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教学设计4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277076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两首教学设计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

2、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

3、,诗味不多。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二、学习关雎1顺畅朗读:2注意读音:雎鸠(j ji) 窈窕(yo tio) 逑(qi)荇(xng)菜 寤寐(w mi)3有感情地朗读。4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想象、交流)5译诗:(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

4、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6诗句分析: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

5、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7主题: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

6、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的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8表现手法: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二、初读

7、、感知1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学生欣赏、感受)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三、品读、欣赏1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示

8、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3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以表

9、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3)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4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10、。 (3)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5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点拨】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表现手法 1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2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五、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