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596104006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波市2021-202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九校联考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第I卷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下图所示铭文记叙了周康王告诫盂

2、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一史料可直接佐证的政治制度是A. 禅让制B. 内外服制C. 分封制D. 中外朝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铭文记载周朝分封人口的事件,涉及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C项正确;尧舜禹时期推行禅让制,排除A项;商朝采用内外服制度,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是西汉的,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 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有田律工律军爵律等18种。其中金布律有载,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费(罚)一甲”;法律答问记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这表明秦律文书丰富而细致

3、规定具体而严苛鼓励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注重维护治安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费(罚)一甲”“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可知,秦律对各种违法现象做了详细的规定,文书丰富而细致,正确;据材料“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可知,规定具体而严苛,正确;材料未涉及“鼓励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错误;据所学可知,秦律的目的是注重维护治安,维护统治,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3. 陈忠曾对东汉安帝说:“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

4、任,重于三公,陵迟(衰微)以来,其渐久矣。”这反映了当时A. 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B. 三公执掌选举赏罚大权C. 丞相位高权重事实D. 尚书省成为政令执行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尚书的权力逐渐变大,丞相的权力逐渐削弱,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A项正确,排除CD项;三公执掌选举赏罚大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故选A项。4. 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提到:汉朝农业产量高于中世纪的欧洲,欧洲每英亩500磅的产量就被视为高产,而且由于种植的谷物品种产出率低,收成中的1/3必须留作种子。中国人留种要少得多,而得到的回报却要多得多。汉朝农业高产是由于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使用龙首渠等水利

5、工程的修建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发展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农业高产是由于龙首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发展,所以均符合题意,B项正确;三国时期马钧改进翻车,筒车是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所以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5. “太常寺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译书之事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这段文字应记载于A. 新唐书B. 宋史C. 元史D. 明史【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正四品,掌译书

6、之事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受到明朝的统治,同时结合材料中“外国朝贡”等内容可得出是明朝的朝贡体系,D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ABC项错误。故选D项。【点睛】6. 据下表,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呈现的趋势是察举制科举制“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文取人”为主长官举荐,“他荐”自由报考,“自荐”“人,门兼美”“取士不同家世”A. 选拔标准趋向单一B. 选拔方式越发主观C. 选拔形式日益松散D. 选拔过程更加封闭【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图表内容可知,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比较多元,有

7、“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和“以文取人”,而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只是“以文取人”为主,这表明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呈现的趋势是“选拔标准趋向单一”,A项正确;察举制的选拔方式是举荐,而科举制的选拔方式是考试,这体现了选拔方式越发客观,排除B项;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选拔形式日益严谨,排除C项;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选拔过程更加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7. 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往往莫衷一是。比如对王安石的评价,世人褒贬不一,同时代的哲学家杨时认为:“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而严复认为:“千古相臣,知财计为国之大命,而有意于理财养民者,荆公一人而已”。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

8、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综合多人意见构建而成B. 严复的评价比杨时的评价更为客观理性公正C. 历史评价应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同,材料列举了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这告诉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尽量多角度、全面、客观,D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并不是非要综合多人意见,排除A项;严复对于王安石的评价是基于自身的时代特点的,并不一定更理性公正,排除B项;历史评价应参考伦理和政治需要,但不能以此为出发点,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8. 朱熹在增损吕氏乡约中指出:“礼

9、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右礼俗相交之事,直(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这反映了南宋乡约A. 首创相互监督的基层管理方式B. 经政府利用推广而带有强制性C. 通过乡民自治以规范乡里礼仪D. 强调道德教化与法律治理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受宋代理学影响,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宋代乡约出现,乡约用以规定人们处理邻里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强调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向善互助,主张乡民自治,乡约规范了乡村秩序,推动了地方自治,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这是首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些乡约是否是强制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道德方面的规范乡里,没有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9. 康济录有谓:“万历间,御史钟化民教荒,令各府州县查勘该动工役,如修学、修城、浚河、筑堤之类,计工招募,以兴工作,每人日给米三升,借急需之工,养枵腹之众,公私两利。”据此可知,明代救荒A. 主体是民间慈善组织B. 核心是保证粮食供应C. 出现了“以工代赈”的方式D. 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万历间,御史钟化民教荒,令各府州县查勘该动工役,如修学、

11、修城、浚河、筑堤之类,计工招募,以兴工作,每人日给米三升,借急需之工,养枵腹之众,公私两利”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样做的话既能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同时也能做一些公共设施建设,这就是“以工代赈”的救济方式 ,C项正确;材料的主体是御史,代表着政府,而不是民间慈善,排除A项;救荒最主要的解决百姓最需要的问题,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粮食只是一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百姓的轻重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0. 明朝时,中西方文明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碰撞与交流。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A. “番柿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B. “至二十五年,洋商立“公

12、行”,专办夷船货税,谓之外洋行。”C. “诏杭、明、广三州置市舶司,海舶至者视所载十算其一而市其三。”D. “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葡萄)肥饶地。”【答案】A【解析】【详解】明代中西方存在碰撞与交流,其中西红柿传入中国与其有关,A项正确;十三行制度是清朝闭关锁国下的产物,排除B项;市舶司的设立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对外贸易,与文明碰撞无关,排除C项;苜蓿、蒲陶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1. 东汉学者徐干认为:“民数周,为国之本也。故先王周知其万民众寡之数,乃分九职焉庶功既兴,故国家殷富。”以下措施不利于“周知其万民众寡之数”的是A. 编户齐民B.

13、大索貌阅C. 诸色户计D. 摊丁入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民数周,为国之本也。故先王周知其万民众寡之数,乃分九职焉庶功既兴,故国家殷富。”可知,其意为做好人口普查,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与材料“周知其万民众寡之数”不符,故D项正确,排除A项;“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作为征税的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2. 晚清思想

14、家冯桂芬(1809年1874年)对洋务运动评价道:“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下列项中使冯桂芬能得出此认识的史实是A. 先施百货公司的成立B. 轮船招商局的开业C. 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D. 汉阳铁厂的修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可知其意思是在洋务运动中开始的时候学习并效法它,接着与它相当,最后超越它,根据这个意思可得出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开办正好符合其意,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先施百货公司是华侨创办的,不符合其意,排除A项;中国通商银行是顽固派代表所创办,排除C项;汉阳铁厂的修建最终没有达到终则驾而上之,排除D项。故选B项

15、。13. 1904年12月时报刊载评论:“今日中国之言革新,不论保守党、进步党、急激党,莫不公认教育为当今唯一之问题矣。即就教育而论,不论官立学堂、民立学堂,莫不公认师范为当今唯一之急务矣。”这反映了清末A. “新政”以教育改革为第一要务B. 各政治派别均主张兴办官立学堂C. 废除科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 时代变革对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1904年12月时报刊载评论强调了教育和师范教育的重要性,这体现了时代变革对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D项正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并不是“以教育改革为第一要务”,A说法违背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设立官立学堂为主,而是“不论官立学堂、民立学堂,莫不公认师范为当今唯一之急务矣”,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4. 1933年到1934年,中国白银不断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以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