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43 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徐** 文档编号:595933267 上传时间:2024-12-19 格式:DOCX 页数:162 大小:39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43 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43 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43 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43 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43 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43 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43 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1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43 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 (原卷版)【考点解读】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运用注释、工具书等辅助手段,把握文言文的大意。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学生要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和思考,感悟文言文的内涵和韵味,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3、背诵优秀诗文一定的篇目。中考通常会考查规定范围内的文言文背诵篇目,以检验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程度。4、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分析文章的表达

2、技巧。这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篇章结构等。5、能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大致理解其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不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还会涉及课外的浅易文言文,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总之,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准确理解、分析和解答与文言文相关的题目。 一、考纲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基础知识积累实词理解:要求考生能准确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像“之”“其”“而”“以”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的情况要能辨析并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虚词运用:熟悉常

3、见文言虚词(如“之”“于”“为”“则”等)的基本用法,能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虚词在表意、语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2、文言文语句理解断句:具备给文言文句子准确断句的能力,能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语气词、文意表达等来划分正确的停顿之处。翻译:可以将文言语句准确、通顺地翻译成现代汉语,遵循“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初中阶段重点在前两者)”的原则,忠实反映原文的意思,并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3、文言文内容理解文意把握:通读文言文篇章后,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文段的大意,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人物形象分析:对于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能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表现等方面

4、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德风貌等。主题探究:深入挖掘文章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如蕴含的道理、情感寄托、文化内涵等,并能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文言文阅读拓展比较阅读:能对两篇或多篇主题、体裁等相关的文言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包括内容、写法、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文化常识了解: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代的官职名称、纪年法、礼仪制度、称谓等,知晓其在文中的体现及意义。二、中考中涉及的文言文阅读考察点解读:1、实词考点解读一词多义: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例如“之”字,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在“水陆草木之花”

5、中则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考生需要积累常见实词不同义项,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意思差别较大。如“走”在古文中常表示“跑”,“两股战战”中的“股”指“大腿”,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屁股”等。平时学习时要特别留意这类古今含义变化大的字词。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情况。比如“狼不敢前”中的“前”本是方位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上前”;“渔人甚异之”的“异”是意动用法,意为“对感到诧异”。要掌握各类词类活用的规律以及识别方法,通过分析字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表意来判断是否活用及具体用法。2、虚词考点解读常见虚词用法辨析:不同的虚词

6、有其各自常见的用法。例如“以”,可以作介词,有“用、拿、把”等意思(如“以刀劈狼首”),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考生要牢记各虚词常见用法,并通过多做练习、分析例句来强化理解运用。虚词在语境中的作用:虚词往往对语句的语气、表意、语法结构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像“也”常常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感叹等语气。理解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文意。3、断句考点解读依据语法结构断句:主谓宾等句子成分完整的地方往往可以断开,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主语,“者”在这里提示停顿,后面是对陈胜籍贯的陈述。凭借语气词断句:像“也”“矣”“乎”“哉”等语气词常

7、常是断句的标志,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焉”字处可适当停顿。根据文意断句: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意思,按照表达的逻辑和层次来断句,比如叙述事件发展过程时,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之间可合理断开。4、翻译考点解读逐字对译:先将文言字词逐个对应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的准确处理。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翻译为“率领”,“妻子”古义要翻译成“妻子儿女”。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正常语序。例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的呢”。补充成分:为使译文更通顺完整,有时需要补充省略的成分,如“一鼓作气,再(鼓)

8、而衰,三(鼓)而竭”,括号里补充的就是省略的谓语动词“鼓”。5、文意理解考点解读内容概括:读完文章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经过、文章主要内容等。比如桃花源记,要能概括出渔人发现、进入、离开桃花源以及再寻桃花源不得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相关事件中提炼人物特点。像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形象,可从他通过自身比美之事类比讽谏齐王看出他善于思考、有勇有谋、敢于进谏等特点。主题探究:通过对文章整体的解读挖掘深层次的主题,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殷切期望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等主题思想,考生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表达自己对这类主题的理解和感悟。6、比较阅读考点解

9、读内容异同分析:对比两篇文言文,找出所写内容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例如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在内容上都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志趣和情怀,但陋室铭侧重于表现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爱莲说更着重凸显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写法异同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差别与共性,像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但陋室铭用陋室来寄托志向,通过描写陋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等来体现陋室不陋;爱莲说则以莲为依托,通过菊、牡丹等对比衬托莲的品质,进而表明自己的志向。7、文化常识考点解读官职文化:了解古代常见官职的名称、职责等,像“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最初是监察官员等,以便理解文中人物的身份和相关情节。纪年、纪时法:如“岁

10、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岁”就是年的意思,古代还有干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纪时方面有十二时辰等知识,这些在阅读文言文涉及时间表述时需要知晓。称谓礼仪:古人的称谓很讲究,有自称、敬称等区别,像“君”是对对方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君主的自称等,准确把握这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总之,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考生多方面的能力,需要平时扎实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多读多练文言文篇章,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和解题能力。 三、出题趋势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题型、内容和难度等向高考靠拢,重视语法学习,逐步和高考接轨。2、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来考查的越来越多。3、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试题

11、越来越多,难度加大了。4、此外,文学文化常识也悄悄地进入试题,不少地方还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难点内容列为考点进行考查,应该引起重视。5、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合并出题。目前许多地区把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合并出题,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两篇作者相同,二是两篇涉及的人物相同,三是两篇的题材、主题相同、相近;【考点点拨】一、选文类型1.课内单篇阅读。 2.课内比较阅读。3.课内外比较阅读。 4.课外单篇阅读。5.课外比较阅读。二、题型介绍1.文学常识;2.词语理解(实词、虚词);3.断句、划分节奏;4.翻译句子;5. 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6.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

12、其作用;7.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8.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9.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10. 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三、文言文简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

13、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四、文言现象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

14、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和相关研究者通过对文言现象学习可以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也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成绩。而文言现象也是中高考必考考点。(一)古今异义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如人、马、日、月、山、水等。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当下叫“帽子”;古时叫“牖”,当下叫“窗”。(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古今词义不同的。如“走”“劝”等。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如“购

15、”“沐”“ 浴”等。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三)假借义(通假字)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纳”“见现”等。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互相轩邈”的“轩邈”等。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等。3、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的“异”等。4、名词作状语。如“横柯上蔽”的“上”等。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的“险”等。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五)虚词分清虚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