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涂鸦艺术中反叛性的消失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177415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涂鸦艺术中反叛性的消失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涂鸦艺术中反叛性的消失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涂鸦艺术中反叛性的消失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涂鸦艺术中反叛性的消失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涂鸦艺术中反叛性的消失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涂鸦艺术中反叛性的消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涂鸦艺术中反叛性的消失(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个性化符号背后的秘密 -美国街头涂鸦中的反叛性 摘要:街头涂鸦开始于60年代后期的美国,至80年代盛行不衰。涂鸦通过地铁迅速传播,如今涂鸦艺术已风靡世界,它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涂鸦被作为一种符号、元素应用在各领域中。本文通过美国街头涂鸦的反叛性,探讨涂鸦艺术的存在和拓展,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涂鸦艺术到底能走多远?关键词:涂鸦,反叛 一 涂鸦的定义 涂鸦原是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典故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 卢仝有个儿子叫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因此写了一首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把儿子的顽皮和自己的无奈描写得唯妙唯肖。 后来,人们

2、便从卢仝的诗句里得出“涂鸦”一词,流传至今。 本文所说的涂鸦(Graffitist),作为一种街头艺术,与街舞、饶舌、DJ并列为街头文化(HipHop)的四大重要元素。它的英文“Graffiti”源于希腊文的“Graphein”,字典里的解释是:Drawingsorwritingonapublicwall,usehumorous,ob鄄sceneorpolitical(在公众墙壁上涂写的图画或文字,通常含幽默、猥亵或政治内容)。纽约市立大学的学者爱德华在世界百科全书中写到:“涂鸦”经常写在公厕公共建筑墙上或公园石头上,有些单词或词组不甚健康,有时只是写人的名字,也有关于性的,还有许多政治口号。

3、现代美术理论家王小箭教授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涂鸦艺术的辉煌时期。它的兴起,不仅是美国黑人民间艺术的宣泄,也是那个时代被压抑的族群和阶层群众的心理宣泄。所以,从表面上看,它有很强烈的反叛色彩、发泄的倾向和随意的风格,甚至有些反传统、反社会的精神。”旅美敦煌画派重彩画家陈幼白说:“没有涂鸦,就不是纽约了。” 二 涂鸦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美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导致了人们生活的水平贫富差距十分悬殊。这样的社会状况激起了人们的一些不满与反叛,失业、辍学的西板牙裔或黑人青少年,他们在反种族歧视,反战,反性压抑,反权利压抑的运动思想潮流中,触及生存环境所带来的种族问

4、题,贫穷,就业的束缚,形成一股地域性的反文化社会行为。从而出现了一些像街头篮球,街舞,涂鸦,嘻哈“HIPHOP”,RAP的歌曲等一些美国街头特有的文化行为,这也是美国街头反叛文化产生的根源。 涂鸦文化开始于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盛行不衰。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已有一群涂鸦爱好者依此为生,发展为独特的涂鸦艺术来表现自己的主张以及鲜明的个性。到了后期便不再是单纯的反文化社会的行为,而加入了艺术的东西在里面,使其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涂鸦渐渐地走进展览馆,艺术画廊,作为艺术品被人们收藏,买卖。尽管涂鸦在早期发展中有许多不成熟的表现,如开始只是简单的写“TAG”标签,笔法粗糙,在墙上糊涂乱画。发展盛

5、期的涂鸦,表现手法单纯,质朴,那种来自街头、绝望无归的叛逆精神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揭示了部分群体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的热切渴望,同时也是潜意识自由释放的方式。反叛是指反文化,反主流,反传统。这里指的是在生活方方面面压抑的情感通过涂鸦来释放和向人们控诉愤懑情绪。三、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1波普艺术作品表现的冷淡而涂鸦艺术让-米歇尔.巴斯克雅关注生活,控诉社会。涂鸦艺术同60年代兴盛的波普艺术有着关联。它们在精神上有着一致性,都倾向于关注大众文化。波普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只是利用大量的复制方式,把艺术带入大众生活中,表达对大众文化的思考,而并不是想亲近它。他们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一

