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00169846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九年级下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方向,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精彩的教学设计都需要通过学生这一主体来落实。如何把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浙教版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一节课为例谈笔者的一些认识。1 教学内容解析从数学课程标准看,本节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是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相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同时,锐角三角函数建立了锐角与比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函数的基本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2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会结

2、合图形求某一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和识图能力。数学思考:经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探求过程,会求某一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解决: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领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方法,体验角度与比值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培养数学的符号感。情感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独立思考,善于交流的学习习惯,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3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和认识锐角三角函数。难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反映了角度与比值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这种角与比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 sin A、cos A、tan A等表示函数,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所以对学生来

3、讲有一定难度。(解决策略:结合图形,运用几何画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4 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已经较好的掌握了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函数概念及其符号化,本身比较抽象,且初二学函数概念时要求又比较低,所以需要进行复习。初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和思考,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看,初三学生虽然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只要遵循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5 教学内容剪辑与分析5.1情境创设从学生的生活体

4、验出发,改变教材中“两个物体在两个坡角不同的斜面上向上运动” 的引例,设置 “电梯上升”的情境,进入学习主题。周末小丽父女去大润发超市购物,在乘坐电梯上升的过程中,电梯行走的路程,铅垂高度,水平宽度是常量还是变量?学生说:“变量”,教师追问铅垂高度和电梯行走的路程的比是常量还是变量。学生回答:“常量”。当倾斜角为时,这个比值是多少?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追问,三角形三条边之间还有哪些两两的比值。引导学生回答出六组比值。当倾斜角是时,这些比值又是多少?本节课就是要研究 , , 这三组比值与倾斜角之间具有什么关系?揭示课题。设计意图:(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

5、的过程;(2)揭示本节的主要研究方向:角的大小与边比值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5.2探究活动如图作一个53的A,在AM任意取一点B,作 BCAN于C,计算 的值,并将所得结果与你的同伴作比较。解: 如图B,B1是锐角边AM上任意两点,作 BCAN于C,B1C1AN于点C1,判断比值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解: 理由如下:(根据相似三角形可以得到)(几何画板演示)结论:当锐角确定时,比值 是一个唯一确定的值;当锐角变化时,比值 也随之变化.归纳:一般地,对于每一个确定的锐角,在角的一边上任取一点B,作BCAC于点C,比值 , , 都是一个唯一确定的值;与点B在角的边上的

6、位置无关,当锐角变化时,比值也随之变化.类比函数定义:在某个变化过程中,设有两个变量, 如果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那么就说是的函数,叫自变量。 得出: , , 都是锐角的函数。比值 叫做的正弦(sine),记做sin. 即sin=比值 叫做的余弦(cosine) ,记做cos。即cos= 比值 叫做的正切(tangent) ,记做tan. 即tan=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根据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度与比值的一一对应关系,化解本课的难点;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动态演示,对照函数概念进一步确认角度是比值的

7、函数,突破难点;通过设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拨动他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前学过的知识,从逻辑思维上去证明它的正确性;强化师生互动,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有效性。注:考虑到课堂的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本环节改编了教材中的三个合作学习从课堂实践来看,效果良好。5.3例题精析例、如图,在RtABC中,C=Rt,若AB=5,BC=3.(1)求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值;(2)请求出B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值.(3)观察(1)(2)中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请说明理由。分析:本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后进行尝试的欲望,让全体学生动笔、动脑、动口,体现面向全

8、体的指导思想。处理方法:本例总体比较简单,是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直接运用。所以我准备让学生尝试完成,采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方式。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单数组求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双数组求B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做完后,与同伴比较计算所得的比值。两组各派一个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巡视,适当指导潜能生。对板演学生给予激励和肯定,对板演暴露的问题由学生自行纠错,澄清过程。教师适当点评分析,规范解题方法和格式。通过与同伴比较,学生易发现所得的结果sin A = cos B ; cos A =sin B; tan Atan B=1,进一步从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和各边之间比的关系理解上述等式。设计意图:通过本例让

9、学生进一步熟悉直角三角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以及互余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对三角函数定义实现由模糊到清晰的转变。对难点的突破起一定的分散作用,并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下一组练习的期待。5.4巩固练习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三组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思维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本阶段可能会出现如下一些错误:边的比发生错误;不是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出现预设中错误,则分析错误生成原因,让“错误”在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6 课后反思: 把准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课堂教学目标指引着每节课的教学“要到哪里去”“要走多远”精准的定位,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火候把控与尺度拿捏。比如目标中明确要求:经历锐角的

10、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探索过程。简单的模仿公式计算就不能算真正掌握三角函数定义。达到正确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过程,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对象“比值和角”,再来研究“比值和角”为什么符合函数关系,明确了函数关系后再来将其符号化,最后进行巩固应用。本节课中对教材的部分内容的调整及教学手段的选择、组织形式等,都是基于对目标的分析与解读。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把握住活动的方向与深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数学思考。 切合学生是教学设计的本源,要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这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程度。在本节课中,几乎每个环节都注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引入环节,设置 “电梯上升”的情境,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引出课题,对于每个探究活动结束后都安排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就是在摸透学情的情况下,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可能的错误的一种预设。因此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选择,都应迎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只有调动学生全面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在尝试与体验中积极思考,才能在知识能力、数学思维、问题解决等方面真正得以发展,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总之,把准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切合学生是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把准目标,切合学生”应是我们教学思考的常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