢复,往往最后屈曲僵直,尚未见到对这类病人做关节置换术的报道。 到目前为止,尚无 DEH 恶变的报道,Kettelkamp(1956)报道在成人病灶观察到活跃的软骨增殖现象,经 931

16、年随诊,没有发生恶性变。 软骨营养障碍软骨营养障碍 软骨营养障碍(chondrdystrophy)又称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tada)、软骨营养障碍性侏儒,是一种软骨内骨化缺陷导致的先天畸形, 是侏儒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头、短肢、身材矮小,以膝内翻为其特征。 一一、病因与病理、病因与病理 与遗传有密 切的关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女发病而双亲正常,实际上是一种基因突变的结果,这种基因突变往往在受精之前即已发生。骨 关节先天畸形中发生基因突变率最高的就是软骨营养障碍,根据 Gardner(1977)统计,父亲年龄大,孩子往往有常染色体基因突变的倾向。 软骨化骨过程紊乱是由于原始胚基的缺陷,在胚胎内开始骨化时即已出现,造成长骨生长受阻,骺生长板比正常薄,生长层成软骨障碍,软骨细胞 排列不规则、分散,正常的软骨细胞增殖,肥大细胞带紊乱、消失、粘液变,长骨纵向生长速度极慢。由于膜成骨过程不受影响,故骨干的直径发 育正常。 二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侏儒是临床最显著的表现,出生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