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芣苢》《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芣苢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品民生之味 展劳动之美 芣苢插秧歌研读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芣苢插秧歌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两篇课文,单元导语明确了芣苢插秧歌这两首古诗的主题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热爱劳动,主旨是“歌咏劳动的美好与快乐。“学习提示”明确了芣苢插秧歌的学习目标是,从中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明确了学习这两首劳动的古诗的学习方法是,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走进诗歌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感情,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芣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2、以一系列动词的变换,彰显古诗的艺术魅力;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作场景,表现农家生活,富于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学过蒹葭关雎,对诗经的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对古诗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因此在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再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劳动场景,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交流讨论,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结合注释,说出诗歌大意及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语言建构与运用) 2
3、.通过课堂练笔,展开想象、联想,描绘劳动场景,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3.通过交流讨论,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文化传承与理解) 重难点 1.能准确朗诵诗歌,把握节奏,说出诗歌大意及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 2.通过学生展示,写出诗歌中的劳动场景。 3.通过分享展示,说出自己对劳动的认识。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吟诵解说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巩义中学文体艺术节相关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劳动之歌”展厅的一角,取用了芣苢和插秧歌两首古诗作为展览的题材。 1.假设,你是“劳动之歌
4、展厅的解说员,请为参观者有感情地朗诵所要展示的诗歌。 2.花式朗读大挑战 芣苢:女生前一句,男生后一句。并尝试手打节拍的方式诵读,体会诗经的语言特点。 插秧歌:尝试改变声音轻重、节奏快慢,并加入敲击节拍的律动形式诵读,还原劳动场景。 3.作为解说员,请为大家简要说说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 学生活动 1.学生个读、展读芣苢插秧歌 学生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芣苢 学生手打节拍读芣苢 学生用笔敲击节拍读插秧歌 学生归纳芣苢插秧歌的语言特点 学生评价、补充 2.学生解说芣苢大意及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 学生评价、补充 学生解说插秧歌大意及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 学生评价、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
5、音频配乐让学生在劳动的情境中朗读芣苢插秧歌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诵读是诗歌的一半生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1-3)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这两首诗歌的语言特点,读懂诗歌大意及其中蕴含的的劳动者的情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展示,学生评价等学生活动,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 环节二: 涵咏品味 教师活动 1.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诗歌中有令人向往的劳动画面,作为解说员的你最欣赏哪几句呢?运用想象和联想,用一段文字将其描述出来。 提示: 紧密结合诗歌中的相关描写:比如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劳动的氛围、环境等; 充分借鉴“学习提示”(课本P54)中相关内容; 描绘
6、场景不等于翻译诗句,要有合理想象; 字数为80字左右 2.师巡视、个性化点拨 3.师组织学生展示、评价 4.师示范并总结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诗歌 2.学生当堂自主写作,用文字描绘画面 3.学生自由展示 4.学生评价 5.学生齐读师示范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笔,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联想,描绘劳动场景,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写作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得到建构与应用,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并且多媒体展示示范作品(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1-3),让学生深入体会劳动的乐趣和美感。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环节三:劳动争鸣教师活动 师创
7、设情境,提出问题:参观完“劳动之歌展厅后,同学们就“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参加体力劳动”展开了大讨论,有人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体力劳动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也有人说无论什么时候,体力劳动都还是有其价值的。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师巡视、个性化点拨 师点拨总结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使用希沃白板展示 3.学生评价 4.学生质疑 5.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多组劳动图片(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1-2、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1-3),让学生的交流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学生在此过程传承与理解中华民
8、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基础要求:请再搜集几首写劳动、劳动者的古诗词,仔细阅读,品味其中的情感与意蕴。 2.提升要求: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他们的劳动场面(可参照芣苢插秧歌的内容),请你写一篇报道,要求既要有场面的描写,又要有记者的评论。 教学反思与改进 这节课我预设了三个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结合注释,说出诗歌大意及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语言建构与运用)2.通过课堂练笔,展开想象、联想,描绘劳动场景,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3.通过交流讨论,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9、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个读、展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手打节拍,用笔敲击节拍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学生能流畅有感情地诵读两首诗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两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及诗中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通过课堂限时练笔写作,学生能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劳动画面,学生课堂限时写作,能集中注意力,全情投入,充分想象联想,认真写作。在展示环节,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发言,展示自己的作品,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展示后,再由其他学生评价,让学生注意力时刻关注课堂的同时,又能充分让学生活动起来,充分尊重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
10、的地位。在课堂上可以感受到学生一直在积极的思考,和文本对话,和同学对话,和老师对话,回答问题也比较积极。 在思想情感方面,这两首古诗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远,这两首诗所写的内容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远,因为我们现在的农业劳动很多都已经机械化,而且作为这个年龄的学生,他们很多都投有从事过这种体力劳功。所以说他们对两首诗中体现的这种感情,比如说芣苢这首诗里面体现的劳动的欢乐,还有插秧歌里面体现的这种劳动的紧张繁可能体会的比较浅。因此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描绘劳动场景和画面,让学生深入体会劳动的乐趣和美感。最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讨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劳动的认识。同学们积极交流、讨论、展示、辩论,各抒己见,课堂上生发了思维的碰撞,也让他们对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有了深入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本节课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在“劳动争鸣”环节,部分同学在发表观点的时候没有结合自己或者身边的实例,若教师在学生讨论之前进行这方面的引导提示,学生的思路会更开阔,发言也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