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语文检测卷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595869427 上传时间:2024-1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语文检测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语文检测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语文检测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语文检测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语文检测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语文检测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语文检测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语文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材料一: “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 将意象从诗歌中剥离出来, 代之以符号化的事物名称, 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 是不妥当的。 名词有具体和抽象之分, 用作名物之词的, 大多是具体名词, 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 亦常能在人们心中引发表象, 例如我们在提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时, 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图像来, 但这种表象并不等同于意象, 它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而意象是作者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 它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长久而深沉

2、的积淀形成的, 内中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活生生的感受。即使转型为诗歌文本, 显现为语言文字符号, 这些符号所提供的信息也都指向了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意。这正是意象之为意象, 不能等同于诗中名物之象(表象)的重要原因。 譬如: 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一联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试问这里包含了几个意象?恐怕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 这其实就是将表象混同于意象的结果。这些意象单个拆开来看, 只能指称名物, 是很难把握其内在的情意体验的。而只有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构成画面, 我们才能体会到那种空阔、荒凉、寂静、壮美的氛围。而也只有将它们组

3、合起来, 才能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借此传达出来。这样看来, 单一的表象通常是很难构成意象的, 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引发, 即通过意象组合在一起所生发出来的互补、互衬、互渗、互动的功效来传达, 这也是诗中名物不能等同于意象的缘由。 那么我们平时习惯将各类名物从具体诗作中抽取出来, 以形成系列性的考察, 如专题研究的杨柳意象系列、桃花意象系列等, 究竟是否恰当?应该说, 按照上面对“表意之象”的理解, 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 它在诗歌语境的特定文本中生成, 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 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 孤立的名物便不复称其为意象了。即便排成系列, 也只能算作名物的“类象”

4、。 还有一个问题, 在给诗歌意象和名物之象作区分时, 怎样看待那些因历史承传而在自身内部积淀着某些特定意蕴的名物, 如人们常提及的“南浦”之类的词语。众所周知, “南浦”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 但由于大诗人屈原在九歌河伯篇里写下“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 被后人袭用来表现送别场景和惜别之意, 这个词语便有了比较固定的感情色彩, 不同于普通的地名了。这类名物就好比文章里常用的典故、成语, 一般都有自身的特殊蕴涵, 就它们而言, 能不能撇开文本, 直接归入“意象”的范畴呢?还是不能。诚然, 这类词语在其历史承传的过程中, 确实积淀了某种意蕴, 有其情感生命的痕迹在, 但在抽离了具体作品的语境后, 其

5、感情色彩必然趋于固态化和定型化, 并不能构成特定的“这一个”。只有当它们返回作品, 再度与具体语境结合, 直接参与诗人情意体验的艺术创造, 才有可能重新被激活而转化为诗歌意象的有机构成。(摘编自任世珍浅谈意象) 材料二: 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壮阔唯美的画面: 一片无垠的沙漠, 一缕孤淡的青烟笔直升起, 夕阳西下, 一轮红日西沉欲坠, 静静地映照着东去的黄河。那真切明晰的景象, 那朦胧浑厚的意境, 那悲壮苍凉的意识, 只有当我们沉浸在对这联文字的想象中, 凭借我们的直觉才能体会, 而一旦要我们以具体的文字来描绘, 它又不是那样明晰、具体了。作者只是陈列了大漠、孤烟

6、、长河、落日四个意象, 却没有对这些意象进行精细地描绘, 句末的“直”和“圆”二字, 通过词性的活用, 让我们从字里行间领略到比具体形象要丰富、朦胧得多的东西, 这就是意象的“朦胧美”。这种“朦胧”给文学意象乃至文学作品营造出无限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的审美过程造就了它特有的朦胧美, 可以说, 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象, 在它的周围都有一个模糊的客观空间, 在这个客观空间里涵容着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思索、宇宙的奥妙。意象的朦胧美意味着意象是丰富的、多义的、不可穷尽的, 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如果所有的文学意象都是那么清楚明晰, 让人一眼看到底, 这样的作品必定是浅薄的, 不会有多少审美价值。 同时,

7、 正是因为审美者对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 一方面探索的结局使他获得了独特的美感, 同时,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 审美者的“存在感”得到确证, 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推断力, 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呈现, 使人能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意象应该不确定, 只有不确定的朦胧才能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 但这样朦胧介于阴晦、艰涩与明晰、精确的中间地带, 稍有偏颇就会坠入晦涩的深渊, 这样就会丧失其能动的效应。所以审美者在欣赏时, 每一种新的感受发现只有在意象开拓的结构框架内时才有意义, 倘与之无关, 而是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 那就算不上对意象的感受和发现, 同样感受到的也不是意象的美感

