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以任务为载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教学为例(附教学设计)

g****z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42KB
约17页
文档ID:599764862
以任务为载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教学为例(附教学设计)_第1页
1/17

以任务为载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教学为例(附教学设计)我们身边的大多数语文课堂的现状是,学生缺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也往往讲解过多经常听到同事抱怨,“一个问题下去,学生就跟死了一样,拉都拉不动然后就是有一次听课的时候就发现,当我们组织活动的时候,学生就像活过来了一开始的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和回答问题的模式当我们说,“下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本来一个个都是雕像,然后忽然就好像解锁了,“春天到了,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就差去放风筝了所以我们领导常说,一定要想办法让课堂动起来不动起来的课堂,往往是一个单向的课堂,我们老师在上面夸夸其谈,学生在下面一动不动,就像闻一多笔下的一潭死水这是缺少生命力的课堂接着就要说到“以任务为载体”课堂以任务为载体,其实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模式在发生改变以任务为载体,理想的状态是师生共建任务,用任务来驱动我们的课堂我们做不到任务驱动,但也可以“任务驱使”——哪怕是任务驱使,都比单纯的教师讲解的课堂,更加有活力所以我们就要去研究怎么以任务作为载体来驱动学生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任务”,不能等同于教师上课的“提问”。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单一的,只需要知识记忆和复现的一个过程但是任务驱动的话,相当于让学生去做事,在做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能让学生更加有创造力学生就不是“小镇做题家”了,而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以任务作为载体”,这里的任务呢,它最终需要的,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作品就像我们开一个公众号去去产出自己的文章或者视频一样,学生也可以通过任务,产出具有自己创造性的个体化理解的作品这就不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唯标准答案是从的二元化思维模式,培养的也不再是奴才化的,朝主子贴近的人,而是能独立思考,拥有个体生命体验的人还要注意,“以任务作为载体”,它的指向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我们的传统课堂是知识存储为导向的课堂,而“以任务作为载体”的课堂,是知识转化为导向的课堂这里面隐含了一个什么逻辑呢?就是学的东西要变现,要学以致用,最终要转化为实践能力这样来反观我们的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问题很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人工智能已经迅速崛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即将到来,我觉得我们除了要争取活的时间长一点,还要想办法以任务为载体改进我们的教学下面我就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的教学为例子,谈谈我对“以任务为载体”的理解。

首先是对阅读综合实践的一个理解七年级新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增加了这样一个板块,目的是总分总,学完课文之后能够有一个总的知识框架、能力框架等的梳理和指向生活实践的构建这个板块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提升综合能力    如果说一个单元是一幢大楼的话,“阅读综合实践”这个板块不仅是大楼施工建造的“图纸”,更像是一个“实践平台”或“创新实验室”,目的帮助学生运用各种工具,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起来,变成自己的能力我们看书上22页的阅读综合实践的三个提示性文字,其实就是指向三个综合性的任务设计我灵机一动,就像白雪公主问魔镜一样,借助deepseek进行了灵魂发问:请问你,我能这样理解吗?课文上三段文字,其实就指向三个综合性的任务设计l第一个任务的情境是学校要设置一条杰出人物长廊,要求你就地选材,从第一单元的课文中选取一个杰出人物,筛选概括他的事迹精神品质,还要配图l第二个任务是去比较,也是通过第一单元的课文,去比较写人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方法沉淀下来,他写人的文章就不会那么千篇一律,没有方法l第三个任务指向遣词造句这其实是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作文里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不会将长的句子拆分成短的句子。

往往通篇都是长句子如果能够灵活的长短句相结合,学生的文采会上一个大的台阶deepseek回答我说:你的理解非常到位!这三段文字确实指向三个综合性的任务设计,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训练重点,分别指向不同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可以进一步拆解和分析这些任务的设计意图和实施要点:【课文原文】“学校计划在教学楼设置一条杰出人物长廊,需要给每个人物准备一张图片和一段不超过百字的介绍选定本单元的一位人物,以课文为基础,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识,然后为他配一段介绍文字可以是总结概括式的介绍,也可以截取人物的一段有代表性的话或他人的一段评价任务化表述】任务一:杰出人物长廊设计设计意图:1. 情境真实性:学校设置杰出人物长廊,任务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参与兴趣    2. 信息整合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筛选、概括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训练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3. 跨媒介表达:配图和文字结合,培养多模态表达能力实施要点:l人物选择:引导学生从单元课文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邓稼先、闻一多等)l资料搜集:鼓励学生补充课外资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识l文字精炼:训练学生用不超过100字的篇幅精准表达人物核心精神能力培养:l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l精准表达能力l跨媒介创作能力【课文原文】“本单元各篇课文在展现杰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时,都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比如记述典型事件,运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点睛式概括,抓住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展开描绘,等等。

