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岩溶与土洞专题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73.50KB
约35页
文档ID:605282589
岩溶与土洞专题_第1页
1/35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专题四,岩溶与土洞,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岩溶,土洞与潜蚀,岩溶与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概 述,岩溶-,也称喀斯特(Karst),它是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如溶沟溶槽、溶洞、暗河等土洞-,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上层的溶蚀和冲刷而,产生空洞,空洞的扩展,导致地表陷落的地质现象危害-,-严重地影响建筑场地的使用和安全:,岩土体中空洞的形成;,岩石结构的破坏;,地表突然塌陷;,地下水循环改变等,一、岩溶,(一)岩溶的主要形态,岩溶形态是可溶岩被溶蚀过程中的地质表现地表岩溶形态: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地下岩溶形态:落水洞(井)、溶洞、暗河、,天生桥等1),溶沟溶槽:,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生成于地表岩石表面,由于地表水溶蚀与冲刷而成的沟槽系统地形2),漏斗,:是由地表水的溶蚀和冲刷并伴随塌陷作用而在地表形成的漏斗状形态3),溶蚀洼地,:是由许多的漏斗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由数百米到数米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

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4),坡立谷和溶蚀平原,:,坡立谷是一种大型的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面积由几平方公里到数百平方公里,坡立谷再发展而成溶蚀平原5),落水洞和竖井:,皆是地表通向地下深处的通道,其下部多与溶洞或暗河连通它是岩层裂隙受流水溶蚀、冲刷扩大或坍塌而成6),溶洞:,是由地下水长期溶蚀、冲刷和塌陷作用而形成的近于水平方向发育的岩溶形态溶洞内常有支洞、有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岩溶产物7),暗河,:是地下岩溶水汇集和排泄的主要通道部分暗河常与地面的沟槽、漏斗和落水洞相通,暗河的水源经常是通过地面的岩溶沟槽和漏斗经落水洞流入暗河内8),天生桥:,是溶洞或暗河洞道塌陷直达地表而局部洞道顶板不发生塌陷,形成的一个横跨水流的石桥称其为天生桥二)岩溶的形成条件,岩溶的形成是由于水对岩石的溶蚀结果因而其形成条件是:,1.必须有可溶于水而且是透水的岩石;,2.水在其中是流动的、有侵蚀力的岩体,岩体首先是,可溶解,的根据岩石的溶解度,能造成岩溶的岩石可分三大组:,(1)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2)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和硬石膏;,(3)卤素岩,如岩盐岩体必须,具有透水性,能,这才有发展岩溶的可能。

岩体的透水性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可溶岩石本身的透水性,另一是在岩体内要有裂隙,水质,天然水是有,溶解能力,的,这是由于水中含有一定量的侵蚀性CO,2,当含有游离CO,2,的水与其围岩的碳酸钙(CaCO,3,)作用时,碳酸钙被溶解,这时其化学作用如下:,CaCO,3,十CO,2,十H,2,O=Ca,+,十2 HCO,3,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即溶液中所含的部分CO,2,在反应后处于游离状态如果水中的游离CO,2,含量比平衡所需的数量要多,那未,这种水与CaCO,3,接触时,就会发生CaCO,3,的溶解确定水中的侵蚀性CO,2,是有意义的,因为水中含侵蚀性CO,2,越多,则水的溶蚀能力越大但是水中侵蚀性CO,2,的含量是随水的活动程度不同而不同的水在岩体中活动方面,水在可溶岩体中活动是造成岩溶的主要原因它主要表现为水在岩体中流动,地表水或地下水不断交替地下水或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的补给而大气中是含有大量CO,2,的,这些CO,2,就溶解于大气降水中,这样使水具有溶解可溶性岩石的能力水是流动的,不管是地表水或地下水地表水,则在地表的可溶岩石表面的凹槽流动,一方面溶解围岩,另一方面流水有动力的结果,又同时冲刷围岩,于是产生了溶沟溶槽和石芽;,地下水,在向地下流动过程中,与岩石相互作用而不断地耗费了其中具有侵蚀性的二氧化碳,这样造成了地下水的溶解能力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弱。

再加上深部水的循环较慢,溶解能力及冲刷能力大大减少,使深部的岩溶作用减弱岩溶的垂直分带,在岩溶地区地下水流动有垂直分带现象,因而所形成的岩溶也有垂直分带的特征1),垂直循环带,,或称包气带这里平时无水,只有降水时有水渗入,形成垂直方向的地下水通道大量的漏斗和落水洞等多发育于本带内2),季节循环带,,或称过渡带这带位于地下水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之间,本带受季节性影响,在本带形成的岩溶通道是水平的与垂直的交替3),水平循环带,,或称饱水带这带位于最低地下水位之下,常年充满着水,地下水作水平流动或往河谷排泄因而本带形成水平的通道,称为溶洞、地下暗河等4),深循环带,,本带内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取决于地质构造和深循环水这一带中水的交替强度极小,岩溶发育速度与程度很小,一般为蜂窝状小洞,或你溶孔上述讨论了水的活动引起各种岩溶的现象,但是水的活动不仅限于其围岩的溶蚀和冲刷,而很多时候岩溶水还可以造成很多的,堆积现象,,最普遍的见到是在溶洞内沉淀有石钟乳、石笋、石柱、钙华等二.土洞与潜蚀,土洞因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流入地下土体内,将颗粒间可溶成分溶滤,带走细小颗粒,使土体被掏空成洞穴而形成这种地质作用的过程称为潜蚀。

