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说课稿2篇(部编版 2022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愁》教学设计、说课稿2篇(部编版 2022新课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歌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 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诗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理解,在课下对诗歌的有关常识进行预习,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课上再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乡愁
2、的内容相对简单,课堂中设计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重音和节奏。2.通过品析意象和换词朗读,学生能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诗歌鉴赏方法。3.借助资料链接,学生能体会到诗歌复杂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通过品析意象和换词朗读,学生能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诗歌鉴赏方法。借助资料链接,学生能体会到诗歌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句话: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说说我们学过哪些有关“乡愁”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
3、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今天让我们学习余光中的这首小诗乡愁,感受那浓缩了二十年的悠悠情怀。二、初读诗歌,感知愁绪1.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语调、情感。明确:节奏(缓慢);语调(深沉);情感(忧伤)2.播放范读,学生跟读。朗读指导:第一节语调要轻柔舒缓;第二节重读“船票”“新娘”;第三节“后来啊”适当延长,语调低沉;第四节重读“那”,延长“那头”,读出家国之思。3.学生范读,全体齐读。三、寻读意象,寄托愁绪活动1:愁
4、,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但通过诗人的文字和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乡愁。请圈出能让你感受到乡愁的具体事物,并分析诗人的情感。邮票对母亲的思念船票对妻子的挂念坟墓对母亲的怀念海峡对大陆的想念诗人化抽象的乡愁为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我们称之为意象。从亲情、爱情到家国情,诗人分别选取具体之物来言心底之音。意象:指能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能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活动2: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理解诗人选择意象的独特性。1928年余光中在南京出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跟随母亲一路逃亡避难,最终落脚重庆,进入一所寄宿学校求学,只能和母亲通信联系。1949年,年初内战转剧,
5、余光中同家人辗转南下,直至迁居台湾。1956年,余光中结婚,婚后赴美留学,与妻子相隔万里,受经济制约,便坐轮船往返。1958年,母亲病逝,母子永别。1972年,阔别大陆故乡20多年的他,在台北旧居写下此诗,沉吟良久。这些意象与诗人人生中的四个阶段的经历息息相关。它们是诗人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活动3:这首诗歌有四小节,请同学们说说能否调换顺序。点拨:诗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体现出时间的先后;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结尾则把个人的忧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交融一体,体现出情感的由淡到浓,层层递进。四、咬文嚼字,细品愁绪活动1:比较阅读,说说修改后的诗歌和原文相比哪个更好,并说明理
6、由。点拨:原文更好。修改后缺少意象,删去了数量词和叠词。使用意象,诗歌会更加婉转,韵味悠长;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都能突出事物之小,将乡愁寄托在轻微细小的对象上,从而反衬出乡愁之浓;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更是突出邮票之小,船票之窄,坟墓之矮,海峡之浅,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亲思乡之情,且叠词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更能烘托出乡愁绵长。活动2:配乐朗读,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结构美:全诗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句式,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音乐美: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如泣如诉;数量词的运用,增添了一种抑扬
7、顿挫的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韵美。五、仿写诗歌,表达愁绪运用意象和修饰语,仿照余光中的“乡愁_”写几句话。预设: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穿的人在这头,织的人在那头;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风筝,我在这头,梦想在那头。六、总结乡愁,深化情感邮票虽小,牵连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承载深厚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丧母的沉重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不了对祖国的乡思。对于我们中华儿女来讲,不管漂泊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最长久的依靠。无论任何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的祖国。作业布置必做题:背诵乡愁。选做题: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如果你是一位导演,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V,你选哪一节?该拍什么画
8、面?用文字来表述出来。(何人、何地、何事;动作、神态、心理)示例:我选第2节。我拍摄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上轮船。晚上,他躺在船舱里,笑着回忆起与妻子生活的情景。板书设计乡愁说课稿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
9、手法。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二、教学过程(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电话。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
10、来。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
11、“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所以,在自由朗读诗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以“我发现这首诗_,例如_”的句式整体感知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课堂上,学生的发现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前置性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去交流、去探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诗歌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为了验证学生的发现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吻合,我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写作背景。走进作者,情感对接此环节由学生讲述作者的诗作风格,生活经历及写诗的背景,通过学生的讲解,感受到上一环节他们发现的内容与作者的创作情感是一致的,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情”,
12、还激发学生对诗歌进一步体验的兴趣。因此,我带着学生们深入品读诗歌的意境。(三)深入意境,升华情感(写、读)1.展开你的联想和想象,选取其中一个小节,根据小节中具体的意象,描绘一幅充满深情的画面,进一步赏析诗歌的意境。写作完成之后,分小组展示。(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力)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设计意图: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着他的体验,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从而突破了本课“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美的能力”的重点。此刻,学生渴望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我设计了朗读环
13、节: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课堂上生试读、生评价,在生生互评中,明确朗读此诗的要求;练读形式多样,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合作读、齐读等激发了学生读的热情;读的铺垫完成之后,背诵水到渠成,当堂成诵。从而突破了本课“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的重点。)下一个环节,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四)走出文本,感悟生活(写、读)我的设计如下:以“理想”为主题用托物抒情的写法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友谊、幸福、快乐、感恩)(朗读展示)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设计意图:诗歌的主题由文本延伸到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
14、学生的创作空间。进一步巩固了本课“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的难点。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五)作业设计各小组负责人整合课上新诗创作的内容,写成诗歌朗诵稿,准备参加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文艺委员组织同学们积极排练。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三、教学设计理念与反思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性信息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生协作学习动
15、态组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提升能力、培养情操,从而一课时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但各环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预设不大符合,前松后紧。例如“走进文本,交流体验”这一环节,参与学生过多,探讨交流大约十来分钟。以致“走出文本,创作生活”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发言同学较少,课堂效果受到了一些影响。如果重新设计这两个环节的话,每一环节,找几个见解不同的同学展示成果,时间的把握会更好些,课堂也会因此突破重点,推向高潮。在“深入意境,升华情感”的环节中,学生没能逐层深入进行展示。如果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控引导,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乡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语文教研组反复打磨,由于我自身的语文功底不够深厚,驾驭课堂能力稍有欠缺,导致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