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024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总分150分)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前三题每空3分,第4题4分错一字扣一分,扣完为止 1.(3分)直挂云帆济沧海 2.(3分)日光下澈 3.(3分)而乐亦无穷也 4.(4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5-10题(22分) 5.(2分) 宋朝或北宋(1分) 范仲淹(1分) 6.(4分)(1)因为(2分) (2)处在(2分) 7.(3分)都是想要用来调发有多余的钱财,以便救济贫苦的灾民关键字:发,以,惠) 8.(2分) A 9.(6分)(1)调发国库粮食(1分),募集民间存粮(1分),直接帮助灾民(1分); (2)鼓励出游刺激消费(1分),大兴土木雇佣工匠(1分),让灾民自食其力(1分) 10.(5分)我觉得他们都认为官员在荒年应该体恤民情(1分),不过监司只看表面,不理解背后用意(或用片面的眼光看问题,孤立看待宴游兴造等事宜)(2分);但是文正能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调动各方资源,从根本上解决了饥荒问题,真正做到了体恤民情造福一方(2分)。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5分) 11.(2分)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1分)的美化伪装(或虚伪宣传)(1分) 12.(2分)C 13.(7分)(前三题每空1分,后两题每空2分) (1)发展着自欺力 (2)公开的文字 (3)以偏概全 (4)现在中国也有这一类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却被摧残抹杀的人,他们不能为大家所知 (5)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中国的筋骨和脊梁 14.(4分)个体或群体人物(1分),处境(1分),概括符合民族脊梁的表现(2分) 示例:彭德怀面对长征时期粮食短缺、敌军围堵等困境,始终抱着为民而战的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沉着指挥部队突破封锁,为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做出重要贡献这一类人不正是如今的“民族脊梁"吗?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20分) 15.(3分)B 16.(4分)(1)勤快懂事(1分),主动帮母亲整理线盒,体谅父母的辛苦(1分); (2)开朗自信(1分),笑着打招呼,不在意同学看到母亲摆摊(1分)。
17.(4分)内容上,运用插叙(1分),补充交代了织补女人缝补技艺高超的原因(1分),同时又让“我”打消顾虑(1分);结构上,为下文她在补丁处绣出靓丽的牡丹做铺垫(1分) 18.(3分)D 19.(6分) 要点:结合文本(2分)分析所选段落侧重的角度(2分)呼应标题,揭示中心(2分) 示例一: 【甲】,因为文章主要讲述了织补女将补丁绣成鲜艳牡丹的故事,展现出人们笑对生活中的缺憾,其乐融融积极乐观2分)【甲】段侧重强调“我"感悟到不敢轻看其余人或物(2分),由补丁到草,形象地照应了标题,强调了再平凡卑微的人也有自己的价值和美好,深化了主题2分) 示例二: 【乙】,因为文章主要讲述了织补女将补丁绣成鲜艳牡丹的故事,展现出人们笑对生活中的缺憾,其乐融融积极乐观2分)【乙】段侧重强调我们自身要养成好心态(2分),用“在心里种花”形象地照应了标题,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美好和希望,富有哲理,深化了主题2分) 三、综合运用(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 20—23 题20分) 20.(3分)B (鲁智深当时在大相国寺,寺庙的环境较为合适)。
21.(3分)棉衣、雪橇、拐杖、旗帜等 22.(6分)【甲】久仰您的大名 【乙】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出席 【丙】请您赐教 23.(8分)要点:时代特点各1分,奋斗体现及意义各3分 (1)在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黑暗时代,众多草莽英雄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以哥弟互称,不分贵贱,体现了中国民众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2)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历经长征突破围剿,坚决抗日,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浴血奋战,红色革命犹如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和全中国 四、作文(60分) 24题参照中考评分标准 等第 综合 评分 中心与材料 (25分) 语 言 (25分) 思路与结构 (10分) 评分细则 A 60 ︱ 53 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选材恰当有新意 感情真挚 内容充实 语言流畅、简洁、得体,有一定的表现力 思路通畅 层次清晰 结构完整 详略得当 A等基准分56分 基本符合三项条件得基准分: 三项中有一项富有特色, 其他两项达到B, 可评为A。
分项得分 25——22分 25——22分 10——9分 B 52 ︱ 43 分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选材恰当 感情真实 内容较充实 语言通顺、 简洁,用语 规范 思路连贯 层次较清楚 结构完整 能注意详略 B等基准分47分 基本符合三项条件得基准分; 中心与材料或语言有一项 较好的,酌情加分; 其中一项有欠缺的,酌情减分 分项得分 21——18分 21——18分 8——7分 C 42 ︱ 33 分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选材基本恰当 内容不够充实 语言基本通顺 用语基本规范 思路基本清楚 层次基本清楚 结构完整, 但不够合理 详略安排不够恰当 C等基准分36分 基本符合三项条件得基准分; 其中二项较好的,酌情加分; 有欠缺的,酌情减分 分项得分 17——14分 17——14分 6——5分 D 32 ︱ 24 分 题意理解偏颇 中心不明确 选材不合理 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 用语不恰当 病句比较多 思路不清楚 结构不完整 D等基准分28分 基本符合三项条件得基准分; 其中一项在C、D之间, 酌情加分. 分项得分 13——11分 13——11分 4——2分 E 23 ︱ 0 分 偏离题意 无中心 词不达意, 表达混乱 思路混乱 结构残缺 文不成篇 严重偏离题意或有严重语病或字数不足300字,18分以下. 分项得分 10——0分 10——0分 1——0分 说明:(1)题目不写扣2分. (2)字迹不清楚,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扣1—2分(符合任意两项即扣2分)。
(3)错别字总扣1分(满2个即扣)2024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_________2024.11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 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 _____________,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3.四时之景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4.面对人生挫折,我们不妨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 "诗句来为自己加油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10题(22分) 【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②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④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既卒,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范文正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 ,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饿死的人 ②敖仓:粮仓,敖,通“廒" ③荒政:荒年时的救灾措施 ④晏:安宁,安逸 5.【甲】中“予”和【乙】中“文正"希文”均指 (朝代) (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不以己悲( ) (2)居庙堂之高( ) 7.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3分) 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8.结合前文,为【乙】文结尾的方框内选填恰当的语气词 )(2分) A也 B哉 C 耳 D焉 9. 【甲】文所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在【乙】文中表现为: (1)___ _________ ; (2)___ _________ 6分) 10.面对相同的举措,监司上奏“不恤荒政”,而文正上奏“荒政之施,莫此为大”,你怎么看?(5分)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5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