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霍松林先生的楹联情结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014639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思--霍松林先生的楹联情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追思--霍松林先生的楹联情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追思--霍松林先生的楹联情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追思--霍松林先生的楹联情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追思--霍松林先生的楹联情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追思--霍松林先生的楹联情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思--霍松林先生的楹联情结(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思 霍松林先生的楹联情结 追思怀念 设在家中的先生灵堂 2017年2月1日,农历丁酉年正月初六,享誉海内外的唐诗研究一代宗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霍松林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6岁。霍松林先生1921年9月出生于甘肃天水霍家川。1949年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等,曾培养和指导了20名硕士、70余名博士。遍著有文艺学概论诗的形象及其他文艺学

2、简论霍松林选集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等近百种。霍松林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唐诗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曾获“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的霍松林先生,一直以诗名称世,其实,他在辞赋、书法,包括楹联等领域,都曾取得辉煌成就。就楹联艺术来说,霍松林先生也是当代当之无愧的代表性联家之一。一、联教启蒙,受益终身霍松林先生的家乡,位于天水市境内渭河河谷地带,这里曾说传说伏羲画卦,开启人文的地方,历代人才辈出。先生之父霍众特,1879年生,为清末秀才,入陇南书院师从“陇南文宗”任士言,乃其得意门生。科举废除后以行医、耕田和教私塾为生。霍松林先生曾说,其父是老山长任士言先生的高材生和崇拜者

3、,“多次用老山长的人品、学问教育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见南方都市报霍松林:批判我的文章上了红旗杂志)。霍松林先生的家乡琥珀 在父亲的启蒙下,霍松林先生四岁以前,就能熟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接着循序渐进,从论语开始,熟读群经,同时写楷字,习作楹联、诗词。他在家中读书直到12岁,才被父亲送往省立天水中学。在家中的这段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耄耋之年他曾回忆,儿时熟背的这些经史子集“我反复背诵,后来受用无穷”(见霍松林松林回忆录)。这时期,因为父亲喜好楹联,霍松林先生也自由接受了良好的属对练习,幼时的他就曾在诗中回忆“拉母索新衣,看爷写春联”,并回忆说:“童年对

4、对子常受父亲夸奖,因而对楹联这种祖国特有的文艺形式非常喜爱。每年腊月底,父亲忙于作春联,我也学着作,兴味盎然”(见霍松林缅怀往昔话读书)。“大约十来岁的时候,邻居们就要我为他们写春联了”(见霍松林治学经历和感想)。年少的霍松林先生学联、作联也是极为勤奋的。在天水读中学时,他曾在图书馆见到一册清人梁章钜编纂的楹联丛话,这是中国楹联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著作。少年的霍松林先生初见此书,便手不释卷。他逐页阅读,并将其中楹联佳作摘抄了两百余副,用工整的小楷誊抄为一册阅梁章钜楹联丛话择录。庆幸的是,此稿后来被其子霍有光于老家的旧物中寻觅而保存至今。笔者于霍有光先生博客中见到手抄稿的照片,字迹清秀整齐,

5、足见先生当年之用心。据霍有光先生所言,这时1937年霍松林先生16岁时手抄,抄录此书的起因是:“祖父喜对联,祖母爱看用大纸写的春联。每年春节前数日,祖父便忙于作春联,也教家父作楹联。祖父买来红彤彤的彩笺写上他本人作的对联,祖母出看,拜年来的人都争着看。于是,家父在天水中学读书时,课余便从图书馆借阅楹联丛话,选录摘抄百余则楹联装订成册给祖父看”(见霍有光科学网博客)。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霍松林先生喜联作联,也就顺理成章。霍松林先生亲笔所抄楹联丛话 然而霍松林先生毕竟不同寻常。尽管是抄写联书,但他抄得也有门道。他曾反复与人讲,“我抄书时,父亲就要求我要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眼到,就

6、是看清每个字的笔画结构;口到,就是要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心到,就是要集中精力领会诗旨文意;手到,就是要把所读的书或者全抄,或者摘抄,或加注释,或写心得体会,会养成你读书专心、细心的习惯。“边抄边揣摩,无疑会多留一些印象。抄书既可练字,也可炼人”(见华商报霍松林:不妨接触一点传统文化)。 二、撰联书联,蔚然成家 霍松林先生至少在中学时就开始楹联创作,但可惜“文革”抄家,多年的稿草均毁于一旦。1989年9月他出版唐音阁吟稿时,只收录八十年代所作楹联数副。改革开放以来,先生撰联未减,至耄耋之龄仍笔耕不辍。2011年,为庆祝其九十寿辰出版的霍松林选集,其中一册就收“对联”一卷,此时共收录各类联语达13

