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广东实验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广东实验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上)高一级期中考试历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1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第一部分选
2、择题(共7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千克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精耕细作农业特征已出现 B.阶级分化已经日益明显C.早期国家形态的初步显现 D.农耕生产内部分工细化2.2022年6月,四川广汉三星堆8号“祭祀坑”新发现一件顶尊蛇身铜人像,专家将这件文物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如图)。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
3、文化的代表。材料表明()A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B.巴蜀地区青铜制造业技术更为发达C.西周时期商业贸易出现跨区域交流D.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3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与方国形成联盟关系;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天子一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周王成为天下共主。这一变化反映出()A.周王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B.国家政权由松散趋于严密C.奴隶制国家政权得以确立 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疏远4下面西周制度示意图中,应填写的分别是()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B.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4、C.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D.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5公元前578年,晋国与齐、卫、鲁等国组成联军西进伐秦,周简王亦派大夫率军助战,秦迎战于麻隧,秦败。麻隧之战是春秋史上规模较大的战役。据此推知()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列国中晋国实力最强C.晋胜后实现兼并天下 D.秦败后开启富强之变6如表所示是战国时期部分国家的变法措施。由此可推知,这些措施()魏国李悝变法废除世袭制、井田制韩国申不害变法鼓励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A.实现了富国强兵 B.巩固了法家地位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完善了基层治理7历史学家费正清指出“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经济、
5、政治都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说法正确的是()A.孟子主张“德治”“民贵君轻” B.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C.墨子主张“兼爱”“性本善” D.韩非子主张“法治”,逍遥自在8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A.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 D.制定完备严苛法律9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
6、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A.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 B.促进了疆域的不断扩展C.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 D.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11有学者认为:“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的并存。“未统一”是指汉朝前期并
7、未将秦朝的全部领土都纳入统治,而“伪统一”则是指()A.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B.思想上实行的“无为而治”C.郡国并行下的诸侯林立 D.在西域采取“羁縻”政策12西汉初年,丞相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并且参与国家重要的决策,皇帝对很多决策不能亲自做决定,需要征得丞相的同意。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并监督丞相在内的外朝官员。这一变化表明()A.行政中枢的权力发生转移 B.尚书台成为决策中心C.外朝彻底失去了行政权力 D.朝议制度逐步规范化13汉武帝下令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政府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又把全国各地的私自铸造的货币全部运到
8、京师进行销毁,规定非三官所铸造的钱币不得流通。这一举措()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实现了货币在全国流通C.打击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建立了完备的金融体系14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并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反映出当时()A.大一统的思想潮流 B.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衡C.民族间矛盾的消除 D.官修史书取得重大突破15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指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此可推知,该时期()A.分裂割据中仍存在强烈的统一观念
9、 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C.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阀间的矛盾激化 D.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16魏晋南北朝的谱学是记录家世、培养家族子弟责任心和进取心的重要教材,因而成为家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谱学的家族,比如南朝贾氏在朝廷的支持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当时谱学的兴盛()A.反映了门阀士族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体现出儒家思想面临挑战17魏晋时期,麦、菽(豆类)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江南地区的农作物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A.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 B.北方
10、人民的大量南迁C.夏秋两次纳税的实施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18资治通鉴载:609年至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大会。“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自昏达旦,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或过酒食店,醉饱而散,不取其直,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这一记载能用以佐证隋朝()A.盛极一时,但短命而亡 B.短暂统一,但影响深远C.制度创新,但民不聊生 D.劳役繁重,但泽被历代19隋唐时期民族政策比较开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唐玄宗被草原各族尊称为“天可汗”B.东北靺鞨族首领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C.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了伊犁将军 D.唐玄宗册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为“怀仁可汗”2
11、0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变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制度创新源于少数民族文化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型 D.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21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在藩镇普遍设立监军使,以“监视刑赏、奏察违谬”。监军使多为久侍皇帝的宦官。唐朝皇帝的这一举措()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保证了地方吏治的清明高效C.加剧了外重内轻的格局 D.完善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机制22通典载:“开元以后,海内宴轻,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如玄宗时期的张翅,祖为刺史,父为兵部
12、郎中,“童年以门荫补斋郎,立志不就”,后明经及第,官至刺史。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选官制度影响士人追求C.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D.官员选拔标准日益公平23史载唐中宗李显因为私情,常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究竟心虚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人讥讽为“墨敕斜封”。这反映了()A.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三省之间相互制约C.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D.科举制度已被废除24史学界认为,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下史实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劳动时间 B.国家一年按照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C.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赋役合并折银征收彻底废除人头税25如图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石家庄毗卢殿壁画,共绘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其反映的主要时代背景是()A.儒佛道三教并行 B.民族交融的高峰C.商业的高度发达 D.藩镇割据的时势26北魏政权在迁都洛阳以后开凿的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中,飞天的形象变半裸上身、赤足为短衣、长裙曳地不露足的汉族女子形象;面部及身躯由肥壮变为清瘦、窈窕;表情、舞姿改豪放为含蓄柔美。这些变化说明当时()A.佛教开启本土化的进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