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的几个故事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0213374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筹学的几个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运筹学的几个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运筹学的几个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运筹学的几个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运筹学的几个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筹学的几个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筹学的几个故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筹学的几个故事提到运筹学,战友们马上想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谈笑间灰飞烟灭”等“高大上”的描述,很高深莫测的样子。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运筹学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用,只是我们无意识、成习惯罢了。那么,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运筹学是做什么的呢?从学科分支的角度来讲,运筹学是数学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运用。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讲,运筹学是寻求最小代价最优结果的智慧之学。从现实运用的角度来讲,运筹学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次劣方案”(非最差方案)。大家注意到,第二个角度讲“最优方案”、第三个角度讲“次劣方案”,两者岂不“自相矛盾”?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从几个故事中揭开

2、“谜底”。一、目的指向性首先,问一个问题,打仗的目的是什么?孙子兵法的答案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毛主席的回答是“争夺主动权,使敌陷入被动”。针对其他人可能回答的“止戈为武、以战止战”等观点,用平民可以向往和平、军人只能用拳头说话,军人生来为打赢,弱国无外交,李鸿章、陈毅“战场上赢不来的谈判桌上更得不到”等解答第一个故事:苏军砸烂“柏林之锁”上百探照灯震撼德军1945年3月,二战欧洲战场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苏联军队逼近德国首都柏林。当时的战场态势是,苏联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已推进到距柏林仅70公里的奥得河-尼斯河一线。眼见苏军进攻在即,希特勒决定拼死抵抗。他在柏林方向集结了2个集团军群,部署100万

3、人、1000架飞机、1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集团军群司令,“东线防守大师” 海因里希顺着奥得河沿岸建造3道防御地带,并与柏林城内的3道防御围廓连接,防御纵深达30多公里,犹如一堵天然的城墙,号称“柏林之锁”,专门对付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双方炮兵对垒,战场基本“双向透明”,1945年4月16日凌晨3时,苏军阵地上的143盏探照灯全部打开,同时向德军阵地倾泻炮弹,德军眼前一片雪亮、晕头转向。在苏军的炮击、空袭和探照灯攻势的“组合拳”打击下,德军第一道防御地带很快土崩瓦解,苏军撕破防线首战告捷。这次战役中,苏军将领朱可夫指挥集中探照灯,释放4亿瓦的耀眼灯光,眩化德军的视线,造成心理震撼和战场恐慌。

4、朱可夫砸烂“柏林之锁”成就功名于一役,就在于他把握了打仗的目标使敌人丧失主动,消除威胁。运筹学因问题而产生、为应用而发展,解决现实问题、达成预期目标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毛主席讲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我们通信联络的基本要求“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团队提出的“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通信团”“六团中间排第一,打掉一两个旅”等,都是目标,都有很强的指向性。即便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买东西要“物美价廉”、炊事班的菜要“美味营养健康”,餐馆的菜要求“色香味俱全”、健身训练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这些,都是我们具体行为的预定目标。界定问题、明确目标是运筹的前提和核心,是需要我们首先把握、准确把握的第一

5、个问题。二、现实约束性第二个故事:“四渡赤水”“走和打”的智慧具体的作战过程大家都熟知,这里我们仅从运筹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围剿和反围剿”“走和打”中的博弈和较量。我们刚刚提到毛主席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或者更形象地讲,是“走和打”,是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恶劣态势下主动采取的“攻势防御”战略,具体做法就是避强击弱、诱敌深入、待机破敌。在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调动分散敌军、集中红军兵力营造“局部优势”,各个击破消灭敌人。正如生活中我们的女生喜欢“两朵花”“有钱花”“随便花”;战场打仗,我们都渴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 “不战而胜”,甚

6、至幻想着拥有梦幻般的“超能武器”“无敌杀器”,实现战损比 “N多比零”的战场神话。但这毕竟是“水中月”“镜中花”,现实生活总有多方面的制约和牵制,时间的、空间的、历史的、现实的、资源的、能力的、关联的、内在的、外在的。可以说,现实约束性是运筹学从象牙塔寻求“最优方案”变成现实生活中退而求其次使用“非最劣方案”的根本原因。三、方案选择性第二个问题,刚刚我们讲过的,我们通信联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四个词。【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第三个故事: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扩频”“跳频”的故事扩频和跳频在本质上是“蚂蚁搬家”,军语叫“小梯队多波次”,每人少搬一点,多些人搬,隐藏行动意图。把原本在窄带上传输的信

7、息扩展到更宽的频谱上,降低能量谱密度。窄带范围小,容易被瞄准干扰;宽带范围大,不容易被侦测干扰。通信里面有一个内在的、此消彼长的矛盾,有效性和可靠性,简言之,速度和质量,也可以说是通信联络基本要求中的“迅速与准确”的矛盾。类比一下,洛阳机关给我们通知事情,打电话通知最快,但人名、地名、时间容易听错,纸质版的派专人送过来最准确,但速度慢。这个矛盾的根本原因需要很深的专业知识来解答。这里我们用香农公式简要解释一下:C=Blg(1+S/N)其中C是常量,由通信信道决定,不可变。B是波特率,即传输速率,信息传递的快慢;S/N是信噪比,即质量、准确性,可靠性,可以这么理解,噪声小听得清;噪声大,就容易听

8、错。这个公式我们近似的类推一下,不准确,但能说明问题。1B(S/N)简化后的公式表明,有效性(B)与可靠性(信噪比S/N)成反比,传输速率B增大,信噪比S/N减小。跳频、扩频的本质是牺牲有效性换取可靠性。那么在条件非常好的情况下,我们用光纤、用卫星,速度快,因为没干扰、噪声小、战场环境不复杂,可靠性换来了高速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通信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在有效性和可靠性之间做出取舍与均衡。四、本质的对抗性第四个故事:泓水之战“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春秋时期,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宋、楚两军相遇于宋国边境的泓水(约在今河南柘zh城西北),宋军驻屯于北岸,楚军自南岸开始渡河。宋将司

