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性隐士、宗教性隐士和生活性隐士。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自然文学的作者们有的是隐士
2、或当过隐士,比如梭罗、惠特曼谷、巴勒斯、缪尔等。东西方隐士们并不是目不识丁或能力欠缺的凡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生。出世与入世只在自己的内心选择,且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他们都对繁华尘世感到深深厌倦,不喜欢社交过于频繁、被俗事缠身的生活,想要寻找世外桃源避世隐居,同时在精神上步入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隐逸净土。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来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所以这些隐士们安静恬淡,舍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追逐。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
3、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牵绊。所以他们不拒绝名声,往往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这些隐士们会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这就是“自然文学”。在美国,“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完全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学相媲美。美国人踏上北美大陆时就开始了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率真环境中解读人生的“真意”。但“欲辩已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写作较少,主要修身养性,力求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而且中国的隐士们虽然也享有极大的声望,但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认为为人所
4、识并不值得称道,宁愿做一枝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东西方在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东方隐士多是纯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属于个人主义;西方隐士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属于功利主义。两者在不同的地域和文明中的“不约而同”,则反映出人类向往自由和亲近自然的本性,而这恰是后工业时代人们弥足珍贵、求之不得的,也正是现代隐士文化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摘编自张薇中外隐士文化对比)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做官的。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隐逸”“逸士”。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您不
5、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士们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抗议。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假如读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动甘居下流了。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个什么下场了。无
6、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系,哪怕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关系。可以这么说,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的辞世,其一肚子学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
7、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供他们研究(中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了这些人一条出路。隐士中也有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恒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竞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公,面对荆州刺史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果穴也。
8、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只能默默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选自郁土谈隐逸,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美国,隐士们的“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学几乎一样久远。B. 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大相径庭,造成了东西方隐士在个人价值的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C. 举范蠡和华佗的例子意在证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归隐常常是摆脱政治瓜葛的无奈之举。D. 南郡襄阳人庞公认为,从政为官不应是人生的唯一理想和必然归宿,而材料
9、二的作者对此并未肯定。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则材料中,东西方隐士的出世与入世都取决于个体选择,他们也都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B. 东西方隐士大多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拒绝名声,但拒绝唯名利是图。C. 隐居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论生活质量还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程度都无法和西方隐士相比。D. 在古代中国大一统专制统治下,除了做官,当权者不会给不合作的知识分子留下任何出路。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鲜明的对比:充分的例证,增强了两则材料的说服力;恰当的引用又为两则材料的论证增添了文学性。B. 杜甫诗“不愿论箬笏,悠悠沧海情
10、”,洋溢着隐逸之趣,可以用来证明材料一中东西方隐士的隐逸情怀。C. “有关现代隐士新闻时见报端,隐士中甚至不乏商界名流、文化精英。”可以作为材料一的例证。D. “唐朝的终南山,成了真假隐士争相结庐之地乃至谋取功名的“终南捷径”。”不可作为材料二的例证。4. 两则材料都对东西方隐士做了比较,请指出其比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5. 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你所熟悉的陶渊明的诗句,综合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答案】1. C 2. C 3. B 4. 材料一侧重比较东西方隐士的特征,分别在类型、追求、表现上分析其异同。材料二侧重比较东西方知识分子归隐后的出路问题,指出二者的巨大差异,突显中国古代知识
11、分子无奈而凄凉的隐士命运。 5. 从材料引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看出,保持独立人格,维护个体尊严,是他归隐的直接原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天性淡泊,他的归隐出自向往自由和亲近大自然的本性。“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明陶渊明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想彻底摆脱现实政治的束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明陶渊明早已厌倦官场生活,并怀有对田园生活(自然生活)的强烈向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想通过隐居求得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安享自然本真的富足。“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从归隐后的解脱感可以看出,脱离俗世尘杂是他夙愿,为此宁愿
12、舍弃名利追求。【解析】【导语】这两篇材料从多个角度比较了中西方的隐士文化,揭示了二者在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材料一侧重于隐士的文化背景、个人价值和对自然的热爱,对比了东西方隐士在名声及入世态度上的差异。材料二则聚焦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强调归隐的无奈与社会不公,以及未能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悲剧性。通过历史和文学的例证,两文共同反映出人类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永恒主题。【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学几乎一样久远”曲解文意,原文是针对美国自身来说的相对久远程度,而非与中国进行绝对时间上的横向比较。B.“哲学思想和生活
13、方式上的大相径庭,造成了东西方隐士在个人价值的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强加因果,原文没有提供两者因果关系的充足根据,而只是说“东西方在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东方隐士多是纯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属于个人主义;西方隐士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属于功利主义”。D.“作者对此并未肯定”错,从段落整体文意和段末“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来看,作者对庞公的话持肯定态度。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东西方隐士的出世与入世都取决于个体选择”错,在古代中国,做隐士基本是知识分子无奈下的被动选择。B.“他们并不拒绝名声”错,符合西方隐士的特征,但由原文“认为为
14、人所识并不值得称道,宁愿做一枝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可知,东方隐士不重视世俗所谓的名气,甚至排斥名气。D.“当权者不会给不合作的知识分子留下任何出路”错,由材料二可知,中国有帝王允许隐居的传统,算是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留下了一条出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不愿论簪笏”不能体现西方隐士“出世为了入世”的隐逸追求,因此不适合证明材料一西方隐士的隐逸情怀。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结合“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性隐士、宗教性隐士和生活性隐士。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他们
15、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生”“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牵绊”“中国的隐士们写作较少,主要修身养性,力求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可知,材料一侧重比较东西方隐士的特征,分别在类型、追求、表现上分析其异同。结合“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可知,材料二侧重比较东西方知识分子归隐后的出路问题,指出二者的巨大差异,突显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奈而凄凉的隐士命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同时可以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中的诗句来分析。从材料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引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看出,保持独立人格,维护个体尊严,是他归隐的直接原因。结合材料一“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分析,陶渊明天性淡泊,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