阅读几篇课文,运用简要的图示或者提纲,梳理各篇在写法上的特点,揣摩作者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方法全班交流、讨论任务化表述】任务二:写作手法比较与梳理设计意图:1.方法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课文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建立写人文章的“方法工具箱”2.思维可视化:用图示或提纲梳理写法特点,训练逻辑思维能力3.迁移运用:为后续写人作文提供方法支持    实施要点:l写法聚焦:重点分析典型事件、抒情议论、细节描写等手法l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课文在表现人物精神时的独特之处l全班交流:通过讨论深化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培养:文本分析能力比较归纳能力写作策略意识【课文原文】“一个句子,可以写得长些,表达完备精细;也可以写得短些,表达简短有力很多作品都是长短句错落使用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下面的提示进行长短句互换练习,也可自选例子,体会长句和短句不同的表达效果任务化表述】任务三:长短句互换练习设计意图:1.语言敏感性:通过长短句互换,培养学生对语言节奏的感知能力2.表达灵活性:训练学生根据表达需要调整句式,提升语言表现力3.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促进同伴互助实施要点:l例句选择:从课文中选取典型的长句和短句进行分析。

l互换练习:将长句拆分为短句,或将短句扩展为长句,体会不同效果l效果评价:小组讨论不同句式的适用场景    能力培养:l语言感知能力l句式运用能力l合作探究能力三个任务设计的整体特点:1. 情境化:每个任务都设置了真实或拟真的情境,增强任务吸引力2. 综合性:任务整合了阅读、写作、表达等多种语文能力3. 实践性:强调“做中学”,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4. 层次性:从信息整合到方法比较,再到语言表达,任务难度逐步提升教学建议:1. 任务一:可以引入“人物卡片设计大赛”,激发学生创作热情2. 任务二:使用思维导图或表格工具,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写作手法3. 任务三:结合学生作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修改练习,增强实用性          然后我就发现一个问题阅读综合实践”究竟需要几课时?如果是1-2课时,这三个任务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内在逻辑,又怎么设计成一条任务链呢?我最初的感觉是,这三个任务无法形成任务链,能把一个任务好好完成就很不容易了当时我借助deepseek,围绕任务一,生成的是这样一篇教案教学设计:我是策展人任务目标:1.通过“策展人”身份代入,深入理解杰出人物的精神品格    2.学会筛选信息,撰写简洁生动的介绍文字。

3.通过展示与互动,提升表达与协作能力任务流程(1课时)一、角色激活(5分钟)情境导入:教师:“学校要打造‘杰出人物长廊’,现招募‘少年策展人’!你的任务是为本单元的一位人物设计展板,包含图片和百字简介,打动参观者明确策展人职责:选择人物 → 挖掘核心精神 → 用图文讲好故事二、策展行动(25分钟)1.选人物·建档案(个人任务)从本单元课文中选择一位人物(如邓稼先、闻一多),快速填写“人物档案卡”:关键词:身份、典型事件、细节描写、他人评价教师示范:用《邓稼先》举例,提炼“两弹元勋”“28年隐姓埋名”“鞠躬尽瘁”等关键词2.挖金句·写简介(小组合作)任务:将档案卡内容浓缩成60字左右简介,要求:l必有1个金句(人物原话或评价句)l必有1个比喻或对比(如“他像一盏灯,照亮了荒漠中的科学之路”)挑战:小组互相“挑刺”——删掉冗余词,保留最硬核的内容3.配图·排版(创意设计)为人物配图(手绘/打印/剪贴),并设计一句话标题(如“沉默的巨人:邓稼先”)巧思:图片需体现人物精神(如选戈壁滩照片配邓稼先,突出“坚守”)    三、策展发布会(15分钟)1.展厅开放:各组将展板贴在黑板或墙上,形成“临时长廊”。

2.观众互动:每位学生领取3枚“星标贴纸”,贴给“最打动你的展板”并留言(如:“标题让我一眼记住!”)3.策展人答辩:票数最高的小组接受提问(例:“为什么选这句评价?”“图片和人物精神如何关联?”)四、总结升级(5分钟)1.教师点睛:“好策展人不是复述故事,而是用‘关键词+金句+画面感’让人物活起来下次写人物作文,试试这招!”2.延伸任务:将展板优化后提交学校,争取入选真实长廊,并拍摄1分钟推广视频(选做)          后来我们教研员颜老师过来给我们指导,在颜老师的启发下,我对deepseek做了这样的要求我打算把上面这三个任务优化成一个任务链总体上以“设置杰出人物长廊”为情境,作为任务驱动,然后课堂上先“列表格”,再“做卡片”,最后“改语言”l“列表格”环节,表头分别是“课文”、“写作手法”、“文本体现”、“体现的人物精神品质”,表格中提供一些答案作为示例,让学生根据整个单元的《邓稼先》《说和做》《列夫托尔斯泰》《孙权劝学》四篇文章,去梳理填空,从而梳理出这些杰出人物的典型事例概括、人物精神品质、评价性语句等l然后以此作为参照材料,以李公朴的图文卡片为例:“先生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是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分小组选取本单元的人物,设计图文卡片。

l图文卡片设计好后,依据是否体现了人物的典型事例概括、人物精神品质、评价性语句作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l最后如果有时间,再将图文卡片上的文字,改成长句、短句,或长短句结合,以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最终人机结合,生成了这样一篇教学设计          为杰出人物长廊设计图文卡片——七下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课          一、教学目标1. 语言运用:通过梳理文本写作手法、撰写人物介绍、改写长短句,掌握语言表达的精准性;2. 思维发展:通过表格对比分析,提炼人物精神内涵,训练归纳与演绎能力;3. 审美创造:通过图文卡片设计,感受语言形式与人物精神的统一美;4. 文化传承:理解杰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树立文化认同与价值观二、任务链设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