8、。(摘编自万巍文学意象的朦胧美)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 诗歌中的“意象”, 如果脱离了诗歌本身就不能称之为意象, 而是孤立的表象, 表象很难体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B 材料一认为, 那些因历史承传而积淀着某些特定意蕴、脱离具体语境后具有固化定型的特点的名物也不能称作意象。C 材料一认为“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 强调了意象只能随语境而生成, 突出其在特定语境下表意的独特性。D 材料二认为, 研究意象的朦胧美, 要靠我们的直觉, 而不能用文字去表述或描绘, 这是由意象的多义性、丰富性决定的。2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9、A 意象和表象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诗人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 而后者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B 离开具体语境对“意象”做系列考察的做法, 是不合适的, 也没有真正的研究推广价值。C 那些具有特定历史意蕴的名物, 只有被植入具体的作品语境, 才有可能转化为意象。D 审美者对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 既能感受美感, 也能体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 一举两得。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文学意象朦胧美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以“蜡炬”自比, 与闻一多笔下的“红烛”相同。B 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气质、神韵, 完全可以从影视作品中获取一个直观的印象。C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借助庐山的意象, 深入浅出地表

10、达哲理, 耐人寻味。D 柳宗元江雪中的意象, 既表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也传达热爱自然的人生追求。4 构成意象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 请以词中“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为例,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 从意象朦胧美的角度, 谈一谈你的认识。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他回来了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山里实在黑, 走在白马后边的人, 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 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在这一夜的行军序列中, 是全军的后卫。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 这是因为天黑, 路滑, 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虽

11、然前面不断地传来“跟上!”“跟上!”的口令, 然而这种现象始终很难消灭。 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 “掉进田里啦!你急啥?” “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 你没看队伍走多快?” “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 一面问。 “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管理主任仍旧向后走。 “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 “起来了, 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 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 拼命追赶队伍, 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 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 “王德胜: 你是好战士, 你是翻身农民, 大家相信你, 叫你挑

12、着公家的财物。”于是他越发着急了, 他觉得他肩上的担子几乎完全失掉了重量, 只是路太小, 太滑, 天太黑, 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 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就这样, 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 实在累了, 打算坐下来休息两三分钟再走。但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 忽然静得可怕, 一点也听不见“跟上, 跟上!”的命令了, 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 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 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 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 “滴嗒, 滴嗒”地滑落下来。 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 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很想找到一座小庙, 哪怕是小得连人

13、也进不去, 只要能把两包钱放进去就行;要不然, 这样淋到天明, 都会湿透的。但, 小庙又到哪里去找呢? 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 并排放在路边, 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 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 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 笔直地竖在脸前, 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 “反正我现在是不能走了, 索性等天明, 但是千万不能把钱湿透!” 这一夜, 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 黎明的时候, 雨停了, 阴云渐渐炸开缝来, 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现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错了, 本来是向南的, 可是他向了东。他挑起了担子, 离开了道路, 向左穿过没腰的荒草, 攀登着生满小

14、树的高山。在一座浓密的杉树林里, 他找到一个相当隐蔽的石缝。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 迅速用石块盖起来, 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 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 晚上顺公路走。 他感到困得很, 想睡觉, 但又怕有土顽来, 怎么办呢?他用双手扶着额角想了半天, 然后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 挂在衬衣钮子上, 把炸弹挂在胸膛上, 用外衣包着, 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 而后侧身睡了。他想: 如果土顽在他没有醒来的时候到了跟前, 只要他们一拉他的衣裳, 炸弹就会响的, 叫他们也不能活。 就在这种情况下, 王德胜甜蜜蜜地睡熟了。太阳从杉树的叶子上滑过去, 在他那湿透了的军衣和帽子上

15、, 在他那圆脸、宽肩和露在袖口外的棒棰似的粗胳膊上, 划着一条条的花纹。 确实, 这一天, 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王德胜带着这么一担子公款, 在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做了一个梦: 他已经回到了团里, 管理主任把他挑的钱拿出来, 买了好几头肥猪, 大家在会餐, 许多人和平时一样, 把一些实在太腻人的肥肉块子, 都往他的碗里送, 他张着大嘴不停地嚼着。但忽然一不小心, 自己咬住了自己的舌头。他醒来了, 太阳已经偏西。 王德胜弄好担子, 束紧皮带, 顺着公路往南赶。突然啪的一声, 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 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从树林里窜了出来, 冲到王德胜身边。 “不准动!”他们之中的一个, 用枪威胁着王德胜, 就动手解他的外衣, 待另一个家伙正要解皮带的时候, 那个解衣服的人突然连声喊着: “炸弹!炸弹!”回头就跑。解皮带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弹在哪里, 也跑了。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 朝他们的屁股投去, 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 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 转眼工夫天就黑了, 他加快了行进速度, 一气走了八十里。 拂晓, 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撑, 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刚咬牙站起, 前边忽然打起机关枪来, 声音很近, 子弹嗦嗦地穿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