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0185249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2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唐宋八大家基本含义:唐宋八大家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家。主要成员: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名称由来:明朝中叶茅坤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时“唐宋八大家”之说遂已定型,同时被奉为古文写作的典范。2。西昆体历史地位: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得名由来:“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主要特点: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3。昆体功夫基本性质: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主要特点: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

2、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大量用典4。宋初“三体”诗主要派别: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一是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基本性质: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5。西昆诗派基本性质: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得名由来: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体。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

3、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主要特点: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6。太学体产生背景:石介在反对杨亿的精巧之文时,不适当的将杨刘的文学追求视为威胁儒家思想的异端。理论主张:他在主讲太学期间,片面强调文体复古,鼓励了古文中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的形成。历史结局:后来欧阳修等人促使这一文体转变。7。诗文革新运动历史背景: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主要特点: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

4、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历史地位: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8。六一风神基本性质: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主要特点: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9。王荆公体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主要特征:

5、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宁之半山,写诗主要用七绝体。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而变为闲淡沉郁,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历史评价: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在宋代诗体中列有“王荆公体”,实则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亦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10。东坡体基本性质:即指宋代苏轼的诗歌。主要特征:其诗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其基本风格有二:A)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B)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而最能体现其“坡仙”的旷达品格的主导倾向,是其高风绝尘的诗风,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主要影响:“东坡体”是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对宋诗能

6、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11。以文为诗基本性质:这是苏轼诗歌的显著特色之一。基本含义:所谓以文为诗,即以写散文的方法来写诗,亦即诗的散文化。主要特征:苏轼不仅在诗中融入散文的句式笔意和气格,而且在诗的整体上更多地吸取文章开阖变化,灵活丰富的特色。苏轼才力横绝,无施不可,其生动丰富的想像力、新鲜贴切的比喻和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助其以文为诗获得成功。12。以诗为词基本性质:即用作诗的本领来作词,这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主要特征: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并将词题和小序发展起来;以诗人句法入词;引议论入词,在词中大量使用经、史典故。成功因素:在于把词与诗看成同等地位的文

7、学样式,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的束缚,将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体诗,使词由歌者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使词的面貌为之一变。13。山谷诗体诗体作者: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理论主张: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为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主要特征: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历史评价: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14。点铁成金名称由来:黄庭坚论诗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特征: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

8、作,即强调用典要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15。夺胎换骨倡导者:是黄庭坚提出的作诗之法。理论主张:黄庭坚力倡“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意在用典方面力求创新,即成黄故字面上再求新意。主要特点:“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从本质上看,它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授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力避常规用滥的俗典,注重对典故的改造和发挥,营造新的意境。16。一祖三宗基本性质:是指宋代江西诗派的渊源和宗师而言的。“一祖”含义: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艺术上以学

9、杜甫诗为宗旨,尤其是学其到夔州以后的诗作,后来作家亦多主学杜,故其一祖为杜甫。“三宗”含义:除黄庭坚外,陈师道、陈与义亦是江西诗派的中坚人物,故江西诗派的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名称由来: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由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其瀛奎律髓中首倡。17。江西诗派历史地位: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名称由来: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主要成员:领袖是黄庭坚,其他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基本性质: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

10、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联系。主要特色: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18。后山体即指陈师道的诗,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著有后山集。他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以摈弃华丽辞藻。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但因其缺乏华采而唯余瘦硬。他的诗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是典型的宋诗19。简斋体即指陈与义的诗。陈与义号简斋,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著有简斋集。其诗学杜甫,又深受苏轼、黄庭坚、陈师

11、道的影响。他虽也重视句法,造语凝练,但并不株守江西诗派成规,能突破黄、陈瘦硬诗风的局限,主张“不可有意于用事”,以直致、浅语入诗,去繁缛,尚简洁,注重白描和诗歌的恢弘圆融,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为当时诗坛新添一格。他的诗歌被称为“简斋体”,对宋诗发展作出了贡献。20。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著豫章黄先生文集,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三人合称“苏门四学士”。21。“活法”说产生背景:吕本中早年依傍黄庭坚和陈师道,学其瘦硬诗风,后学李白、苏轼,风格趋于自然,基本含义:所谓“活法”说,即是他后期所提出的作诗主张。主要特征:江西诗派以奇峭僻涩为特点。而吕本中则有意用李、苏的疏畅自然补救其

12、弊;江西诗派以杜甫为宗,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等诗训,虽有规则可循,但亦极易受个束缚。吕本中的“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有意识“以苏济黄”,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美”的新途径。22。“富贵词人”作者背景:即指北宋初期著名词人晏殊。他一生居显宦要职,有“太平宰相”之称,但其在政治上无大建树,而以词传名。他一生生活优裕,生活态度雍容闲雅。主要特点:其词多祝寿、咏物和歌颂升平,这类词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在过分满足的生活里找 一点春花秋月的闲愁来吟咏,虽无镂金错彩的刻意藻饰,但掩盖不

13、住其骨子里的富贵之气,历史地位:总体而论,尚未摆脱五代绮艳词风的窠臼,故晏殊有“富贵词人”之称。23。南渡词人基本含义:即指北宋灭亡后,由北宋逃到南宋的词人。人们习惯把宋室南渡后由北入南的词作家们称南流词人。时代背景:他们都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在北宋都有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并且都已是稍有名气的词人。靖康之变以后,他们也被迫南渡,主要特征:由于政局的剧变,国破家亡,漂泊流落,使他们颇多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发而为词,多有凄苦的哀叹和深沉的感伤,词风发生明显的变化。代表人物:李清照、朱敦儒。24。“周情柳思”柳词特征:柳永一生辗转于各大都会,出入于歌楼酒馆,多有眠花宿柳、浅斟低唱的生活体验,故情词在其

14、词作中占有极大比重,而其中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宣泄的艳情之作。周词特征:周邦彦的词在内容上与柳永很相似,早年词以写男女艳情为主。由于多写儿女之情,尽管词中无柳词中那些淫词荡语,但后人还是把他和柳永相提并论,历史评价:南宋末期的张炎就屡用“周情柳思”来代指他们的艳情词,亦泛指艳情。25。“易安体”词体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特征:其词艺术成就很高,她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化俗为雅,清新工巧;其词既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而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悱怆的格调;其词既具有女性的细腻柔丽,又有不让须眉的贞刚气质,于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和俊爽,无脂粉气、无闺阁气,与一般流行的香软词风大异其趣,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婉约词,主要影响:这种别树一帜的词风,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26。“朱希真体”词体作者:朱敦儒字希真,得名由来:这种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的风格物色,被称为“朱希真体”。又因其词集为樵歌,故亦称为“樵歌体”。主要特征:南流后过了七年漂泊生活,晚年被迫隐居,常放浪于烟霞之间,写下了大量的隐逸词,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较浓的虚无思想色彩。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27。苏辛词派基本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