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252330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课 教学设计厦门市湖里中学李俊红课题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单元第二单元课型复习课时间2016.09.26下午第1节地点初三(4)班教室班级初三(4)教学目标1. 体会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备等知识的内在关联,形成对氧气认识的多个角度;2. 从“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五个角度会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会写出表示氧气化学性质的符号表达式(4个),比较异同,初步体会氧气性质和用途的关系;3.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并利用两者之间的制约关系进行类比迁移和应用。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后的一节主题复习课。本

2、课课题之所以定为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氧气是学生开始学习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第一种物质,教学中通过实验引导、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等方式,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是浓厚的;通过对学生掌握第二单元知识的前测得知,学生对氧气的认识是碎片式的、没有条理的,常常顾此失彼,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少学生反映化学实验有趣,也想念好化学,但是反应多,现象多,知识点杂,对学好化学产生了畏难情绪。此外,根据对学生本单元的前科学概念探查,发现不少学生存在错误的前概念和学习困惑:“氧气多吸有益身体健康”、“助燃性就是可燃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何可以不同”和“选择仪器的依据

3、是什么”等。鉴于此,身边化学物质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认识方式(多角度和认识物质的水平)?通过本课复习,试图解决以上问题。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及两者的制约关系。教学难点体会氧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和制备等知识的内在关联,形成对氧气认识的多个角度和基于物质类别认识氧气的水平。实验仪器教学环境多媒体支持 PPT 实物投影等教学方法1. 启发引导 通过从组成(类别、含量)、性质、用途、制备等多角度认识氧气,引导学生形成他们之间的关联;2. 碎片结构化 帮助学生从碎片化的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图,形成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的认识

4、水平;3. 多媒体展示 通过学生“氧气知识整理”作业展示和教师引导,建构多角度认识氧气的知识网络图,有助于学生评价和认知新发展。4.达标反馈 通过学生课堂高参与度,如回答问题、上台板演、氧气性质比武接龙、达标练习、合作组装仪器等活动驱动,促进本课目标达成和落实。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 课前整理“氧气知识”,课上展示评价;完成课堂达标练习;2.合作学习 部分达标练习同桌讨论、兵教兵,同伴互助,互相评判;学生上台合作连接实验室制取氧气(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学生评价矫正,体会装置和原理、性质的关系,并能进行类比迁移和应用;3.思维导图学习法 倾听、

5、思考、做笔记,构建多角度认识物质(氧气)的架构,并体会不同角度之间的关联。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多媒体应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1学习前测,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让2个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其作业(课前整理氧气知识),说明设计的思路、角度以及自己本单元的学习薄弱环节。板书:本课课题展示、说出本课课题和学习目标利用实物投影仪放大的演示功能,展示学生作业。展示本课课题和学习目标2个学生代表上台展示作业,说明设计的思路、角度以及自己本单元的学习薄弱环节。其他学生聆听、思考并评价优缺点。学生聆听、观察、思考同伴分享学习成果,互相评价。向同伴学习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源,站在同一个起跑线,情感、认知更容易接受,同时也

6、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对氧气知识的建构情况,为针对性开展本课复习教学打下基础。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引领本课学习方向和效果。环节2从物质组成的角度认识氧气【问题】1.如何用化学语言表示氧气的组成?2.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氧气属于?3. 自然界中,氧气存在于什么物质中?从定量的角度看,其含量是多少? 组成(O2)【板书】 氧气学生聆听、思考、回答、补充、矫正从化学式初步感知氧气的物质组成;基于物质的类别认识氧气,知道化学研究的物质是纯净物,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使学生对氧气的认识从定性上升到粗定量,正是这个含量造成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巨大差异。环节3从物质性质用途的角度认识氧气组织学生“氧气性质