7、0多副,囊括胜迹联、感怀联、春联、挽联、庆贺联、行业联、集字联、谐趣联、自勉联等多个门类。先生之联,常佳作频出,许多作品一经问世,即可发表或刻挂,还广为传诵。如题陕西黄帝陵联:“根在黄陵,五千年古柏参天绿。泽流赤县,九万里春潮动地来。”天水南郭寺联:“法雨频施,倾听渭水春潮涨;佛光普照,卧看秦城瑞气浮。”陕西乾陵联:“女祸任讥评,众口由来呼女帝;乾纲终废毁,一丘何故唤乾陵。”陕西安康安澜楼联:“西来汉水吞巴水;东去秦山入楚山。”马嵬坡贵妃祠联:“琼蕊初开,亭前喜唱清平调;玉颜空死,坡下愁闻长恨歌。”西安书法艺术博物馆联:“城楼耸峙,集四海人豪,汉殿唐宫凭想象;艺馆宏开,汇千秋墨宝,颜筋柳骨任观

8、摩。”华清宫海裳汤联:“汤温绣岭,问万国嘉宾,出浴谁如贵妃丽;花艳骊宫,看三春嫩蕊,临风尽让海棠娇。”郑州黄河游览区极目阁联:“目极长河,喜波澄浪静,普照晴阳,侧耳如闻包老笑;神游广武,叹虎斗龙争,空留废垒,呼杯欲共阮公评。”等等。大江南北,包括南岳衡山、山西五台山、嵩山少林寺、陕西黄帝陵、天水伏羲庙等名山胜迹,刻挂霍松林先生联语者,几近百数。这些联语,或大气磅礴,或瑰丽清奇,均未河山增色不少。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论霍松林先生之诗谓:“兼备古今之体,才雄而格峻,绪密而思清,至其得意处,即事长吟,发扬蹈厉,殆不暇斤斤于一字一句之工拙”(见程千帆唐音阁吟稿序)。今观先生联语,其亦如斯。霍松林先生联墨

9、 值得一提的是,霍松林先生还喜作长联。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少年抄写楹联丛话时,受到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的影响。他曾说“幼年读梁章钜楹联丛话,见海内第一长联,口诵神驰,做诗云:万顷碧波来眼底,何时得上大观楼”(见霍松林影记第三八页)。后来,到1979年春,他特意借机来到大观楼前近地观摩。还有一次,再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试观大观楼长联,先展开五百里滇池的空间画卷,再涌现数千年往事的时间长河,便可悟出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了”(见西安晚报又是春联大热时霍松林教授畅谈楹联文化),可见霍松林先生对此联之情有独钟。在他的传世楹联中,如天水龙园长联、兰州碑林、西安和平门、西安钟楼长联等,均达百字,而所作常德春

10、申楼长联,更达二百余字。撰写长联时,霍松林先生往往融会其驾驭诗词、骈赋的能力,所作长联往往骈散结合,韵味十足,又不失楹联基本特征。如那副著名的西安钟楼长联:八水绕西都,自轩圣奠基而后,周龙兴,秦虎视,汉振天声,唐昌伟业,猗欤盛哉!赖雍土滋根,繁荣华胄,历五千载治乱兴衰,古国犹存,继往开来张正气;四关通异域,迨清廷败绩以还,俄蚕食,日鲸吞,英驱海舰,美纵骄兵,呜呼危矣!喜延河秣马,再造神州,集十亿人经营创建,新风蔚起,图强致富展宏猷。此联读来真有大国风范,大匠手笔!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包括这副联在内,霍松林先生的许多已经刊挂的联作,都是自撰自书,可以说,他亦是当今联墨双修的一位名家。著名书法家茹

11、桂就曾评价西安钟楼联说:“擘窠大字,为秀劲遒丽的行草,运笔不作夸饰,而姿态自然充盈。字与句,同出霍师一人之手,堪称双美”(见深圳晚报霍松林与唐音阁杂俎)。霍松林先生书作 撰联、书联之余,霍松林先生也关心联坛活动,参与楹联教育与宣传普及。他不仅常年担任陕西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楹联学会顾问、全国百诗百联大赛顾问等职,还热心扶持甘肃、陕西他的第一和第二故乡的楹联事业,凡学会有题字、作序、评审诸事,先生皆能允诺,并尽心扶持。此外,他还自编或主持编纂了霍松林诗文词联书法选西安大慈恩寺玄奘三藏院楹联书法作品集等楹联书籍。教学中,他还时常鼓励学生了解楹联文化,并进行楹联创作。早在文革中,他就因夸学生诗

