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595537742 上传时间:2024-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2024.1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

2、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3、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

4、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当然,他也绝不是把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或拘泥于个人经验层面,而是强调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宋代大儒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理论,强调从实在的事实中发现作为事物本质的“理”。他强调,每一个人都有认识能力,但认识能力是在同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必须同事物接触,在不断理解事物的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最后达到致知。他还强调,不仅要从事物本身出发来获得知识,而且要用实践来检验知识。这些观点固然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大背景

5、,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有其合理性的方面,如果加以唯物主义改造,就能够上升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 明清之际,王夫之改变宋明以来的哲学走向,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深入研究知识论问题,在实事求是思想上有重大的突破和贡献。宋代以来,中国学术长期以理学为重点,探究道、理、心、性等本体之论,学者把大量功夫花费在抽象的明心见性上面,到头来并无真实知识。由此,在社会变迁之际,王夫之着重思考知识问题,探究知之真谛与途径。他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人的认识首先来自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但是,这种得自耳目等感官的“见闻之知”,并没有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缘见闻而生之知非真知”,必须进一步通过学问慎思

6、等对感性认识进行抽象提升,获得洞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德性之知。这样,他就把经验和理性、见闻与真知结合起来,强调要从事实和经验出发,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得到真理性的知识。同时,他还提出“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在坚持知行不可分离的同时,强调“行是知的目的,是检验真知的标准:“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进入近代,经世致用成为主导性思想导向,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也随时代发展而获得了新的意义和内容。其中,曾国藩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很有代表性。他继承了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合理性内涵,同时又把经世致用的追求融合到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之中,把主体所探索的

7、各种外在事物和主观现象都看作“事”,人们在对这些“事的不断求索中,获得“是”。曾国藩对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解,对近现代中国人进一步升华实事求是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金民卿实事求是的思想史渊源及其创造性提升) 材料二: 习近平指出,从总体上看,当前我们党能够执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不同领域和战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很多新的经验,展示了共产党人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形象。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和干部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上还存在一

8、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例如,有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和工作明显落后于客观形势的要求;有的机关作风严重,长期待在办公室,不愿下基层,不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不接“地气;有的固守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只唯上、唯书,就是不唯实;有的为了迎合或满足某种需要,满嘴假话、空话、大话,甚至弄虚作假;有的不喜欢听真话、实话,不愿意择善而从、承认和改正错误;有的明哲保身,怕担风险,对错误的东西听之任之;有的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蛮干、瞎干。凡此种种,都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要求,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和克服。 (摘编自汪信砚习近平的实事求是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9、项是(3分)( ) A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萌芽可以追溯到诗经国风等早期文化典籍中。 B王充和朱熹都强调事实的重要性,但朱熹还提出用实践检验知识的观点,更加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C曾国藩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理论的合理部分,又倡导经世致用,为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王夫之未能摆脱唯心主义的窠臼,曾国藩对实事求是有新的理解,这都和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相关。 B毛泽东同志曾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10、这和我国古代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有相似之处。 C对中国共产党执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全面分析,既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不足。 D材料二中,以“总体上看”“很多等词语进行限制,用词准确;使用“必须”等词语表明态度,用词得体。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所论述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一项是(3分)( ) A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 4材料二运用了排比,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下列表格中处的内容。(6分) 我国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历程

11、时期 相关学者 主要观点 意义 春秋战国 孔子、荀子、韩非 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 汉、宋两代 王充、朱熹 使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得到丰富和充实 明清之际 王夫之 坚持人的认识首先来自人们对事物的感知; ;强调“知行合一的知行观 使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获得了重大突破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在村里和家里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孙少平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 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 他倒不仅仅是为此而苦恼。迄今为止,他还不敢想象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当农民就当农民

12、,这没有什么好说的。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不都是用双手劳动来生活吗?他,农民孙玉厚的儿子,继承父业也可以说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但他不能排除自己的苦恼。 这些苦恼首先发自一个青年自立意识的巨大觉醒。 是的,他很快就满二十二岁,这个年龄,对于农村青年来说,已经完全可以独当门户了。 可是,他现在仍像一个不成事的孩子一样生活在一大家人之中。父母亲和大哥是主事人,他只是在他们设计的生活框架中干自己的一份活。作为一个已经意识到自己男性尊严的人,孙少平在心灵深处感到痛苦。这决不是说他想在家里“掌权”。不,在这一大家人中,父亲和大哥当然应该是当家人。说实话,即使现在让他来主持这个“集体”,他也干不了 由此看来

13、,他无法从这个现实中挣脱。 但他的确渴望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生活啊!这并不是说他奢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哪怕比当农民更苦,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让他自己来遭遇和承受吧! 他向往的正是这一点。 按说,要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眼下这社会正是创家立业的好时候。只要心头攒劲,哪怕纯粹在土地上刨挖,也能过好光景。更何况,像他们家现在还有能力办起一个烧砖窑,那前程不用说大有奔头。发家致富,这是所有农民现在的生活主题。只要有吃,有穿,有钱花,身体安康,儿女双全,人活一世再还要求什么呢?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如

14、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得太多了,思考得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既然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他的苦恼,少平也就不会把自己的苦恼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他尽量要求自己用现实主义态度来对待一切。 毫无疑问,对孙少平来说,在学校教书和在山里劳动,这差别还是很大的,当教师不必忍受体力劳动的熬苦,而且还有时间读书看报虽说身在双水村,但他的精神可以自由地生活在一个广大的天地里。如今,从早到晚天天得出山,再也没有什么消闲的时光看任何

15、书报了。一整天在山里挣命,肉体的熬苦使精神时常处于麻痹状态有时干脆把思维完全“关闭”了。晚上回到家里,惟一的向往就是倒在土炕上睡觉,连胡思乱想的工夫都没有。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 这些也倒罢了。最使他憋闷的仍然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很羡慕村中那些单身独户的年轻庄稼人,要累就累得半死不活,毕了,无论赶集上会,还是干别的什么,都由自己支配,这一切他都不能。理性约束着他,使他不能让父亲和哥哥对他的行为失望。他尽量做得让他们满意,即使受点委屈,也要竭力克制,使自己服从这个大家庭的总体生活,农村的家庭也是一部复杂机器啊! 他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