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建设目标(一)办学定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持人才 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 条件,努力将学校建成“人民满意,国际认可,世界尊重”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 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二)发展目标1.近期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学校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和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全面深 化综合改革,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到 2020 年、建校 120 周年时, 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
2、高素质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综合实 力跻身全国高校前 30 位。2.中期发展目标到 2030 年、建校 130 周年时,有 4-5 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汇聚一批 卓越科学家、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初步构建形成面向国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体系、科研创新体系、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和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全面建成国 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校前 20 位。3.远期发展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左右,有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 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
3、 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三)学科建设总体规划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 刻领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深刻领会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全 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定“四 个自信”,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 流核心要求,落
4、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科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 硬。切实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落实行动,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实现内涵式发展。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培育一批 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加快建成多个世界一流学科,在此基础上引领 带动我校全力冲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2.总体目标在学校总体建设目标的框架内,瞄准国际国内一流,着力汇聚一流资源,突出 学科建设重点,凝练学科建设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及资源配置机制,注重交叉融合, 高举创新和特色的旗帜,通过“双一流”建
5、设,使各学科方向特色更加鲜明,水平 优势更加突出,学术团队的活力进一步展现,学术水平有较大提升,科学研究的基 础条件得到加强,争取和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出 一批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并以此带动和推进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及各项事 业的发展,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3.建设任务(1)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支持基础学科稳定发展, 强化学科主流特色,夯实基 础学科的雄厚基础,以支撑其他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到 2020 年,基础学科水平要得 到显著提升,在学科排名中能争先进位,一些学科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行列。3(2)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瞄准对转变经济发
6、展方式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意 义的基础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前沿领域,调整学科布局、发展战略及保障体制,以 学校文理医工基础学科为依托,遴选建设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抢占学科发展 战略制高点。(3)提升优势学科建设。以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 进一步 推进优势学科间的交互与融合,在物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及人文社 会科学等领域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发展活力、创新能力和苏大特色的优势学科群。(4)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集中优势资源, 加大对进入 ESI 前百分之一学科 的建设力度,引导其瞄准国际国内一流,加快提升学科水平。到 2020 年,有 2-3 个 学科进入 ESI 前千分之
7、一,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四)拟建设学科苏州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既重视全面发展,又注重重点突出;作为研究型大 学,既注重“顶天”,又强调“立地”;始终以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为根本,同时重 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世界一流 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通知及有关建议,并结合苏州大学发展实际,我校 拟建设物质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4二、学科建设物质科学与工程1.口径范围物质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技术原理,为材料 与器件的研发提供新的知识基础。本学科以物质科学所包含的物理学和化学两大领域为基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光电信息
8、及器件、新能源、环保、纺织和生 物材料等应用为出口,以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及区域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着力打通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各环节,力求在物质科学与工程领域建设 一流学科。2.建设目标通过一流学科建设,集聚和培养物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建立鼓励 原始创新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科学管理体制,大力推动原创性基础研究,积极 推进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物质科学与工程学科。近期(2020 年) 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大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的建 设力度,全面提高本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带动苏州大学实力显著提 升,在整体上进入全国高校 3