6、种中立的评判和审视,作品也因此流露出一丝冷淡和距离感。他们并无涂鸦艺术一贯的粗野和暴力的主张,同时也不带有明显的政治意识。然而,涂鸦艺术家是纽约城市大众文化的直接体验者和创造者,他们出身于这一文化之中,这群青少年的作品流露出很自然的天真味道,虽然技法笨拙,粗糙,但却有着非常感人的质朴和单纯。例如让-米歇尔.巴斯克雅的作品。2 涂鸦所传达出的挑衅性,狂野性是壁画或墙绘艺术所望尘莫及的。虽然他们都是在墙壁上作画,都使用色彩与大众沟通,壁画或墙绘一般都是历史图片的再利用,复制或借鉴,用色彩来达到一种平静,放松的氛围,不具备涂鸦画面中的质朴、单纯性,创作的自主性和表现手法的自由发挥度,更重要的是涂鸦传

7、达出的挑衅性,狂野性,讽刺意味带给大众视觉上的侵犯,直视观众,不给人喘息的空间,具有一种不容忽视的不安和躁动。3对于涂鸦,有些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是一种视觉的污染和城市公共环境的破坏,政府应该予以取缔。我们不否认有些粗劣的作品充斥其中,就整体而言,不管在审美和社会功能上,涂鸦艺术给观众带来另一种眼光看待周遭事物的新方式,城市公共环境中的景观雕塑中 运用了涂鸦的部分形式语言,带给人一种趣味和新鲜感。公共涂鸦也给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紧张压抑的人们带来放松,舒适的空间和感官。当人们急匆匆的工作上班时,不经意的回头或驻足于马路旁时,发现涂鸦的好奇感和兴奋度不言而喻。人们会被涂鸦的幽默诙谐图案所吸引,换

8、来我们每一天的好心情。新兴的涂鸦时尚-光涂鸦传达了社会的不满,发泄内心情感把涂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一种生活态度,有计划、选择适合的场地、物品,涂鸦并不会是一种破坏力和污染!当今多元化并存的社会,需要具有强烈个性的艺术来扩展我们的视角,需要打破传统艺术的成规戒律,寻求新的视觉艺术体验,艺术应该是全民的,大众的。涂鸦艺术正是反映了大众文化生活的题材和关注社会的问题。涂鸦的幽默,反叛的特质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基斯.哈林的作品用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主题是对婴儿的表现。这也成了他后来创作的标志性图案,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哈林曾说:“迪斯尼的动画伴随我长大,因此它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完美的产品。因为

9、我只有24岁,因为我生长在美国。并且我的图案与日常的基本的语言和思想与之有紧密的联系;更为主要的是,它们是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取材来自于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并加以提炼而不是复制照搬, 是美国工业文明下的产物,反映他们的生活,使其为大众所理解和认同。美国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以地铁为传播媒介,涂鸦艺术者把自己的思想迅速传播开来。涂鸦公然的闯入公共生活环境中,城市墙面一夜之间成了涂鸦的天堂。从某种意义上说,涂鸦使艺术成为了生活。涂鸦者反对艺术为上层社会的人所拥有,人们站在家门口就可欣赏到幽默,色彩绚丽的图画,不用付费专门走进展览馆。哈林说“地铁打开了我的眼界,使我看到了另一种对艺术

10、理解的方法,即艺术作为某种东西可以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或者将信息传递给他们,而这些人正在逐渐成为艺术的港湾。在过去,艺术是中产阶级和那些可以支付得起收藏费并且理解它的人的象征。艺术被当作将大众与上层社会隔离的手段,而且在多方面被当作反对大众的工具。很久以来,艺术经历了一种过分知识分子化的过程”, “艺术不是一种为少数人所欣赏而保留的精英活动,而是为每一个人的,这是我不断工作的终极目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仅仅是一个媒介。” “对我而言,我在地铁中的一幅画与标价几千元的一幅画之间没有什么不同。”哈林哈林使涂鸦艺术社会扩大化,涂鸦行为被公然接受为一种先锋文化。哈林在婴儿的主体物旁边通常都会加上一些外

11、散射的光芒。这些外散射的光芒使人想起童年无忧、快乐、纯真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科技发展的疯狂与幼稚。哈林通过塑造各种形态的婴儿来组成一张完整的画面,最突出的婴儿形态是爬行婴儿。然后再在大的爬行婴儿轮廓中塑造一些形态各异的婴儿形象。这些卡通似的人物形象在让观者感受到诙谐幽默文化的同时,更可以感觉到艺术家的良苦用心,里面的婴儿形象既有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有对社会政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警示。整个画面看似不经意地经营,可是却能引起广大人民思想的共鸣。当人们在街头看见这样的艺术形象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哈林的所为。哈林的艺术已经成为了一个视觉符号。哈林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大多都是不经过修饰,而

