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系统的解剖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100136544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9.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觉系统的解剖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听觉系统的解剖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听觉系统的解剖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听觉系统的解剖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听觉系统的解剖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听觉系统的解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觉系统的解剖(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听觉系统的解剖听觉系统的解剖 曹克利曹克利 北京协和医院人工耳蜗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人工耳蜗中心 2006-9-21 外周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周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 (主要位于颞骨内)(主要位于颞骨内) 中枢部分:听觉各级传导通路中枢部分:听觉各级传导通路 ( 位于颅内的前脑、中脑位于颅内的前脑、中脑 和后脑)和后脑) 一、一、 颞骨颞骨 - 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茎突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茎突 二、二、 外耳外耳 - 耳廓、外耳道耳廓、外耳道 三、三、 中耳中耳 - 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 四、四、 内耳内耳 - 骨迷路、膜迷路骨迷路、膜迷路 五、五、 听

2、神经及其中枢联系听神经及其中枢联系 一、颞骨一、颞骨 颞骨位于头颞骨位于头 颅两侧,为颅骨底颅两侧,为颅骨底 部和侧壁的一部分,部和侧壁的一部分, 与顶骨、蝶骨、颧与顶骨、蝶骨、颧 骨骨 和枕骨相接。和枕骨相接。 颞骨为一块颞骨为一块 复合骨块,包括:复合骨块,包括: 1、鳞部、鳞部 2、鼓部、鼓部 3、乳突部、乳突部 4、岩部、岩部 5、茎突、茎突 1、鳞部、鳞部 在颞骨的前上部,前接蝶骨大翼,上为顶骨,后为乳突,内连岩部,形似鳞片。有在颞骨的前上部,前接蝶骨大翼,上为顶骨,后为乳突,内连岩部,形似鳞片。有 内外二面及后上、前下二缘。内外二面及后上、前下二缘。 外面解剖标志:颞中动脉沟。外面

3、解剖标志:颞中动脉沟。 前下有颧突及前后根。解剖标志:颞线、乳突上嵴、外耳道上棘、筛区。前下有颧突及前后根。解剖标志:颞线、乳突上嵴、外耳道上棘、筛区。 内面解剖标志:大脑沟回压迹、脑膜中动脉沟。内面解剖标志:大脑沟回压迹、脑膜中动脉沟。 1、鳞部、鳞部 2、鼓部、鼓部 位于鳞部之下、岩部之外、乳突部之前,为一扁曲的位于鳞部之下、岩部之外、乳突部之前,为一扁曲的U U型骨板,构成骨性外型骨板,构成骨性外 耳道的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耳道的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 前上方为鳞鼓裂,后方为鼓乳裂,内侧为岩鼓裂。岩鼓裂在下颌窝中,在鼓前上方为鳞鼓裂,后方为鼓乳裂,内侧为岩鼓裂。岩鼓裂在下颌窝中,在鼓

4、室前壁。内有鼓索神经,颌内动脉鼓室支,锤前韧带。鼓部前下形成下颌关室前壁。内有鼓索神经,颌内动脉鼓室支,锤前韧带。鼓部前下形成下颌关 节窝的后壁。解剖标志:鼓沟、鼓切迹。节窝的后壁。解剖标志:鼓沟、鼓切迹。 3、乳突部、乳突部 位于鳞部的后下方,呈一锥状突起。外面有枕肌和耳后肌附着,外下方有胸位于鳞部的后下方,呈一锥状突起。外面有枕肌和耳后肌附着,外下方有胸 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附着。解剖标志:乳突孔、乳突切迹、二腹肌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附着。解剖标志:乳突孔、乳突切迹、二腹肌 嵴、乙状沟。嵴、乙状沟。 乳突气化程度分为乳突气化程度分为4 4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型:

5、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4、岩部、岩部 似一横卧的三棱锥体,又名岩锥,位于颅底,介于枕部与蝶骨之间,似一横卧的三棱锥体,又名岩锥,位于颅底,介于枕部与蝶骨之间, 内藏听觉和前庭终器。有内藏听觉和前庭终器。有1 1个底、个底、1 1个尖、个尖、3 3个面和个面和3 3个缘。底朝外,与个缘。底朝外,与 鳞部、乳突部融合,尖部朝内前,嵌于蝶骨大翼与枕骨底部之间,组鳞部、乳突部融合,尖部朝内前,嵌于蝶骨大翼与枕骨底部之间,组 成破裂孔的后外界。经动脉管内口在此。成破裂孔的后外界。经动脉管内口在此。 4、岩部、岩部 前面前面:组成颅中窝的后部。解剖标志:三叉神经压迹、岩浅大神经沟、岩浅组成颅中