9、0 强。(1)主要支撑基础学科取得明显进步,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学科进入国内一 流行列或前列。材料科学和化学稳居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千分之一, 物理 全球 ESI 排名大幅进步。(2)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试点学院建成示范学院。(3)应用领域实现 2-3 项重大成果的产业化。中期(2030 年) 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培养出一批 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在物质学科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取得 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研究成果。实现一批重大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带动苏南地 区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学科实现“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 ”,其中材料科学和化5学全球 ES
10、I 排名进入前万分之五,物理全球 ESI 排名进入前千分之一,带动苏州大 学实力进一步显著提升,并进入全国高校一流行列(20 名以内)。远期(本世纪中叶)目标:将苏州大学“物质科学与工程 ”学科建成“ 国内顶 尖、国际一流 ”的学术中心和享誉世界的研发平台,培养一大批物质科学与工程领 域的顶尖人才,产生一批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突出的标志性 成果,从而带动苏州大学进入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3.建设基础(1)优势特色苏州大学物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2011 计划 ”协同创新中心苏州纳米 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最主要支撑学科,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在以下研究链条上 特色
11、明显:纳米与软物质科学-纳米与软物质材料-纳米生物医药、有机光电显示、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精准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功能材料-有机光电转化、高效绿 色化工、催化、健康化学诊断技术;物理光学及凝聚态-微纳光子学-亚波长光学 器件与技术-微纳制造和激光、显示、光伏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科学-功能性 纤维材料-绿色制造技术-功能性、生态纺织品-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学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各支撑学科水平进步快, 已接近国内学科的前列;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已具备了较好的研究平台;人才培养有了好的起点。(2)重大成就科研项目方面。自 2012 年以来,本学科年均国家级项目超过 100 项,年均
12、科 研经费超过 1.5 亿元。科研论文。2012 年以来,本学科年均发表 SCI 论文 600 余篇,大量高水平研究 成果发表在Science ,Nature 系列, PNAS,Adv. Mater. ,Nano Lett. , Phys. Rev. Lett. ,J. Am.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Ed.等高水平学术期刊。获奖。近年来,本学科在生物纳米技术,功能性纤维材料,高容量树脂吸附 环保材料等方面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共计 6 项。产业化。由苏州大学牵头成立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为全国首批614 个国家“2011 计划 ”协同创新
13、中心之一。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集聚各方资源,凝 聚重大任务,推动了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发展,实现了本学科“顶天 ”(科 研创新)与“立地 ”(产业服务)的全面结合,促进了本学科的全方位发展。目前, 学校在纳米光子器件与制造、有机光电、环保材料、新一代光伏电池、纺织绿色制 造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国际影响本学科有 2 人入选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全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高引用科 学家名录”(1人为 2014-2016 年三年连续入选;1 人为 2015-2016 年两年连续入选)。 8 人均连续两年(2015 年-2016 年)入选爱斯唯尔出版社发布的“ 中国高被引用学
14、者 榜单 ”。(4)发展潜力近年来,苏州大学物质科学与工程学科紧扣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特 色,凝练学科方向,开拓新型材料的产业化技术,成长十分迅速。2011 年 11 月,苏州 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材料科学全球ESI 排名第 529 位;2014 年 5 月上升至 全球第 255 位;2017 年 5 月,跃升至全球第 70 位,全国高校第14 位,并成为苏州大学 率先进入全球ESI 排名前千分之一的学科之一。“化学”学科也由 2011 年全球 333 名跃 至 2017 年全球 111 名,并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同时进入 ESI 前千分之一。“物理 学”学科也一直保
15、持上升趋势,由 2012 年全球 718 名前行至最新排名546 名。本学科具 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建设符合国家及江苏省的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方向,并将成为科学 研究、新材料推广和人才培养的一流学科平台,这对于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 十分必要的。(5)面临的机遇挑战机遇:国家“双一流 ”和江苏省“ 高水平大学计划 ”的实施、“一带一路 ”、 “ 中国制造 2025”、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 将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为本学科的发展搭建了促发展、 作贡献、谋支持的更大舞台。挑战:在国家“双一流 ”战略指引下, 中央部属高校充分发挥平台、政策和
16、声 誉等优势,率先启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压倒性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7同时,一些地方高校通过争取当地政府的超常规投入,后发优势不断增强。上述外 部竞争压力对我们继续争先进位构成了巨大挑战。4. 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本学科将坚持“育人为本 ”的建设理念, 发挥“ 国际化、科教融合、产学研一体 ”的特色,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以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以国家试点学院和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着力培养物 质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善于独立思考、具备学科交叉优势的拔尖创新 人才,包括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学术人才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人才。本学科 将完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