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1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595477490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1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1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1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1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1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菏泽一中八一路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答案】1D 2C 3D “身修首要的是“格物”,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即“知至;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即“意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即“心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即“身修”;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进而治理好国家,然后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5材料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按照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行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首先说明“格物的重要性,即“格物而后知至”,意即“格物才能致知,要亲临现场了解鲜活生动真实的材料,

2、才能获得真知。其次第二层分析获得真知后如何才能实现意诚,即“知至而后意诚”,以及“意诚的重要性。然后第三层论证“知至而后意诚”和“意诚而后心正中两个“意诚”的不同,最后总结修养身心到“心正的重要性。 【解析】1A.“因为只有格物才能让自己在场,去亲身经历、感悟,从而得到通透明澈的见识和心得”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要想真正地了解某一事物,最佳的状态是让自己在场(身临其境),而非仅仅借别人的文字和著述去了解”,可见选项“只有才能”的说法曲解文意表述绝对,文中说的是“最佳状态而非仅仅”。 B.“就可以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改变或者修正从而也能获得真知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即使不可能完全在场,故而它很可能只

3、是非常片面的、零散的,它还可能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有所改变或者修正。所以但要真正刻骨铭心地懂得则必须要经历”,可见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文中说有“可能”,还说“为何不是读书而后知至,却说格物而后知至呢?”可见读书多并不能获得“真知。 C.“知至而后意诚和格物而后知至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与知至而后意诚中的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可见选项颠倒了顺序,对应关系和文中相反。故选D。 2C. “意诚应保持固有的弱点错误。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说“此之意诚者应该都明白自己所存在的固有弱点”,可见选项偷换概念,把“明白换成了“保持”

4、,曲解文意。故选C。 3D.“意诚而后心正毋自欺也错误。材料一第五段说“知至自然就会明白掩耳盗铃如何可笑,文过饰非如何可鄙。知至之人很明白不欺己、不欺人才能让自己活得踏实自在”,可见据文意选项中“毋自欺也对应的是“知至而后意诚”。故选D。 【答案】6C 7A 8从人物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 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 从艺术效果上,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 9小说创作背景对于小说的影响。小说写于三十年代中期,当时日本入侵,东北三省失守,榆关失陷,华北告急,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

5、级矛盾激化。鲁迅创作的非攻也写了宋国面临楚国入侵时的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 小说的某些细节、某些人物对现实的影射。比如,写墨子回到宋国后宋国国弊民弱的社会现状,影射了国民党采用种种欺骗手段,搞什么“防御工程”,组织“募捐救国队”,空叫“民气等社会现状;曹公子的演说讽刺了国民党政府表面上故意发一些慷慨激昂的空论,以欺骗人民。 小说以历史启迪现实。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反映了面临外族入侵,鲁迅坚持抵抗、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错误,由原文

6、“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可知,他们的行动和语言受到了墨子的批评。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小说充分运用了心理描写”错误。没有用心理描写,而主要靠行动和对话来体现。 C.“细节都有历史根据错误。“细节”不会拘泥于史实,通常是虚构的。 D.“淡化小说严肃性错误,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使小说更具有现实性,而非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故选A。 10. 【答案】BEH【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

7、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 11.【答案】 A 【解析】A.错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人如果没有仁德。B.正确。点亮;彰明。句意: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C.正确。住所;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其家。D.正确。通“悦”,高兴;通“悦”,使高兴,取悦。句意:皇帝很高兴。/客人得到药方,拿来取悦吴王。故选A。 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错误。由原文“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

8、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可知,范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范中行氏没有尊贤而贱不肖。故选C。 13.(1)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2)略 (1)“论量”,评论;“比”,近来;“称”,符合。 (2)“事”,事务;“恶”,怎么;“劝”,鼓励。 14. 【答案】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 参考译文: 材料一: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

9、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 (节选自荀子致士) 材料二: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

10、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齐桓公说:“好的。”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它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受灭亡,能办得到吗?”_ _(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

11、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

12、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答案】15B 16渴望建功立业。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 【解析】15B项,错在“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本诗的首联写远景,诗人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此地的全

13、景。颔联描写竹子与花,是近景描绘。故选B。 16本诗颈联是说“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他克制、理性的表现。同时,“莫令炎瘴送生涯”,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也有对未来“报恩波”的憧憬,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自天子

14、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8.B,解析:整段文字谈论的是孔子,括号内句子应以“孔子为主语,而C项前一分句的主语是“孔子的人生经验”,且下半句缺少主语,据此可排除C项。括号后面的句子是正面论证孔子是“富有感情的人,而D项后半句“不是一个神”与后文缺少连贯性,据此排除D项。对比A、B两项,A项前后主语不一致,B项因主语前后一致显得更连贯。故答案为B项。 19.A。解析:喜怒哀乐:喜悦、愤怒、哀伤、快乐,泛指人的各种情绪。七情六欲:指人的各种情感和欲望。为与后面所写孔子的“生气笑”等相照应,第一处应用“喜怒哀乐。连连:表示连续不断。交口:众口同声地(说)。第二处

15、语境是说孔子一人称赞颜回,所以应用“连连”。莞尔而笑:微微地一笑。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容美好动人。句中用来形容孔子的笑,应用“莞尔而笑。活生生:实际生活中的;发生在眼前的。乐陶陶:形容很快乐的样子。第四处前后文是说孔子的形象如在眼前,故用“活生生”。 20.参考答案:而只有以这样的感觉去读论语,我们才不会觉得它是干巴巴的教条,才能将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只要才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二是“才能将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才不会觉得它是干巴巴的教条”不合逻辑,语序不当。 怜悯是人的天性。强调怜悯之心的普遍性。怜悯之心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22因为孟子和卢梭所处的时代和代表的阶级不同,所以两人对怜悯之心的思想政治意义的看法有明显不同。 23.例文: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