当土洞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上部土层发生塌陷,破坏地表原来形态,危害建(构)筑物安全和使用一),土洞的形成条件,土洞的形成主要是潜蚀作用导致的潜蚀是指地下水流在土体中进行溶蚀和冲刷的作用机械潜蚀,:如果土体内不含有可溶成分,则地下水流仅将细小颗粒从大颗粒间的孔隙中带走,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机械潜蚀其实机械潜蚀也是冲刷作用之一,也称内部冲刷溶滤潜蚀,:如果土体内含有可溶成分,地下水流先将土中可溶成分溶解,而后将细小颗粒从大颗粒间的孔隙中带走,因而这种具有溶滤作用的潜蚀称之为溶滤潜蚀溶滤潜蚀主要是因溶解土中可溶物而使土中颗粒间的联结性减弱和破坏,从而使颗粒分离和散开,为机械潜蚀创造条件例如黄土,含碳酸盐、硫酸盐或氯化物的砂质土和粘质土等机械潜蚀的发生,除了土体中的结构和级配成分能容许细小颗粒在其中搬运移动外地下水的流速是搬运细小颗粒的动力能起动颗粒的流速称为临界流速(V,cr,),不同直径(d)大小的颗粒具有一定的临界流速当地下水流速(V)大于(V,cr,)时,就要注意发生潜蚀的可能性二),土洞的类型,土洞可分为由地表水下渗发生机械潜蚀作用形成的土洞和岩溶水流潜蚀作用形成的土洞1由地表水下渗发生机械潜蚀作用形成的土洞,主要形成因素有三点:,(1)土层的性质:土层的性质是造成土洞发育的根据。

最易发育成土洞的土层性质和条件是含碎石的亚砂土层内2)土层底部必须有排泄水流和土粒的良好通道,(3)地表水流能直接渗人士层中:地表水渗人士层内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利用土中孔隙渗入;,第二种是沿土中的裂隙渗入;,第三种是沿一些洞穴或管道流入2,由岩溶水流潜蚀作用形成土洞,这类土洞与岩溶水有水力联系的,它分布于岩溶地区基岩面与上复的土层(一般是饱水的松软土层)接触处这类土洞的生成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基岩面与上复土层接触处分布有一层饱水程度较高的软塑至半流动状态的软土层,当地下水在岩溶的基岩表面附近活动时,水位的升降可使软土层软化,地下水的流动能在土层中产生潜蚀和冲刷可将软土层的土粒带走,于是在基岩表面处被冲刷成洞穴,这就是土洞形成过程本类土洞发育的快慢主要取决于:,(1)基岩面上复土层性质:软土或高含水量的稀泥则基岩面上容易被水流潜蚀和冲刷2)地下水的活动强度3)基岩面附近岩溶和裂隙发育程度三、岩溶与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1溶蚀岩石的强度大为降低岩石遭受溶蚀可使岩石有孔洞、结构松散,从而降低岩石强度和增大透水性能2造成基岩面不均匀起伏这就造成了地基的不均匀性3漏斗对地面稳定性的影响4溶洞和土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溶洞和土洞地基稳定性必须考虑如下三个问题:,(1)溶洞和土洞分布密度和发育情况2)溶洞或土洞的埋深对地基稳定性影响如若H1.5b,同时岩石比较完整、裂隙较少,岩石也较坚硬,则该溶洞顶板作为一般地基是安全的如若H3b,岩石裂隙较多,岩石较为破碎,则溶洞的埋深是安全的3)抽水对土洞和溶洞顶板稳定的影响岩溶渗漏的工程措施,灌(浆),铺(黏土混凝土),堵,截,围,喷,塞,引,排,岩溶地基稳定性及工程处理,岩溶地基特点,(,1,)溶洞的存在,可能会使建筑物局部坍塌、沉陷或断裂,(,2,)溶隙存在,使整体强度大大降低,(,3,)厚度不匀的覆土,地基不均匀,(,4,)厚度较大,造成土洞,2.岩溶地基岩体质量分级,(1)以地基溶蚀程度为主的质量分级,I 微弱溶蚀地基,II 弱溶蚀地基,III 中等溶蚀地基,IV 强烈溶蚀地基,V 极强溶蚀地基,(2)以岩体力学性质为主的质量分级,I 优 II 良 III 中 IV 差 V 坏 VI 极坏,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1上覆土层性质、结构及厚度,沙性土,厚度小于10米,易塌陷,2.岩溶发育,有溶洞或宽大溶蚀裂隙,3.地下水位强烈下降或快速重复波动,四、岩溶与土洞地基的防治,应首先设法避开有威胁的岩溶和土洞区,实在不能避开时,再考虑处理方案。

一),挖填,:即挖除软弱充填物,回填以碎石、块石或混凝土等,并分层夯实二),跨盖,:采用长梁式基础或刚性大平板等方案跨越三),灌注,:溶洞可采用水泥或水泥粘土混合灌浆于岩溶裂隙中;土洞可在洞体范围内的顶板打孔灌砂或砂砾,应注意灌满和密实四),排导,:对自然降雨和生产用水应防止下渗,采用截排水措施,将水引导至他处排泄五),打桩,:对于土洞埋深较大时,可用桩基处理,其目的除提高支承能力外,并有靠桩来挤压挤紧土层和改变地下水渗流条件的功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