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52个专题讲解(含高考真题及答案实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52个专题讲解(含高考真题及答案实用!)(3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5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52个专题讲解(含高考真题及答案,实用!)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第2讲 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6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3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19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6第6讲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31第7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37第8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44第9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52第10讲 辽夏金元的统治59第11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67第12讲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75第13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81第14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88第15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95第16讲两次鸦片
2、战争101第17讲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06第18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14第19讲 辛亥革命123第20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29第21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39第22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146第23讲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153第24讲 全民族的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159第25讲 人民解放战争166第26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73第27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82第28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89第29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196第30讲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207第31讲
3、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213第32讲 中古时期的的欧洲220第33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229第34讲 古代非洲与美洲236第35讲 全球航路的开辟238第36讲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242第37讲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249第38讲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55第39讲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265第40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272第41讲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278第42讲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286第43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291第44讲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296第45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303第4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
4、际秩序的形成309第47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317第48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325第49讲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334第50讲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341第51讲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348第52讲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356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阶段特征】先秦时期是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是中华
5、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政治上:早期国家出现,形成以“家国一体”、借助神权强化王权、权力未高度集中、等级严格 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上:由渔猎采集向农耕经济发展,青铜时代,生产工具金石并用,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适应了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工商业由官府垄断;文化上:从夏商到西周,鬼神崇拜相对淡化,提出敬天保民的人文思想;在官府,贵族通过教授礼乐维护等级秩序。【时空定位】:主干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概念: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性遗址: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3.生产生活现状:能以
6、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考点】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的特点及说明的问题?(1)特点:分布区域广泛;大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的平原地带;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较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等。(2)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时间及主要代表: 距今约1万年前;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主要代表:距今约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作物。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
7、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3.生产与生活: 已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4.主要特征: 早期:打磨结合制作石器、陶器、农业起源,饲养家畜、修建村落。 后期:向国家过渡。5.意义: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三)原始社会组织的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出现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
8、社会: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特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发展趋向: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主干2: 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时代:1.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五帝事迹较为具体。2.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统一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多元一体的特点与风格,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3.尧、舜、禹“禅让”传说: “禅让”: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标准一般为传
9、贤。4.“万邦时代”: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二)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1.建立: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统治:(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2)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3)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3.生产关系的变化:1.根本条件: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2.表现: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
10、导地们,女子地位下降;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产生了国家。4.灭亡:夏桀暴政,商汤灭夏【考点】唯物史观下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发展,原始农业产生,人类有了剩余产品;氏族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利将一些集体财务据为己有,变为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阶级随之产生。为了调解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2.远古时期的主要特征政治上:禅让制;经济上:土地制度归氏族公社所有;生产工具:木石骨蚌;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手工业:制陶;养蚕缫丝;商业:商业交换,以物易物;文化上:文字的早期形态,刻画符号。主干3:商和西周一、商朝(前1600-前104
11、6年)1商朝的兴衰(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2)迁都于殷: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公元前1046年被周所灭。(3)文化成就:文字: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主要刻写的是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文字。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4)国家管理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5)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考点】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二、西周(前1046-前771年)
12、(一)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二)制度:1.分封制: (1)原因:对广大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对象:同姓亲族为主体,包括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内容:土地和人民;权力:自主管理,层层分封;义务:服从政令,朝觐述职,缴纳贡赋,军事义务【考点】 据“西周分封形势图”,归纳分封制的特点?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1)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
13、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分封制的影响:积极:扩大了西周的势力范围,成为疆域广阔的国家;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局限:诸侯拥有很大自主权,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和诸侯实力的强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历史遗存: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考点】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原因
14、: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铁器、牛耕的使用,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 郡县制。2.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3)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4)深远影响:利: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度森严;形成了传宗接代观念和重男轻女思想;人们崇尚权威,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裙带作风盛行,不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考点】 归纳宗法制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3.礼乐制度: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表现:仪式、器具、称谓。作用: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发生。【考点】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及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1)关系: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