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汉语虚词固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25.99KB
约12页
文档ID:608344177
古代汉语虚词固_第1页
1/1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虚词“固”,词性,,用法、用例及意义,,“固”字的介绍,,“固”是一个形声字,从口,“围”的古体字,象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古声本义,坚,坚固虚词“固”的词性,“固”作为虚词有两种词性:,情态副词和连词,情态副词是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的词语(有的语法著作把表示语气的副词另立一类,称为“语气词”)情态副词的分类:,,1.表动作快:立、即、遽、猝、暴、亟、乍2.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遂、更、复、亦、辄3.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亟、恒、累、素4.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且、姑、故、固、权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本身无实在意义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可分为:并列关系、层进关系即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和修饰关系等固”的用法、用例及意义,,,“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做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而“用法”却不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一)作为情态副词的意义,,1.执意地,坚决地,,例:(1)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蔺相如列传》,,(2)少年,固,强之。

——《聊斋志异·促织》,,,,2.必,一定,,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3.原来,本来,,例:(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4)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4.当然,仍然,,例:(1)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教战守策》,,,(2)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5.确实,,例: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史记·项羽本纪》,,6.已经,,例: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矣——《指南录·后序》,,,,,7.通胡,何,何故,,例: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庄子,·,天地》,,8.由情态副词扩展出来的一些词组意义,,例:,固,却(坚决拒绝),固,谢(执意推辞,谢绝),固,获(执意据为己有),固,让(再三辞让),固,众(固然很多),固,必(引申义:一定;当然),,,,,,(二)作为连词,通“故”,所以,因此。

例: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封建论》,,,,,(三)“固”可以和语气词“也”直接结合成“固也”,成为一种凝固形式,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意思大致相当于“本来如此”或“当然如此”,常用在对话时的应答例:赵高曰:“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史记·李斯列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