12、词楹联写得好,说“看来我们的古典文学教学还真帮了学生的忙,发挥了战斗作用。”而因此又被人“揭发”,将此被人无端定为自己的一条要接受批斗的“罪状”(见霍松林影记第二八页)。 三、楹联理论,自有见解 霍松林先生称著于诗坛,并非仅仅因为他是个诗词大家,他还是一位诗词理论研究名家;同样,先生于楹联也不仅仅是一位创作型联家,他亦曾在楹联理论上有所建树。先生身前曾发表对句、楹联仍有生命力、卦台山匾联的解释等专题楹联研究文章,并曾通过接受华商报、西安晚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采访,多次谈及自己对于楹联艺术的认识。有关采访稿又是春联大热时霍松林教授畅谈楹联文化、听霍松林先生讲春联等,皆可当做楹联理

13、论文章来阅读。此外,他还通过书信、日记、回忆文章等,数次论及这两行文字。首先是关于楹联的起源于发展,霍松林先生有自己的见解。他先是说到中国“对句”的特性所在:“自然美以对称为要素,因而世界各国文学中都有对句。但由于中国方块汉字一形一音一义的特点,使得对句在中国文学中具有对称美、整齐美和音节美;因而在中国,对句艺术也特别发达,独具特色。其集中表现,乃是骈文、律诗和律赋。”渐而他又指出“楹联”与律诗和律赋之间的区别:“然而正像散文和古诗中往往有对句一样,骈文、律诗和律赋中,也都有单句。纯粹的对句艺术,乃是楹联,即通常所说的对子。”(见霍松林对句、楹联仍有生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霍松林先生尽管是诗词

14、研究权威,但他并没有认同许多所谓“楹联是诗词之附庸”的观点,而是指出在中国独有的对句艺术影响之下,骈文、律诗、律赋、楹联都是各自独立发展成型的。自然,谁也不是谁的附庸,而是对称理论和对句艺术发展到特定阶段,而形成的不同的独立文体。并且霍松林先生进一步指出:“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对句艺术,除了骈文、律诗对句的许多讲究而外,还有集字、集句、嵌字等许多特有的讲究,其用途也更广泛。”(见霍松林对句、楹联仍有生命力)与其同门程千帆先生一样,霍松林先生亦不忘为楹联正名。长期以来,因为诗词在传统文学领域相对的“主导地位”影响,故而有不少人认为楹联乃是由律诗所演变,或是“诗之附庸”,或是“诗余”,或是“小玩意儿

15、”。对于这种厚此薄彼的态度,霍松林先生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文体、一种体裁的形成,都有其特定成因,都应该平等对待,他说“题材、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是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的表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出于偏嗜、出于文人相轻、出于门户之见、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只肯定某种题材、某种形式、某种风格而否定其他的,也大有人在。但从主要倾向看,提倡题材、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则是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是诗论的优良传统。”(见霍松林文艺散论第四二页)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霍松林先生给予了楹联应有的正视,并且以一个“诗坛泰斗”的身份给予了楹联艺术极高的评价:“方块汉字的特点既形成了中国的楹联艺术,左顾右盼,珠联璧合;又形成了中国

16、的书法艺术,笔断意连,龙飞凤舞。精美的联语由高水平的书法家书写,用于名胜古迹,则为江山增色;悬于画室书斋,则使蓬荜生辉。施诸各行各业,各种情境,也各有妙用,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见霍松林对句、楹联仍有生命力)霍松林艺术馆内联墨 1989年岁末,先生受聘为陕西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为此,他又贺题了一首370字的五言长诗,诗中对楹联更是尽用溢美之词,而且以诗的形式,就楹联起源、特征、价值等进一步予以论述:“八法创艺术,六书凝智慧。汉字传万祀,形完音义备。一字一音节,音节殊抗坠。一字一词性,词性邑种类。譬如地配天,又如兄偕妹。凤翥媲鸾翔,桃红映柳翠。联想摛翰藻,音义自成对。经史乃散文,俪语亦不废。骈文与律诗,属对尤精粹。孟昶书桃符,新年祝祥瑞。附庸蔚大国,楹联诚可贵。金铿碧玉敲,璧合明珠缀。辞约情意丰,醇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