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徽省阜阳市初中历史八年级期末上册高分通关易错汇总题(详细参考解析)x - 深度初中教育探索与思考

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7MB
约15页
文档ID:596193379
安徽省阜阳市初中历史八年级期末上册高分通关易错汇总题(详细参考解析)x - 深度初中教育探索与思考_第1页
1/15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八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经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这座城市是(       )A.上海B.广州C.南京D.北京2、 “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深知圆明园在咸丰帝心中的地位,它不仅是清朝皇帝经常居住的行官,也是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枢,将其可以对清廷产生强烈的作用。

作者认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是(     )A.显示其军事力量的强大B.对清王朝施加压力C.掩盖抢夺文物后的罪D.对民众抵抗的报复3、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暴露了八旗军的虚弱不堪,清政府不得不放松对汉族地主武装的限制,这也为后来政权的崩溃埋下了伏笔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有农民革命的属性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C.具有反侵略的性质D.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政权4、 有学者主张,在此之前,外国工厂进驻中国是违法的,因此几乎没有设立此条约后,外国打开了中国对工业投资设厂和经济帝国主义的防洪闸门此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 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很多主张立宪的人士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纷纷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C.中国人民彻底认清清政府的本质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6、 与下列两篇报道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甲午战争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7、 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

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袁世凯权力B.防止帝制复辟C.确保革命派掌权D.推翻清朝统治8、 “宋案”发生引发了二次革命,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引发了护国战争下列关于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由国民党直接领导的B.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9、 下图是1921年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章太炎的白话文》这本书(     )A.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B.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C.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D.是对文学革命的积极响应10、 五四运动的口号中最能反映其性质的是(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B.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C.取消二十一条D.誓死争回青岛11、 观察北伐战争形势图,找出下列地标中北伐开始的地点(     )A.AB.BC.CD.D12、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运动C.中国共产党开辟新的革命道路D.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13、 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都会认真总结经验、自觉以史为鉴,或力挽狂澜,或乘势而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历史转折。

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4、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是(     )A.从全民族利益出发B.基于国民党政策的转变C.因为红军发展壮大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5、 下面两段材料共同佐证的惨剧发生在(     )自是日(12月13日)起,杀戮恐怖蔓延全城,敌方声称难民区内藏有军队,不顾国际信仰,公然违反国际救济委员会行政,冲入难民区内,按户搜查,凡貌似军人者,辄捆缚而去十余日内,每日均有十余卡车满载【非】武装人民,向城外驶去,总计不下万人,惨遭屠杀——《新中华报》首都沦陷,敌军于十三日进城,到处纵火狂烧猛烈之巨火浓烟,日夜笼罩全城,亘一阅月之久此空前大火,使全城居民无时不在惊骇恐怖之中,其延烧区域,计有中华门、夫子庙、中华路、朱雀路、太平路、中正路、国府路、珠江路及陵园新村等地带,所有高大建筑及商店房屋,均付一炬,断垣颓壁,焦土无垠,凄惨情况,目不忍睹——《新中华报》A.北京B.南京C.武汉D.重庆16、 归类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果把“杨靖宇、佟麟阁”归为一类,下列历史人物可以纳入此类的有(       )①李大钊          ②赵登禹          ③张自忠          ④左权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7、 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并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是A.罗斯福只看到日本作战力量的强大没有看到中国的力量B.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C.中美两国在抗战时期一直合作抗日D.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1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逐步取得胜利主要得益于(     )A.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主要斗争目标B.坚持政治、军事结合的主要斗争方式C.先进阶级(政党)领导下的民族觉醒D.获得了广泛的国际社会的援助19、 为了纪念周恩来,某班历史小组要创办一期历史板报在“烽火中的周恩来”版面中,能选用的素材有(     )①南昌起义                    ②黄埔军校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④重庆谈判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0、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最彻底的土地法令是A.《五四指示》B.《土地改革法》C.《平津土地法》D.《中国土地法大纲》21、 下列企业中,与其他三个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B.福州船政局C.轮船招商局D.大生纱厂22、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人们见面打招呼可以互相称(            )①“大人”       ②“君”            ③“先生”        ④“老爷”          ⑤“县长”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二、综合题23、 国共两党关系是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这样,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材料二   读下面两幅油画图片2)上述两幅图片放映了国共两党怎样的关系?从“南昌”到“井冈山”,表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材料三   读漫画图片(如图)3)如图漫画反映了哪一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漫画中“两锤”比喻国共两党)?结果如何?材料四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1945年8月14日(4)材料四是某电报电文内容的一段,试根据材料判断这封电报是谁发给谁的?接收电报的人是如何应对的?取得了什么成果?材料四   读老照片(如图)5)依据图照片材料指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6)你认为应该建立怎样的国共关系?24、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一江南制造总局图二轮船招商局材料二: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公司也大致如此照此下去,我们将退出上海的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英.比尔·利兹《1882年财务报告》材料三: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而且这条企业经验不善,管理腐败,但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大地上出现的新兴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材料四:维新运动绝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失败从一开始,它的下面便是一阵思想的巨浪结果,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的思想变化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和全国规模的影响1)材料一中两个企业创办于哪一运动期间?(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评述洋务运动的作用3)根据材料四,戊戌变法的主要意义是什么?(4)根据材料一,四结合所学内容,你认为从洋务派与维新派探索中国富强的道路上有什么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历怎样的发展变化?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材料三   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列宁《对华战争》(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场战争?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界碑”的含义是什么?(2)材料二中“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这一史事对中国有何影响?(3)材料三中“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