6、窝的后部。解剖标志:三叉神经压迹、岩浅大神经沟、岩浅 小神经沟、弓状隆起。小神经沟、弓状隆起。 4、岩部、岩部 后面后面:组成颅后窝的前部。由岩上窦、岩下窦、乙状窦围成一三角形:组成颅后窝的前部。由岩上窦、岩下窦、乙状窦围成一三角形 骨面。解剖标志:内耳门、内淋巴囊裂骨面。解剖标志:内耳门、内淋巴囊裂。 4、岩部、岩部 下面下面:组成颅:组成颅 底底面的一部底底面的一部 分。解剖标志:分。解剖标志: 颈动脉管外口、颈动脉管外口、 颈静脉窝、鼓颈静脉窝、鼓 室小管(舌咽室小管(舌咽 神经的鼓室神经的鼓室 支)、乳突小支)、乳突小 管(迷走神经管(迷走神经 耳支)。耳支)。 4、岩部、岩部 内耳门

7、约成扁圆形,岩部后面中央偏内,向外同入内耳道,内耳道长约内耳门约成扁圆形,岩部后面中央偏内,向外同入内耳道,内耳道长约1 1厘厘 米,外端由筛状骨板封闭,为内耳道底,构成前庭和耳蜗内侧壁的大部分。米,外端由筛状骨板封闭,为内耳道底,构成前庭和耳蜗内侧壁的大部分。 5、茎突、茎突 起自颞骨鼓部的起自颞骨鼓部的 下面,平均长约下面,平均长约 2.52.5厘米。有茎厘米。有茎 突咽肌、茎突舌突咽肌、茎突舌 肌、茎突舌骨肌肌、茎突舌骨肌 及韧带附着。茎及韧带附着。茎 突与乳突间有茎突与乳突间有茎 乳孔,为面神经乳孔,为面神经 管下口。管下口。 二、外耳二、外耳 耳廓:除耳垂为耳廓:除耳垂为 脂肪与结缔

8、组织脂肪与结缔组织 外,均为软管组外,均为软管组 织。主要结构:织。主要结构: 耳轮、耳轮脚、耳轮、耳轮脚、 对耳轮、对耳轮对耳轮、对耳轮 脚、三角窝、舟脚、三角窝、舟 状窝、耳甲艇、状窝、耳甲艇、 耳甲腔、耳屏、耳甲腔、耳屏、 对耳屏、屏间切对耳屏、屏间切 迹、耳前切迹。迹、耳前切迹。 二、外耳二、外耳 外耳道:起自外耳门止于鼓膜,长约外耳道:起自外耳门止于鼓膜,长约2.52.53.53.5厘米。由软厘米。由软 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占外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占外1/31/3和骨部占内和骨部占内2/32/3。略成。略成S S 型。有两处狭窄:骨与软骨部交界处和距鼓膜型。有两处狭窄:骨与软骨部

9、交界处和距鼓膜0.50.5厘米处。厘米处。 二、外耳二、外耳 外耳的神经外耳的神经 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的前半部。迷走神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的前半部。迷走神 经(来自颈静脉神经节)的耳支,分布于耳道后半部、经(来自颈静脉神经节)的耳支,分布于耳道后半部、 鼓膜和耳廓。还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面鼓膜和耳廓。还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面 神经及舌咽神经的分支。神经及舌咽神经的分支。 二、外耳二、外耳 外耳的血管外耳的血管 动脉为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动脉为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 静脉同名静脉回流到颈外、颈内静脉和乙状窦。静脉

10、同名静脉回流到颈外、颈内静脉和乙状窦。 三、中耳三、中耳 1.1.鼓室鼓室 2.2.咽鼓管咽鼓管 3.3.鼓窦鼓窦 4.4.乳突乳突 1 1、鼓室、鼓室 鼓室:位于鼓膜和内鼓室:位于鼓膜和内 耳外侧壁间的空腔。耳外侧壁间的空腔。 上鼓室:鼓膜紧张部上鼓室:鼓膜紧张部 上缘以上的鼓室腔。上缘以上的鼓室腔。 中鼓室:鼓膜紧张部中鼓室:鼓膜紧张部 上下缘之间的鼓室腔。上下缘之间的鼓室腔。 下鼓室:鼓膜紧张部下鼓室:鼓膜紧张部 下缘水平以下。下缘水平以下。 鼓室上下径鼓室上下径1515毫米,毫米, 前后径前后径1313毫米,内外毫米,内外 径上中下鼓室分别为径上中下鼓室分别为 6 6、2 2、4 4毫

11、米。毫米。 鼓室鼓室 外壁:外壁:鼓膜,高鼓膜,高9mm9mm,宽,宽8mm8mm,厚,厚0.1mm0.1mm。 鼓膜前下方朝内倾斜,与外耳道底约鼓膜前下方朝内倾斜,与外耳道底约 成成45455050度角。分为紧张部和松弛部。度角。分为紧张部和松弛部。 鼓膜分鼓膜分3 3层,外层为复层鳞状上皮,中层,外层为复层鳞状上皮,中 间为纤维组织层(,内为粘膜层。松间为纤维组织层(,内为粘膜层。松 弛部无中间层。弛部无中间层。 鼓室有上下前后鼓室有上下前后 内外内外6个壁个壁 鼓室鼓室 内壁:内壁:内耳外壁,主要结构有鼓岬、内耳外壁,主要结构有鼓岬、 前庭窗、蜗窗、面神经水平部、外前庭窗、蜗窗、面神经水

