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限时训练4-鲁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080532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生物-限时训练4-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生物-限时训练4-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生物-限时训练4-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生物-限时训练4-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生物-限时训练4-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生物-限时训练4-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限时训练4-鲁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生物限时训练4一、选择题1.图3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是一组对照实验 B.向左弯曲生长的是 C.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 D.单侧光能够对起作用 2.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首次发现霉菌Rs能利用饲喂的色氨酸合成吲哚乙酸以来,迄今已在多种高等植物的体内实验和无细胞的体外实验中证实了上述途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B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C正在发育的种子能大量合成吲哚乙酸 D在不含色氨酸的培养基上霉菌Rs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3.【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假设科学家利用该空间实验室做如右图所示的

2、实验处理,则有关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长素浓度:ac=db,生长最快B生长素浓度:adC=b,生长最快C生长素浓度:abC=d,胚芽都出现生长现象D生长素浓度:a=b=c=d,生长状况基本相同4.图4表示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那么A.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a,则背光为bB.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c,则远地侧为bC.若曲线1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茎的作用,则曲线II表示对根的作用D.若曲线1表示生长素对双子叶杂草的作用,则曲线II表示对单子叶植物的作用5.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3、)A 抑制侧芽生长 B促进侧芽生长 C抑制向光性 D.抑制其开花结果6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具有最大值 B只用图1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7.下图中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摘除甲图中的部位,则处生长素浓度会高于10-6molL-1B甲图处生长素浓度可用乙图

4、f点表示,此处生长受到抑制C如将该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根将向下生长,表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给予该植物右侧光照,、侧生长素浓度可分别用乙图c、g点表示8.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下图所示结果,下面对本实验分析或评价正确的是 A.若要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应进行预实验 B.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 D.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迎春花插条的时间应该不同9.探究影响扦插枝条生根的因素,某兴趣小组以同一植物的枝条为材料,用营养素和生长调节剂X处理后,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右下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营养

5、素对根的形成无明显影响 B生长调节剂X对不同枝条的生根均具有促进作用 C营养素和生长调节剂X均有利于根的形成 D叶片可能产生与生长调节剂X类似作用的物质10.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的影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可得结论,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抑制和促进。B由该图的结果能判断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C为探究3mol/L的激素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4种培养基。 D由图可知激素类似物甲促进微型月季生根的最适浓度。11.某同学以

6、玉米胚芽鞘为实验材料探究“a萘乙酸(N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得实验数据见下表:培养皿编号123456NAA溶液浓度(mol/L)0(蒸馏水)10121010108106104胚芽鞘增长长度(mm/d)+2.6+3.2+3.9+5.1+3.1+1.8除哪项外,均是对此实验的正确分析。A该实验说明NAA 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浓度为104mol/L的NAA也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C1号培养皿为对照,其余培养皿为实验组D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NAA浓度在108mol/L左右12.小麦种子在黑暗中萌发,测定胚芽鞘与幼根中各部分生长素含量如图A所示。切除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

7、琼脂块,保持在黑暗中12h。胚芽鞘可能向右弯曲,弯曲角度如图B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实验说明种子萌发受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共同作用B调节根尖伸长区细胞伸长生长的生长素来源于胚芽鞘尖端C图A和图C的结果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图B所示的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是为了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1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调节与应用,不正确的是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细胞生长;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对细胞分裂的作用相反 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一定相同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

8、的特性A B C D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都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B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还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作用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15.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中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髙浓度的-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提高产量B定浓度的2, 4-D可促进插条生根C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D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16.下

9、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 )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疯长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松树宝塔状的树形 A. B. C. D. 二、非选择题17将柳树枝条正挂在潮湿的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枝条生根发芽,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柳条生根、发芽现象主要与 (激素M)相关。相同条件下悬挂无侧芽柳条,则不能生根发芽,说明 。(2)激素M的运输与形态学的位置相关被称为 。为证明这种运输方式与重力无关请完成下列实验: 取6支10cm长且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柳条,随机均分成I、两组。 。 。结果:组:在悬挂的上端生根, ;组: ,而在悬挂的下端生根。结论: 。18.下图表

10、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2)某生物兴趣小组参照该图开展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实验,按照下表设计浓度梯度。单位:mol/L组别ABC浓度1012109107为了进一步精确地测定最适浓度,应当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在农业生产上用萘乙酸溶液浸泡植物插条生根时,除了考虑最适浓度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有_。(3)水平放置的根,具有向地性生长的现象,有人发现在植物根向地性弯曲部位除了生长素的分布不同外,在近地侧同时也集中了大部分的乙烯。由此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_的结果。(4)在植

11、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达尔文在研究生长素时将带有尖端的金丝雀草的胚芽鞘(A)和除去尖端的金丝雀草的胚芽鞘(B)置于单侧光下,结果A弯向光源生长,B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的结论是_。 植物的向光性对植物叶片生长的意义是_19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实验证明,植物激素的调节是产生顶端优势的主要原因。 (1)生长素通过_运输,自茎尖向下传递,在茎中形成生长素浓度梯度,上部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比下部_(高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较顶芽_,因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离顶芽愈_,生长素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明显。(2)某生物小组的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对上述机理进行了验证: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植物幼苗随

12、机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不作任何处理,B、C、D三组除去顶芽,C组再在去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D组再_。将四组幼苗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_组侧芽不生长。(3)上述生物小组的少数学生在实验中发现,C组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4)如果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后,再用生长素处理去顶幼苗的顶端,则生长素不能起抑制侧芽生长的作用。这个实验证明_。两种激素协调作用,维持着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分枝,据此可推测,植物体内存在着自下而上的细胞分裂素浓度梯度:植株上部的细胞分裂素比下部的_(高低)。(5)赤霉素也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加强顶端优势的作用。研究表明,赤霉素可促进生长素 的前体色氨酸进一步合成吲哚乙酸,同时赤霉素又可抑制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