7、比武”接龙活动:选择两列学生,每列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S型,每人说一条氧气的性质,别人说过的不能再重复,看谁说得又对又快。【归纳并板书】 物理性质 (五个方面)氧气 性质组织学生完成达标练习2,叫1名学生上台板演表示氧气化学性质的4个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巡视,关注学生完成情况【问题】比较四个反应的异同点,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归纳并板书】氧气 性质 化学性质 (氧化性、助燃性)【问题】氧气有什么用?用途和性质是什么关系?【归纳并板书】 氧气 用途(供给呼吸等)学生“氧气性质”接龙比赛聆听、做笔记学生完成练习2上台板演评价,矫正回答4个反应的异同点补充、矫正学生回答、补充学生是复习的主体,教师复习只是

8、辅助性的外部因素。学生头脑风暴、活动趣味化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知道气体的物理性质从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五个角度描述,学习方法渗透。动手练习,强化巩固,突出本课复习重点之一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反应异同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复习氧气的化学性质,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形成从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反应现象、反应装置和反应类型等多角度看待化学变化的视角,从反应中提炼物质的化学性质。帮助学生建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观念。环节4从物质制备的角度认识氧气【讲解】前面从组成、性质、用途的角度认识氧气,现在我们从制备的角度认识氧气。【板书】 工业上 制备 氧气 实验室(原理、装置、检

9、验、验满)【问题】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两名学生上台合作组装分别用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各一套。组织学生完成达标练习3。巡视【问题】1.为什么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和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不同?收集装置为何可以完全相同?气体发生装置的选取和什么有关呢?氧气的收集装置决定于什么?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适用于反应物和反应条件是怎样的?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适用于反应物和反应条件是怎样的?PPT展示思考,做笔记阅读课本40页学生练习,反馈,订正评价、矫正回答:气体发生装置选取和原理的对应关系;气体收集装置选

10、取和被收集气体哪些物理性质有关。补充,矫正形成对氧气认识的多个角度。转化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也是复习课的功能之一。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和装置,会检验、验满。学生动手连接装置,从感性到理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相互评价,促进认知发展。问题引领,促成学生理性思考,进一步明确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原理的制约关系,收集装置和气体性质之间的关系。由制取氧气的两种装置推扩到制取一类气体,学生的认识由特殊到一般,提升了学生总结规律、类比迁移、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渗透了学法指导。环节5小结物质组成、性质、用途、制备之间的关联讲解:1. 认识物质的思路;2. 物质组成、性质、用途、制备之间的关联性

11、。听讲,思考做笔记形成认识物质的思路和方式,从组成、性质、用途和制备等多角度认识氧气,体会物质组成、性质、用途、制备之间的关联性,促成学生认知新发展,同时渗透本课的化学思想。结束作业布置半张校本作业“第二单元复习”记录温故而知新,反馈评价,检测本课学生学习效果,以便更好调整教学方案。板书设计多角度认识氧气第二单元主题复习 O2(纯净物)组成 制备性质 工业制备 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溶解性)实验室制备氧气 化学性质(氧化性、助燃性)用途(原理、装置,检验、验满) 供给呼吸等教后反思:单元复习课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网络化、结构化;查缺补漏,转化学生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系统

12、掌握本单元化学基础知识,明确重点内容。本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建立在以上认识层面的一节主题复习课,从复习的效果上看,学生在认知上有以下新的发展:初步形成研究基于物质类别的物质(氧气)的认识水平和思路;能从组成、性质、用途、制备等多角度认识氧气,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全面认识物质的化学观念和辩证思想;通过学生作业展示、达标练习、上台板演、口答问题、同伴互助、相互评价反馈矫正等学生活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高参与度,促成对本课重点内容氧气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备氧气原理装置的复习和巩固,并由制取氧气的两类发生装置类比迁移到制取其它气体,由具体到一般,促成学生认知上的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教学目标。教无止境,教学总是留有遗憾。本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时间上的把控,学生活动和内容之间的取舍,应更加合理,让时间真正为目标服务,按时下课不仅受学生欢迎,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促进教师反思: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提高课堂效益,让每个生命更加绽放,让课堂变天堂,让每个学生在美、乐、爱、觉中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本课有拖堂1分钟多。此外,对待那些教师提问、回答不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通过口头或肢体语言应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慈悲心,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爱是一切创造的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