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00128803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卧里屯乡中学:矫庆东1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学会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2,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3,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2重点难点教学难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知识重点本节的重点是能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并用加法运算律合理地进行运算。3教学过程: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1)4.5(3.2)1

2、.1(1.4)(2)4.53.21.11.4提出课题: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创设一个有趣的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加减混合计算的兴趣分析问题探究新知1,回顾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以教科书28页例6计算(20)(3)(5)一(7)为例来说明。鼓励生来进行独立计算。(这里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算出答案,估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3,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我们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再给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再利用运算来简化计算)教师巡回观祭,作适当稍导,若学生不能进一步计算,也可以在他们把减法转

3、化为加法后,提示他们使用运算律。(20)(3)一(5)一(7)(20)(3)(5)(7)(20)(7)(3)(5)=(27)(8)194,学生交流汇报(发现了什么?)充分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勇敢交流(如:计算结果与前面的算法是一样的;把减法都转化为加法可以使用运算律,计算会简单些等)5,归纳明确“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如:abc=ab(C)6,省略加号教师引导:式子(20)(3)十(5)(一7)是20,+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鼓励学生使用第一种

4、读法;并让学生体会两种读法的区别再根据教科书,规范书写例6的运算过程通过这两种算法,为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减法运算打下伏笔这里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确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先让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也是为了与接下去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再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侠便计算作出比较。鼓励学生自己比较计算两种计算方法,方法二由于采用运算律变得简单,而使用运算律的前提是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这里也让学生体会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减运算的意义。这里采用加号的和的读法,旨在让学业生更好地理解加法混合运算的本质,进一步体会在混合运算中使用加法运处律来的方便解决问题1,解决引例

5、中的问题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引例中的间题,你对这两种算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2,计算:(1)(7)(5)(4)(10);(2)师生共同完成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示范)3,利用计算器处理比较复杂的计算。教科书第30页例7,师生先共同将减法统一成加法,再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解:5.134.62(8.47)(2.3)答略此时教师指出,较复杂的计算可用计算器完成,并指导学生输入5.13,以下由学生操作来完成通过回顾引例中的问题的两种算法并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所以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这两个小题来源于教科书第29页第3.4.课堂练习教科书29页练习1,2,第31页练习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本课作业教科书31页习题1.3第5,6,8,14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