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595482078 上传时间:2024-1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黄土作为决定农耕文化的关键要素,其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虽然它是

2、一种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新成土,但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原因是它有“自我加肥”的作用。黄土地的深度特征较强,且土质均匀。由于土层是经过无数年代的累积而成,腐烂的植物残体变成肥料,雨后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把土壤层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在北方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会增加到它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事物时常存在两面性。黄土的质地疏松,即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大陆型气候特点下的东亚季风气候,下雨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其不均匀,经过开垦的土壤很容易被雨水冲刷,造成生态问题。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才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担忧,促

3、进了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特别是当人口快速增长之后。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前期的发展,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为南方带来了人口、财力与技术,将南方过往的沮洳之地开发为富足之区。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开垦山地、沼泽等。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

4、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摘编自徐旺生等中华和谐农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进)材料二:哈尼梯田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系分界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红河”区域,那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当地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稻作系统。据推断,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1400年。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草”一个都不缺,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以往对红河哈尼梯田的解读

5、主要是“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但我们认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能够揭示哈尼梯田的生态文明价值。首先,哈尼人的命脉在梯田。据民族史考证,现代哈尼人是古代氐羌族系的后裔。哈尼先民在南迁过程中,通过与百越诸族交流,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当地那些易于耕种的平坝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土地紧张,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由此开启了开垦梯田的历程。从游牧到农耕,再从农耕到山地稻作的变化,发生了两次巨大转变。相对游牧方式来说,农耕方式虽然生产力更高,但要保证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更加高效、可持

6、续地利用土地。与坡耕地相比,梯田保水保土的能力大大增强,水稻等粮食的产量显著提高,因此成为山地农业耕作的首选形式,这正所谓“人的命脉在田”。其次,哈尼梯田的命脉在水。梯田是山地农业的常见形式,哈尼梯田可以作为山地水田的代表。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夏秋时节栽满禾苗,稻浪翻滚;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此时梯田里水平如镜,黑色的田埂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因而哈尼梯田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但是,哈尼梯田的水从哪里来?上述问题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哈尼水的命脉在山。”从大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所在的云南“哀牢山红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

7、沿着低海拔谷地一路北上,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高温促使河水大量蒸发,但是这些水蒸气在高山峡谷中不会很快消散,而是跟随热气团、顺着山坡上升,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丰沛的降雨被哀牢山上茂密的森林吸纳,形成数量众多的山泉和溪流,即使在旱季也能源源不断地流淌。最后,哈尼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和树。对哈尼梯田这样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来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水土流失。当土地裸露时,雨水或溪水就会直接冲刷土壤,造成侵蚀。坡度越陡或坡面越长,地表径流的流速就越快,流量就越多,对土壤的侵蚀力也就越强。哈尼梯田地势陡峭

8、,坡度常常达30度,海拔相差可达1000多米。但相关研究发现,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恰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土流失。即使偶然遭受暴雨袭击,也不会大面积崩溃。(摘编自耿宇鹏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哈尼梯田四要素同构图A. 同构图中处为森林,处为村寨,处为梯田,处为河流水系。B. 从自然气候看,处一定比处更干热、降水更少。C. 从地理尺度看,处形成降雨的水汽有的来自处。D. 和为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土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9、,质地疏松遇到雨期集中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B. 隋唐时期大量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经济中心也随之开始向江南转移。C. 哈尼梯田的出现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至今已有约1400年。D. 哈尼梯田虽然地势陡峭,但是并不会出现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了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农业担起解决人口增加问题的重任。B. “和谐农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典范,完美地诠释了“和谐共生理念”。C. 哈尼人的生活方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梯田耕作的发展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D. “哈尼梯田”属于复合稻作系统,是山地水田的

10、代表,与坡耕地相比,保水保土的能力更强。4. 哈尼先民为什么要开垦梯田?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5. 有人认为重视哈尼梯田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B 2. B 3. C 4. 哈尼先民在南迁过程中,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红河谷地的平坝上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土地资源紧张。哈尼先民自身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气候,便定居在红河南岸的中海拔山地。 5. 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彰显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哈尼梯田系统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启示意义。哈

11、尼梯田立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对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哈尼梯田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耕方式,自身具有优势,对满足人们生存需要、调和人地矛盾、探索农业发展等有现实意义。【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对黄土高原和哈尼梯田的分析,揭示了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材料一强调黄土的双重性,既促进了农业文明的早期发展,又因水土流失问题引发生态担忧。材料二则展示了哈尼梯田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体现了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中的智慧。两者共同反映了中国农业文明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演变与创新,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B.“处一定比处更为

12、干热、降水更少”错。根据材料二“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可推断处应该更为干热;“从大地理尺度来说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教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等可推断高海拔地区降水应更多,处海拔低,较为干热,降水应该更少。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B.“隋唐时期大量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错。根据材料一“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可知,“大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是在魏晋南北朝

13、时期。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C.“梯田耕作的发展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错。梯田耕作属于山地稻作,根据材料二“哈尼先民在南迁过程中,通过由此开启了开垦梯田的历程”可知,是哈尼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决定着梯田耕作的发展,并非梯田耕作决定着哈尼人的生活方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第三段“据民族史考证,现代哈尼人是古代氐羌族系的后裔。哈尼先民在南迁过程中,通过与百越诸族交流,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可知,哈尼先民在迁徙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并因此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生活。农耕生活

14、需要稳定的土地来种植作物,而梯田作为一种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自然成为了哈尼先民的选择。结合第三段“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当地那些易于耕种的平坝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土地紧张”可知,哈尼先民在迁徙到红河谷地后,发现平坝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被其他民族占据,他们无法在这些地区进行耕种。因此,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土地资源,而梯田作为一种在山地地区也能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成为了他们的选择。结合第三段“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由此开启了开垦梯田的历程”可知,哈尼先民在红河谷地无法适应干热的气候条件,因此选择定居在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而梯田作为一种能够蓄水保土

15、、调节气候的农业形式,非常适合在山地地区进行耕种。因此,哈尼先民在哀牢山地区开垦梯田,既适应了气候条件,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可知,哈尼梯田作为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展示了古代哈尼族等山地民族在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的智慧和勇气。通过宣传和保护哈尼梯田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种智慧和精神。结合材料一“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可知,哈尼梯田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地社会还注重保护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对现代社会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结合材料二“夏秋时节栽满禾苗,稻浪翻滚;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此时梯田里水平如镜,黑色的田埂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因而哈尼梯田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可知,哈尼梯田作为独特的农业景观和文化遗产,对当地社会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为当地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