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爱莲说》++七年级语文寒假预习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爱莲说》++七年级语文寒假预习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寒假预习课18.2 爱莲说(预习讲义)兴趣导学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悉铭的文体特点。流利诵读全文,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疏通文章大意。(重点)掌握莲花特点,理解托物言志手法,体会作者借莲花表达的心志。(难点)体会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接受情感上的熏陶(难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字词通关整体解读拓展探究达标检测课文素材作文导写导写:【山东滨州七下期末考试】四、写作(5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周敦颐在爱
2、莲说中称莲花“香远益清”,意思是“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芳香”。生活中,乐于助人的同学、无私奉献的老师、舍己为人的抗疫志愿者总有一些身边的人,让我们感受到品德的芳香。或者我们自己也正在成为这样的人,让自己的美好品德影响更多的人 请以“香远益清”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字数在600800字之间。内容具体充实。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文中如果需要用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请以“”代替。基础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
3、五子。中国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他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造福百姓,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被誉为“文以载道”的典范。熙宁六年(1073年),周敦颐去世,宋神宗赐谥“元”,人称“元公”。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2.写作背景北宋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3、
4、 文体知识铭文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多用来就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这种文体写法灵活,篇幅一般不长,多语言简明,寓意深刻。如爱莲说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爱莲说意思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字音字形及文言知识梳理字音字词甚蕃(fn) 淤泥(y) 灈(zhu) 清涟(lin) 隐逸(y) 亵玩(xi) 噫(y) 颐(y) 鲜有闻(xin) 蔓(mn) (提示:多音字,文中读四声的“mn”,作动词,指绕、滋长;四声的“wn”是名词,指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古今异义词:(1) 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种植(2) 宜乎众矣: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一词多
5、义。之:(1)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1)可爱者甚蕃(动词,堪,值得。)(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动词,可以,能。)清:(1)濯清涟而不妖 清澈。(2)香远益清清芬。远:(1)香远益清 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2)不蔓不枝。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权。(3)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文言句式判断句(1)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三句中的“也”表判断。倒装句(1)菊之爱,陶
6、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三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2)隐逸之花,富贵之花,君子之花-定语后置。省略句(1)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于”。)整体解读一、整体感知爱莲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二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文章共两个段落:第一段, 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第二段,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章结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莲君子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爱莲说言志托物文本
7、解读原文文本解读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甚】很,非常【蕃(fn)】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自】自从。【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
8、,不蔓/不枝,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通:贯通,通透。直:挺立的样子。【不蔓不枝】不生蔓,不长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益:更加。清:清芬。【享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挺直的样子。植:竖立。【可】只能。【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第二段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
9、者;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鲜】少。【有闻】听说。【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1、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著
10、”,这是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个“独”字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一一描绘莲的特点,写出了莲的可爱之处。】【自李唐来: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2、接下来入题,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事做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心意。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的心态,与陶渊明独自避世和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的区别的。3、接下来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
11、雅致,语言精练而一气呵成。最后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从“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可看出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
12、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作者眼里,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从中的君子。【将菊、牡丹、莲比喻为不同的人。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评价,实际上是对有不同爱花情趣的人的评价。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的道德理想。】【用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暗含对当时追求富贵、耽于享乐之风的厌恶,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方面照
13、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作者进而对“爱”做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里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知识链接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技巧:-.原则信-忠于原文,逐字逐句,达-通顺畅达,符合规范 雅-简洁传神,保留风格二、方法1.留。保留铭,特殊称谓,古今-致的称谓、说法例:庆历四年春。2.补。补出省略部分
14、。(主.谓、宾、介词量词等)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例:主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4、换,把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词(多数单音书词需换成双音节词)例:未若柳絮因风起。5、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例:白雪纷纷何所似?自雪纷纷所似何?三、注意事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出实词、虚词、活用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气词、固定句式用固定法等合作探究1.作者明明独爱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正衬:菊花秋天开放,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2.莲本身还有莲叶、莲蓬、莲藕可写,作者为何独独写莲花?因为作者真正想写的是莲花的品质,表面写莲花品质,实则赞君子之风。写的是和莲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自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