12、直接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创作。就像他自己说:“我绘画从来都没有预先设计过。我从不画草图,即使是画巨型壁画也是如此。我的早期素描像是自动书写或者是姿态抽象。”这样的一种“胸有成竹”似的艺术创作,从一定情况下看,是生活积淀后的升华,这也正是涂鸦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方向:把生活引入艺术,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涂鸦绘画是否还能保持它的动力,那种来自街头、绝望无归的叛逆精神似乎找到了答案。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不能离开它的土壤,当涂鸦从街头转入画廊时,它的意义就发生了改变。框在油画框里的签名已经失去了它那生硬的尖利的菱角。长久以来,美国就一直企图以空白的高强遮蔽它孩子的双眼,这些污染心灵的障碍物不断地在重复,我们从来

13、不会知晓后面发生的一切,除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掌控在艺术家手里。在刘安平的画面上,我们看到了激情、暴力、冷酷,这些充斥着暴躁和混乱的情绪。画面充斥着挑衅性, ,这些隐隐绰绰勾勒出来的人物更恰当地说,这些潦草线条勾勒出来的人物面无表情、轮廓硬朗、线条坚毅,表现出决断的身体姿态,残酷、执拗,具有我们所熟悉的独裁气质,这样的人充满威胁,令人恐惧,它们的身体支撑起一种躁动的情绪,画面中没有片刻的安宁这些画面本身被一种暴力和粗蛮的情绪所主宰;它所流露出来毫不留情的严酷氛围也就是说,它们在冒犯观众。这些画中的人尽管没有清晰的面孔,但它们似乎并不陌生,它们的身影和姿态,充满着过目不忘的令人恐惧的而且被一再重复

14、的影像记忆。同时,这些随意和激情并置、隆重的色块和简要的线条并置的画面,对那些安于各种流行趣味的观众,也是挑衅。画面的涂鸦感也使整个展出空间(如果这些画置身于博物馆的话,博物馆本身也会)受到挑衅。这些画令人如此不安、心绪难平。以上两例突出说明了涂鸦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环境的关心与思考和自我状态的不满,借用涂鸦的图形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尽情倾诉内心的情绪和苦闷。给于大众一种视觉盛餐,同时也给于大众了解他们的机会,达成一种共识和互动。涂鸦艺术风靡世界,许多青年艺术爱好者纷纷追随,投身于涂鸦,涂鸦成为一种风尚,如涂鸦社团。涂鸦的题材,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我对涂鸦艺术的认识我平时喜欢信手涂鸦,开始时

15、,只是涂涂画画。后来,自己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有强烈的抵触学习心理或是情绪低落时,就试图寻找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内心的郁闷,腻烦。一次不经意的拿起笔在纸上拼命地乱涂,乱画,接着纸上出现的潦草粗劣的线条,速度加快,用笔的轻重,线条所传达的图案开始有了感情,它随着我情绪的起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充分展现了自己当时的情感走向,此刻的心情通过视觉的线条而得到释放,很快我就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刻画,单调的色彩后来在原有的画面上涂上鲜艳的色彩,用大红,大绿等纯色的拼接,覆盖,满足自己视觉享受,从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直此爱上了涂鸦。总起来讲,由原来意识不太清晰地线条,图画,到后来通过画抽象的符号,图案,

16、有意识的发泄内心的郁闷,恐惧,焦虑,当时在非常强烈的感情下开始,笔触激烈,感情爆发迅速,画的过程迅速直接不间断,也不去修改,完全的依靠感性的喷发,在勾勒轮廓和上色之间不停歇,一气呵成。一幅画有时短短几分钟搞定,有时却要画上一两个小时,兴致来了经常是一幅一幅不间断的画,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时间的存在,只是沉浸的作画的过程中,享受这种过程性。经常是晚上回到宿舍,突然头脑中有些东西必须表达出来,又不知道用语言如何去描述,这时涂鸦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涂鸦快速的记录了我内心的不确定的感受,通常一幅完成接着下一幅开始,思绪不间断的涌现,画面也不间断的跟着思绪来,思想得到完全的释放后,往往几个小时过去了,这才从涂鸦中走出来,感觉到腰酸背疼,看着自己涂鸦的杰作,往往乐不自禁。完成后特别的想与人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