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113365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 一 现代化理论是否是一个筐“现代化”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五四”以后关于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严既澄在1922年3月发表于民铎杂志的评中出现了“近代化的孔家思想”的提法,1927年柳克述在其新土耳其一书中将“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在1935年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现代化”一词逐渐为知识分子所接受,取代了“西化”、“中国化”等概念而广为沿用。但中国并未因此而产生出一套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现代化研究形成规模始于二战以后的西方,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它的兴起引起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的关注,但各学科又有各自的理解。虞和平先

2、生在其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绪论中指出:在社会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变革,也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过程。在经济学家看来,现代化就是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在政治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传统政体向现代化政体的转变过程、政权的合理集中化和科层化(制度化)的过程。在历史学家看来,现代化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促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科学知识,并把它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过程。 罗荣渠先生认为现代化涵义大致有四类:(一)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

3、,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的历史过程。(二)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三)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的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 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方面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另外,人们对现代化的历程和模式也认识不一,有人认为中国现代化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有的认为始于洋务运动,还有人认为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二 中国的现代化理论萌芽早于西方吗罗荣渠先生多次分析马克思与现代化理论的关系,指出马克思早已形成关于“现代”的科学概念,并得出一个结论:马克思虽未

4、使用过“现代化”一词,但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事实上早在他的唯物史观形成之初即以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当然远远早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怎么能将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当做研究现代化的理论工具的同时,又认为中国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和观点早于西方现代化理论呢?我们知道,一种社会理论的发展是与社会实践的变化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现状才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社会理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起始于欧洲,事实上,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也发端于欧洲。从18世纪开始,就有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如法国的圣西门、孔德、杜克海姆、德国的马克斯韦伯,等等,以欧洲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5、的发展规律。他们虽然尚未正式提出“现代化理论”这一名称,而陈之为“社会进化论”,但该理论实际上已包含着现代化理论的内核对人类社会如何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变迁过程的认识。特别是韦伯,他系统地论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原因,并对东、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成败原因作了比较研究,指出了现代化过程中精神与物质的互动关系。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探索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对现代化含义的认识最终应该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科学界定应坚持三条原则: 一是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现代化含义必须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结合才能规范、清楚和明白,才能更

6、具现实感和实践性。中国现代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已经进行了充分地揭示,就是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而外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空界限。从空间上说,就是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从时间上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无限的范畴,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二世界是发展的,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曾经饱受侵略和民族压迫,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我们现代化的目标。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 三是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现代化的含义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

7、,离开了这点,对现代化的理解就失去了现实依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用中国的发展战略所揭示的在特定时间要完成的特定目标作为标准可能更为适合。中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我国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三步走”发展战略可以成为认识我国现代化的现实依据和界定我国现代化的外延的一个标准。 综上所述,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确定一个较明确的含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前提下,以科技进步为依托,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

8、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现代化”这个政治学、社会学的常用概念,人们往往偏重于或片面性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 一、“现代化”概念的产生及其基本内涵 现代化一词,辞海解释为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中国的现代从何时开始?有的主张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大多数历史教科书以此为界限),也有的主张中国的现代应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现代化一词作为过程,其首要标志是用先进的技术发展生产力,生产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社会结构和政治意识形态也随之出现变化如政治民主、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社会活动和现代化人格;作为目标,它一般指以当代发达社会为参考

9、系数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先进生产力水平及消费水平。现代化这一概念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实现现代化成为一股公认的不可抗拒的世界性潮流。虽说至今在全世界并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在学术上也没有形成权威的定义,各国都可以按照各自不同的国情制定现代化的理想标准,但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高度发展是主要标准是没有争论的。中国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1975年所作的第四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规划。自此,四化成为实现经济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在邓小平理论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化的确切含义。我认为,现

10、代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可以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和认识。单纯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认识都是片面的。其物质文明的属性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技术进步为标志)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人均收入为标志)。这个标志属于各国的共性;作为精神文明的属性。则指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人的科学、技术、文化、道德水平及社会治安状况等。二、现代化概念内涵剖析。现代化概念自产生以来,不论从科学技术进步还是从民主政治建设上都曾经历了若干重大变化。今天的现代化概念与五十五年以前(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现代化概念就有若干差别;再过五十年,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实现现代化时)。那时的现代化概念与今天的现代化概念也会有若干区别

11、。所以,今天的现代化概念指的是当今社会发达国家和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水平而论的。 (二)现代化概念的全面性 作为一个严格的社会科学概念,现代化既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也不能理解为一个纯政治学概念。它是一个包容经济(包括经济管理)、社会(包括伦理)、政治(包括法律)、文化(包括社会成员的文化素养)等多重内容的综合性概念,而且它又与国际化相关联。(四)现代化概念的渐进性和质的规定性 现代化体现为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资本主义国家大约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通过因科技发展导致的工业革命的几次大的飞跃。如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现、原子能的发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等;现代化在不同的历

12、史时期应当有其客观的主观上不能否认的质的规定性。正如中国在五十年代曾把“大锅饭”宣布为“实现了共产主义”一样。用一种低标准说成现代化是极为有害的。当代的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将上列的现代化概念的全面性再具体化为若干指标,使其数字化,逐一实现。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 解放初期,有人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叫社会主义,叫现代化;五十年代有人把“一大二公,吃饭不要钱”叫社会主义,叫现代化;近年有人把实现小康叫现代化,这些提法都把现代化降低了。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中国这个具体国情条件下提出的。它除了具有质的规定性外,还应当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不同的。忽视这些

13、特征也不利于实践工作。 (一)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农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方面,农民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攻坚硬指标。即使在重要工业技术和科研成果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农业未实现现代化,也不是现代化国家。 (二)全民素质之提高重在普及,人的自然素质和人文素质都急待提高。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类科教育和技术人才。(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政府推进实现的现代化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道路是靠自发的、无序的、自由竞争实现的,政府基本上不实行调控。只是到了近代,才在实现法制政治的同步,经济运行上实现了法治经济。我

14、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首先是由党作为纲领提出而后写入宪法依靠政权的力量推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给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和保障。(四)中国实现现代化呈现阶梯性 阶梯性也叫层级性。即实现现代化可分为若干相对独立并具有一定区别的阶段。阶梯性特征是由中国现阶段现代化基础差、起点低决定的。 不论从物质文明来看还是从精神文明来看,我国现阶段处于不发达国家或称作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科学技术、人民生活水平及全民文化素质偏低;邓小平同志精心设计的分三步走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就是指的阶梯性进步的具体指标,富强、民主、文明就是当代现代化的具体内容。 (五)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地域时间差

15、异性 中国版图辽阔,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差异极大。现代化的经济、民主、文化发展指标不可能同时以同一标准实现现代化。 综上所述,概言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条件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依法治国,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制化,逐步达到发达社会(即逐步实现在主要生产领域内的技术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上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和目标 关于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若干认识 1.关于“现代化”的概念 什么是现代化,国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曾流行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四个现代化”的说法。罗荣渠先生著现代

16、化新论对以往人们关于现代化的种种认识归纳为四类,其中之一是:“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我国关于“四个现代化”的说法即属此类。 这种认识突出强调了现代化在经济和技术层面内容,但仅将现代化视为一个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不仅仅涉及经济和技术问题,而是整个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问题,是一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社会的这一转变最初出现在西欧,但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包括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全球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地区和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或被带入这一社会转型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15年赶上英国”这样的口号,而这种“赶上”,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当时其中可能蕴涵着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