12、平部、外 半规管凸、匙突。半规管凸、匙突。 鼓室鼓室 前壁:前壁:颈动脉壁,下部有薄骨板与颈动脉。上部有二口:上为鼓膜张肌半管颈动脉壁,下部有薄骨板与颈动脉。上部有二口:上为鼓膜张肌半管 开口,下为咽鼓管鼓室口。开口,下为咽鼓管鼓室口。 鼓室鼓室 后壁:后壁:乳突壁,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乳突壁,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 内侧。上方有鼓窦入口,底部有砧骨窝。内侧。上方有鼓窦入口,底部有砧骨窝。 鼓膜以后的鼓室腔为后鼓室,内有鼓室鼓膜以后的鼓室腔为后鼓室,内有鼓室 窦(锥隆起内侧)和面隐窝(锥隆起外窦(锥隆起内侧)和面隐窝(锥隆起外 侧)。侧)。 鼓室鼓室 上壁:上壁:鼓室鼓室 天盖。与颅天盖。与颅

13、中窝和大脑中窝和大脑 颞叶相隔。颞叶相隔。 下壁:下壁:颈静颈静 脉壁。与颈脉壁。与颈 静脉相隔,静脉相隔, 前方为颈动前方为颈动 脉管后壁。脉管后壁。 鼓室的内容物:听骨、韧带和肌肉鼓室的内容物:听骨、韧带和肌肉 2 2、咽鼓管、咽鼓管 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35mm35mm,外,外1/31/3为骨部,内为骨部,内2/32/3为软为软 骨部。骨部。 3 3、鼓窦、鼓窦 鼓室后上的含气腔,是鼓室和乳突气房间相互交通的枢纽。鼓室后上的含气腔,是鼓室和乳突气房间相互交通的枢纽。 4、乳突、乳突 出生时未发育,出生时未发育,2 2岁后由鼓窦部向乳突部逐渐发展。岁

14、后由鼓窦部向乳突部逐渐发展。6 6岁岁 后有广泛延伸。后有广泛延伸。 分为分为4 4种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种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5、中耳的神经和血管、中耳的神经和血管 神经:鼓室丛(舌咽神经鼓支)主司粘膜感觉,鼓索神经神经:鼓室丛(舌咽神经鼓支)主司粘膜感觉,鼓索神经 (味觉)。(味觉)。 5、中耳的神经和血管、中耳的神经和血管 动脉:来自颈外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动脉:来自颈外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 脑膜中动脉的鼓室上动脉,及岩浅动脉和咽升动脉。脑膜中动脉的鼓室上动脉,及岩浅动脉和咽升动脉。 静脉:回流

15、到翼丛与岩上窦。静脉:回流到翼丛与岩上窦。 四、内耳四、内耳 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含听觉及位觉感觉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含听觉及位觉感觉 器官。器官。 1.1.骨迷路:由致密骨质构成,厚约骨迷路:由致密骨质构成,厚约3mm, 3mm, 包括前庭、包括前庭、 半规管和耳蜗。半规管和耳蜗。 2.2.膜迷路: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纤维束固定在膜迷路: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纤维束固定在 骨迷路内,悬浮在外淋巴中。分为椭圆囊球囊、骨迷路内,悬浮在外淋巴中。分为椭圆囊球囊、 膜半规管和膜蜗管三部分。膜半规管和膜蜗管三部分。 1 1、骨迷路、骨迷路- -前庭前庭 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内有椭圆囊和球囊。外壁为

16、鼓室内壁,上有前庭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内有椭圆囊和球囊。外壁为鼓室内壁,上有前庭 窗和蜗窗。底壁构成内耳道底。内壁有前庭嵴、球囊隐窝、球囊筛区、椭窗和蜗窗。底壁构成内耳道底。内壁有前庭嵴、球囊隐窝、球囊筛区、椭 圆囊窝、椭圆囊壶腹筛区、壶腹筛区、前庭水管内口。圆囊窝、椭圆囊壶腹筛区、壶腹筛区、前庭水管内口。 1 1、骨迷路、骨迷路- -半规管半规管 3 3个骨半规管,称为水平、上、后半规管。每个半规管的两端均开口于前庭,个骨半规管,称为水平、上、后半规管。每个半规管的两端均开口于前庭, 其一端稍膨大称壶腹。上后半规管的一端组成一总脚,外半规管内端为单脚。其一端稍膨大称壶腹。上后半规管的一端组成一总脚,外半规管内端为单脚。 1 1、骨迷路、骨迷路- -耳蜗耳蜗 位于前庭的前面,形似蜗牛壳。骨蜗管旋绕蜗轴位于前庭的前面,形似蜗牛壳。骨蜗管旋绕蜗轴21/221/2- -23/423/4周,全长周,全长 约约303032mm32mm。蜗底向后内方构成内耳道底,从蜗轴伸出的骨螺旋板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