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wen****18 文档编号:595865092 上传时间:2024-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

2、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的选择,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进行文化传承的。传统文化的演变并非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任何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

3、处于当代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是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

4、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材料二: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

5、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

6、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现在某个

7、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儿。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起到“承”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当然,文化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中国证明行之有效的,不一定能在其他国家生效。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要自信,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包容和多元的态度,在文化交流和对话中实现彼此借鉴和相互交融。(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1.下

8、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伟大。B.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的影响。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意识地“传”。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有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也要讲究“本土优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精华”和“糟粕”是分不清的。B.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处于原有传统之中,不能与时俱进,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没有意义。C.

9、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只需保留下来让后人知道即可,不可复制和扩大。D.现在有些学校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南北朝时期,南方方言保留了本民族语言,北方方言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民族的语言。B.某地方的古老山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社会上传唱。C.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下来。D.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时,外部采用中国宫殿结构,内部添加暖气和现代设备。4.材料一第三段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5

10、.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读书杂谈(节选)鲁迅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

11、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

12、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祥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

13、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

14、”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说到读书,作者在文中重点讲述了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是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

15、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而读。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B.本文论述语言非常严密。比如,第段中加粗的“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避免了绝对化表述。C.第段中提到“爱打牌的”是为了论证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是没有利害关系束缚的。D.第段,论证青年应看课外书,作者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先举红楼梦的例子论证不能读哪种课外书,然后从正面论证能读哪种课外书。8.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

16、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9.结合文本内容,请说说你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甲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