9、马子鱼看到楚军一半上岸,一半还在河中,就劝宋襄公下令进攻,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宋襄公却说:“本王一向主张仁义,敌人尚在渡河,我军趁此进攻,那还有什么仁义可言?”楚军渡过河,急于排兵布阵。司马子鱼又劝宋襄公:“大王,楚军立阵未稳,我们赶快进攻,还有希望获胜,赶快下令吧!”宋襄公指着迎风飘扬的“仁义”大旗,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敌人布阵未稳就发起进攻呢?”宋军仍然按兵不动。楚军布好阵,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宋军杀来。宋军被楚军的威风和气势吓破了胆,不等短兵相接,一个个掉头就跑。楚军乘势追杀,宋军丢盔弃甲,一溃千里,宋襄公本人也被箭射中大腿,“仁义”大旗则成了楚军的战利品。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不顾谋

10、臣子鱼的建议,坚持不半渡而击,打堂堂之阵,结果兵败如山倒,身受重伤,贻笑大方。毛主席在谈到泓水之战时,指出宋襄公的错误在于“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教导我军“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运筹学起源于战争,发端于春秋战国期间的围魏救赵、减灶设伏等经典战例,在二战期间研究“护送盟军物资船只”等战火硝烟中形成学科,在现代冷战、热战、商战中发展壮大,天生就流淌着对抗的血液。孙子兵法讲“兵者、诡道也”;西方也讲究,结果为手段辩护(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11、这些名言都揭示了作战运筹的对抗本质不计一切手段取得胜利,取胜是打仗唯一的目标。在参加某次战役集训后,强调,“要尽量避免在高技术领域内同敌人打堂堂之阵,而应针对敌方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发展非对称作战方式方法,瞄着敌人的软肋和死穴打,着眼发挥我们的优势打,这就叫以能击不能”,为我军构建作战理论、钻研制胜机理、发展作战样式、研发武器装备提供了方向和遵循。五、领域发展性第五个故事:只有美国才能拯救世界“脖子以上”的战争星球大战美国队长阿凡达这几部电影,故事背景、主题情节、角色演员各不相同,但有一点传递给全世界的信息是一样的,地球上美国最强大、只有美国才能拯救世界、只有美国才能拯救人类。这说明,博弈对抗

12、的领域在拓展,运筹的触角在延伸,由“兵戎相见、短兵相接”拼拳头逐渐转向“改变认知、胜于易胜”拼大脑。战争的方式和形态发生结构性、层次性的革命,从拼武器到拼平台,从物理领域搏杀到认知领域的扭转,从脖子以下发展到“头脑中的战争”,这就要求我们万般警觉,树立必胜信念,不因包袱重而等待、不以困难多而不作为,坚定不移的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打赢未来战争的目标奔跑。六、行为预判性第六个故事:田忌赛马以弱胜强、谋略制胜田忌和齐王约定赛马,双方的马都分上、中、下三个等级,齐王的三个等级的马分别比田忌的三个等级的马都稍强一些,所以每次用相应等级的马比赛,田忌都失败。谋士孙膑向田忌献策:“以下马对齐王上马,以上马

13、对齐王中马,以中马对齐王下马”。结果,田忌以一负两胜而获胜。同样的马匹,只是调换了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为了更形象直观的反映这一博弈过程,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排序模型,齐王和田忌的马按照实力排个顺序,据史记之吴起列传记载,田忌的马稍微逊色,上中下分别排序2、4、6。(135?)第一次赛马,田忌的马和吴王的马PK,上对上(2 Vs.1)、中对中(4 Vs.3)下对下(6 Vs.5);0比3完败于吴王。第二次赛马,下对上(6 Vs.1)、上对中(2 Vs.3)中对下(4 Vs.5);2比1田忌略胜一局。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明,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立足已有的条件,经筹划安排可以预判,

14、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就会取得最好的效果。分析了这个故事,很多战友都觉得,运筹学好牛好神奇啊,那我们还折腾什么五公里、苦练枯燥的报务基本功,都学运筹多好啊,平定四海(南海、东海、黄海、台海)不在话下,打败美国也指日可待。请看最后一个故事田忌赛马续篇。七、谋略局限性第七个故事:田忌赛马续篇谋略也无回天之力为了回答“人人学谋略”是否可行这一疑问,我编了一个故事。话说,田忌有了军师孙膑辅佐之后,整日莺歌燕舞、饮酒作乐,不习骑射,马也养得肥膘膘的,军师孙膑多次向上司提出要练练马,无功而返。直到有一天,田忌的上等马都跑不过齐王的下等马。某日,齐王再找田忌赛马,军师孙膑阻拦不成遂归隐山林。比赛结果可想而知,田忌0比3惨败于齐王。田忌赛马续篇,田忌的马实力相差太大,排序4、5、6,无论怎么用谋略、无论怎么PK,都是0比3完败于齐王,即使是谋略家军师孙膑,也不能创造“颠覆逆袭”的神话,扭转不了败局。田忌赛马续集,启示我们,技术是战术的基础、实力是谋略的支撑、军人是国家的长城,火箭军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战则必胜”的王牌、底牌和后盾,我们通信兵作为首长机关的千里眼、顺风耳,作战体系的神经末梢,一定要训精练强,确保战场神经灵敏高效,实现一声令下、直达末端、克敌制胜,为大国博弈提供底气和支撑。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