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南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4年“江南十校新高三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当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
2、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论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当中的阶段。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兴旺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兴旺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
3、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依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辩证唯物论的
4、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此外,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
5、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与当代文艺创作密切相关。艺术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艺术创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者艺术思想和创造素材的来源。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当代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
6、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可以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为我们勇攀文艺“高峰”提供方向指引和智力支持。 首先,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一样,艺术也有它的阶级性,艺术创作者首先应该解决艺术为了谁的问题,这涉及到艺术观的问题,所谓艺术观是指创作见解,是创作者创作风格形成和成熟的标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劳动着的人们,而劳动创造了美。艺术创作者应该树立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艺术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创作方向,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文艺不能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出现偏差,否则就会失去
7、生命力。 其次,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前所述,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人民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文艺原料矿藏,而过去的文艺作品只是流而不是源,因此,文艺创作者要把生活的准备放在首位,积极地投入社会实践。人们之所以从过去的文学作品中仍然能够感受到生活气息并受到生活启示,“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源于生活”。文艺深植于生活,生活为艺术作品提供了描写的对象和讴歌的主题,生活又赋予作品人物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情感,艺术创作者需要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以饱满的热情、优美的笔触、生动感人的形象,刻画当代最美人物和奋斗不息的人生。 再次,让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并引领时代风气。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
8、。同样,经过艺术创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加工,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则表现得“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典型化的文艺作品能够使人民惊醒、感奋,从而推动人民改造自己的环境。因此,理想的文艺作品应该表现为,文艺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升华,是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表达,是与现实生活具有“不似之似”的一种艺术真实。 (摘自来庆彬、李玉琳毛泽东哲学思想与当代文艺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是因为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 B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
9、能离开直接经验的,“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是因为他们否认了感性认识,否认了直接经验。 C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靠得住的前提是它来源于感性认识,且感性认识的材料够丰富并合于实际。 D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从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的唯一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任务在于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联系,形成对事物的规律性认知。 B基于感性认识能动地获得理性认识,并用理性认识来指导社会实践,至此我们就完成了认识运动。 C从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辩证思想看,艺术创作应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10、为事而作”。 D主席善用大众化的语言,如“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知识里手”,把高深的理论浅近地表达出来。 3下列选项完全体现了材料一中“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的一项是( )(3分) A考察团来延安考察,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一想”之后,做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一判断。 B先秦时期,荀子的认识论初步概括了人的认识过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实践论弥补了荀子认识论的局限性,赋予了它新时代的形式。 C1937年,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等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极大损失。在形势和任务的迫切要求下,毛泽东写下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D王阳明强调“知之
11、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即知和行是作为统一整体的,知从行中来,行到知中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4材料二提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可以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重要的参考”,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并作简要分析。(4分) 5柳青的创业史描述了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其第一部塑造了新型女性形象徐改霞,阅读下列文字,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作品是如何体现实践论的辩证思想的。(6分) 改霞的思想像她红润的脸蛋一般健康,它的心地像它天蓝色的布衫一般纯洁。她像蜜蜂采蜜一般勤地追求知识,追求进步,渴望对社会贡献自己的精神力量,争取自己的光荣。对这个二十
12、一岁的团支部委员来说,光荣就是一切。她简直不能理解,一个人在这样伟大的社会上,怎样能不光荣地活着。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山 李锐 远处,山峰连着山峰,它们向上托举着,升,升,升,不知费了多大的劲,也不知受了多大的委屈,还是挣扎不过,只是默然地矗立着。崇山峻岭之中蜿蜒出一条清澈的小河,温柔着,劝说着,也许只有河流的温润才能理解大山的沉默。 太阳很好,草很好,牛们也很好。随着缓缓移动的脚步,和吃草时摆动的脖子,牛铃叮叮咚咚地响着,悠悠的,传得很远。 牛群越放越大,可是放牛人越过越孤单:妈死了,老婆死了,后来,儿子半路上也死了,只留下一个女儿和自
13、己厮守着。可是,再后来,女儿也出嫁了。嫁女儿的时候他有些不舍,不舍可到底也嫁了。女儿一嫁,他的日子就好像是凝冻了一般:所剩下的只是放牛,只是独自一人每天呆呆地看着这些个山。 猛地,有个东西白亮亮地刺进心里来: 昨天晚上,队长来找他,说他老了,说放牛的活儿苦重,说村里只有牛信【注】挣的工分最多,说队里打算换一个牛信,问他愿意不愿意。“不愿意!想端我的饭碗子哩!心里这么想,嘴里却没这么说,只是笑笑,只是说:“我还能行哩。”送走队长,他提着马灯进了牛圈,看着反刍的牛们,两行老泪流下来,他问:“你们愿意吗?你们说我老吗?牛们不说话,只把湿漉漉的眼睛恋恋地看着他。 放牛人靠着一棵歪脖子的橡树坐下来,掏出
14、烟荷包用烟袋锅挖了一阵,自制烟末随着喷出来的青烟,发出一股臭味,可放牛人却有滋有味地享受着,透过眼前的青烟若有所思地看着山脚下那个熟悉的小山庄,他和牛们就是从那儿走出来的,村西头那三间石顶石墙的房子就是他的家,他一个人的家,只要他不回家,房顶上的那个烟筒就冷冷清清地永远不会冒出烟来。有一缕烟从嘴角挤到眼眶中来,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揉揉眼,他把视线移向别处,可不觉中又恋恋地转了回来。 村子里,管成家的门口挂了一只面箩,箩上缚着一条尺把长的红布条,鲜亮亮地透着刚得了儿子的喜气。黑小家年前死了老人,过年时用白纸写的对子还在乌黑的门框上贴着,字辨不出,纸还是白生生的。保成媳妇正朝院墙上搭被子,
15、娃娃们又尿炕了。下地的人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走过村口的神树。鸡和狗的叫声像是隔了一层什么远远地传上来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都是看过无数遍的,可他觉得总没有把它们看透,自从女儿出了嫁,他就觉得这一切都和自己远远地隔了一层,倒是和牛们越来越亲近了。那头牤牛,就是儿子死的那一年出生的,不知怎么的,他总觉得这牤牛的眼神像自己的儿子。 河曲曲折折地绕着,不知道要流淌到什么地方。牛群在山坡上散散漫漫地走着,长长的尾巴在周身上下不时地甩打,轰赶着围上来的虻蝇。长舌头在肥嫩的青草丛里卷来卷去,吃到酣畅处白白的口涎就顺着嘴角长长地垂下来,在明媚的阳光中拉出一道闪闪发光的弧线。或许是猛然间回忆起什么遥远的往事,它们就会中断了香甜的咀嚼从青草中抬起头来,黑而大的眼睛久久地注视着群山。 放牛人自信地在橡树下坐着,在山坡上,在身边的这一群当中,他已经享受惯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他是它们的中心,它们是他的依靠,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