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文言文阅读 (共48张)+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 文言文阅读 (共48张)+试卷(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 文言文阅读 (共48张)试卷(含解析) 四 文言文阅读 中职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目录 例题精讲 1 考情分析 2 备考指南 3 知 识 点 4 方法技巧 5 例题精讲 01 1.(2020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下列句子中的标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 B. 以为轮 C.故木受绳则直 D.知明而行无过 C 解析:A项,有通“又。B项,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D项,知通“智”,智慧。 2.(2020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下列句子中的标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己:停止 B.其曲中规 规:圆规 C.不复挺者 挺:直 D.金就砺则利 金:黄金
2、 解析:D项,“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 3.(2019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倒装句) B.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 C.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判断句) D.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解析:C项是省略句,也是倒装句(定语后置),省略了主语“沛公”,数量短语“一双”作后置定语。 C 4.(2019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将选段中画线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处省略选段)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考情分析 02 1、近两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均考查了文言实词,主要考查通假字的判断和文言实词的理解,题型为选择题,在文言文翻译
3、题中也会涉及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考查。考试大纲中该考点的要求是: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用法),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而”“于为”“以其”)的含义和用法。 2、侧重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常考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主要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翻译选段中浅易的句子,常考的句子往往是特珠句式或有重要的实词、虚词,要求能够根据语境,将句子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备考指南 03 1、重点掌握九篇文言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与虚词,虚词主要以“之而”“于为”“以其”为主,结合课下注释和文言文的翻译,理解实词与虚词的
4、含义及用法,强化记忆。结合专项训练查漏补缺。 2、重点掌握九篇文言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积累重要的实词与虚词,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综合学习文言文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多做练习,强化训练,学习文言文要克服畏难心理,多动脑,勤动笔,尤其要注意将自己的翻译结果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找到失分点,学会寻找命题人的赋分点,在答题时有意识地落实。 知 识 点 04 1. 通假字 (1)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2)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徐以杓酌油沥之”,“杓通“勺”。 (3)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4)读音相同但字形不
5、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文言实词 2. 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江”“河”,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 (2)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中“山东古义是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是指山东省。 文言实词 2. 古今异义 (3)词义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小学而大遗”(师说)中“小学古义是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
6、感彩变化,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义不断地演变,感彩甚至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掉转,有的词语由中性变化发展成贬义。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中“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本义中性词,今义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词。 文言实词 3.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如:“朝”的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继而又引申为朝代。 文言实词 4.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可译为“每日每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7、(2)名词用作动词。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可译为“吃肉”。 (3)名词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可译为“使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可译为“以为老师”。 文言实词 4. 词类活用 (5)动词用作名词。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的“讥”,可译“诬陷、嘲讽的话。 (6)动词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可译“使活命”。 (7)动词为动用法。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可译为“为哀怜。 (8)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可分别译为
8、“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文言实词 4. 词类活用 (9)形容词用作动词。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中的第一个“老”和幼”,可分别译为“奉养和“爱护”。 (10)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可译为“使变绿。 (11)形容词意动用法。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可译为“认为小”。 (1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名词)。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可译为“统一。 文言实词 1. 之 词性 用法 词义 例句 音节助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 调节音节,无实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结构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9、,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中心语“的”,或不译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补语的标志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或不译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定语后置标志 可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宾语前置标志 可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代词 代指人、事、物,代指人时多第三人称 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指示代词 这、这些,那些(人、事、物)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 之十地点 往,到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文言虚词 2. 而 文言虚
10、词 词性 用法 词义 例句 连词 表并列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并且”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递进 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承接 就,接着,或不译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表转折 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假设 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表修饰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或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表因果 因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代词 你,你的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3. 于 文言虚词 词性 用法 词义 例句 介词 引出动作的处所,或动作行为涉及的范
11、围 在,在中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引出动作行为的方向 从,向,到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对,对于,跟 耻学于师(师说) 引出比较的对象 比 长于臣(鸿门宴) 表被动 被 不拘于时(师说) 文言虚词 词性 用法 词义 例句 介词 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替,给,向,对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行为或目的 因为,为了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表被动 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语气助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呢,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动词 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成为,变成
12、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做(担任,干)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治理 为国者 六国论) 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作为,当作 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有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4. 为 5. 以 文言虚词 词性 用法 词义 例句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手段等 用,拿,把,凭,凭借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 因为,由于,以便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连词 表并列 并且,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因果 因为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表承接 而,或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
13、入(游褒禅山记) 表修饰 而,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菜,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表目的 来,用来,以便 还车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表结果 以致,以至于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动词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6. 其 文言虚词 词性 用法 词义 例句 代词 第三人称 表示领有或领属关系。他,她,它(们)的 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他,它(们)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第一人称 我,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 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副词 表揣测 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