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595537767 上传时间:2024-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1至10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诗是在打破旧诗形式中站立起来的,但即使是“五四时期

2、的开路先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对传统持有的一种近乎“暧昧”的情绪:胡适是在“以文为诗的“宋诗运动”中袭取传统的;俞平伯在社会上对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中更是直言不讳:“我们现在对于古诗,觉得不能满意的地方自然很多,但艺术的巧妙,我们也非常惊服的。百年新诗总是要竭尽全力地摆脱传统诗学的影响,走上自己的道路,但事实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又回到了传统的层面之上,从新月派、象征派到现代派,新诗尽管吸收了许多西方诗歌的技巧,但与此同时,新诗无疑也再现了古典时代诗歌的格调与韵致;而中国诗歌会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50年代中后期两次大规模地采集民歌也确实再现了遥远的“采诗”景象,这些能够说明的问题或许只有一个

3、,那就是完全离开传统而谈新诗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百年新诗在文体重建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从传统诗学中寻找依据。当然,那种要从形式与韵律的角度重新为新诗套上“枷锁的做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新诗的文体建设要从传统诗学中寻找依据,但绝不是将过去的一切照搬过来。从文体形式的角度上说,今天的新诗已经形成了形式灵活、文体自由的特点,那么,我们从吸收的角度上说,关键是应当从类似形式较为灵活多变的屈原骚体诗、宋词中找寻与传统的融合点。 (摘编自张立群反思与重建论百年新诗文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重构的可能) 材料二: “传统”是古已有之的,也可以是正在创造的。它一方面可以是作为中国新诗存在前提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

4、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中国新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传统。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中国新诗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古典诗歌传统在中国诗歌“现代化征途上出现的种种变异与转换。徐志摩在青年杂咏中的三段,每一段开头都运用了复沓的章法:“青年!你为什么沉湎于悲哀?你为什么耽乐于悲哀?”“青年!你为什么迟回于梦境?你为什么迷恋于梦境?青年!你为什么醉心于革命?你为什么牺牲于革命?”诗人运用复沓形式加强感情,呼吁青年们抛却幻想与悲哀,投身到切实的革命当中。这种复沓的章法在徐志摩的雁儿们小诗马赛等诗中均有运用。而复沓本是诗经中最常出现的章法,徐志摩在他的诗中广泛运用这种手法来表达新时期的社会情感,不仅是

5、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手法的认可,更是对它的创新与发展。二是在外来诗学观念与现代生存条件对中国诗歌“现代取向产生着种种影响时,它们同时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限制、侵蚀和择取。梁实秋曾声称:“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这实际上是将中国新诗当作了对西方诗潮的单纯回应。从这个单纯的角度出发其实并不利于新诗的阐释,西方诗歌对新诗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文化体与另一个文化体的对话,在对话中有同意也有异议。异议产生于本文化体内的古典传统内核与另一个文化体的过大差异。 因此,总的来说,中国新诗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从审美理想来看,诗本身就是最容易直接袒露人们最深层的生命体验与美学理想的文

6、学样式。正如艾略特所说:“诗歌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表达感情和感受。与思想不同,感情和感受是个人的,而思想对所有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用外语思考比用外语来感受要容易些。正因为如此,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诗歌那样顽固地恪守本民族的特征。 再从语言上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现代新诗的影响最易发现的地方就在诗歌的语言上。比如上文提到的徐志摩的青年杂咏,就算其中带有西方词汇,也总感觉是刻意加于其中的,难以真正与诗歌语言融合,这就体现出新诗语言的民族性。 而就中国新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传统而言,这一传统自然也是在上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之所以我们要强调这一传统,是因为中国现代新诗的独立价值就

7、在于它能够从坚实凝固的传统中突围而出,建立起自己新的艺术形态。正是因为如此,即使我们单方面地正视古典诗歌传统对新诗之大作用也无济于事,因为根本上,中国新诗的价值并不依靠这些古典因素来确定,它只能依靠它自己,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汲取营养、谋取生存,建立起自己的新的传统。 (摘编自牛淑娟试论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新诗是在打破旧诗形式中站立起来的,但又无法完全摆脱传统诗学的影响。 B.徐志摩在青年杂咏等诗中运用了诗经中最常见的复沓的章法,并有所创新。 C.诗歌最容易展现人们最深层的生命体验和美学理想,具有稳固的本民族

8、的特征。 D.中国新诗受西方诗歌影响,含有西方词汇,但这些词汇难以真正与新诗语言相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诗形式灵活、文体自由,所以屈原骚体诗、宋词等更适合作为其借鉴对象。 B.“传统”可以是古已有之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也可以是新诗形成的新传统。 C.梁实秋的话语表明了“新诗与西方诗歌在对话中有同意也有异议的观点。 D.中国新诗从古典诗歌中吸取养分,但又能突破传统,建立起新的艺术形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理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处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诗体建设不是要制订一套模式,而是要寻找一些使诗的写作不能过于信马由缰的方法和规律。

9、 B.没有真正地继承传统,就没有真正地走近现代,也就没有巨人的产生,更没有诗的再度辉煌。 C.田间、李季、贺敬之、郭小川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诗篇。 D.中国古典诗歌为新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美,同时其严谨的格律又如枷锁一般束缚着新诗。 4.“五四”时期的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4分) 5.中国新诗应如何处理好自身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

10、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番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

11、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

12、,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

13、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盖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

14、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盏。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作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文本二: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