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595477420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张,8页,24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随着技

2、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

3、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

4、,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比如,隋朝末年气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温暖湿润,后期快速转冷,与之相伴的是干旱化。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经历了70余年寒冷干燥的气候,北宋气候开始好转。 之前有研究发现,古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我国历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与社会经济波动之间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是有利的。历史上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人口增加的时期往往出现在暖期,相反的情况则发生在冷期。联合团队的研究也证实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比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推动了唐朝初期和中期的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繁荣,寒冷干燥的气候使唐朝后期农

5、业发展受到极大不利影响,这是造成当时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取材于程雅楠、葛全胜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我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社会,加之古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暖期的气候总体有利于农业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这是历史上“冷抑暖扬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从全国粮食亩产量和北方麦作亩产量的相对变化指数看,除了明清,秦汉以后气候寒冷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均有下降。 尽管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但我国地域广阔,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气候都可能有区域性差异,给区域社会经济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中国平均温度均偏高

6、,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很大差异。唐朝初期增温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中原腹地,其原因是区域尺度上大气净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热量输送。而北宋初期,全国普遍增温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造成的,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国的体现。暖期中的北宋时期,我国华北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相对湿润,而江南地区则受到干旱的威胁。 暖期气候温暖湿润,会推动社会的繁荣和人口的较快增长。然而众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了环境的压力,导致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系统风险增加,这种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压力,可能会因气候变冷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而凸显,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人类社会并未因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在应对气

7、候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积累经验,从而取得更大的繁荣。为适应暖期干湿变化的地域格局,北宋朝廷在变湿的华北地区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在变干的南方则积极推广占城稻和稻麦连种。这一举措使粮食生产受气候制约的影响渐趋减少,是中国粮食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 (取材于葛全胜、申敏夏、刘嘉慧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 B. 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 C. 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我国北方5000年来暖季的温度变化。 D. 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研究得出的“冷抑暖扬”的结论。 2. 根

8、据材料一,brGDGTs被用于我国古温度重建,下列能说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 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 B. 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 C. 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 D. 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 3. 根据材料一,关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主要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阳辐射能量持续下降。 B. 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 C. 木本植物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 D. 我国古代北方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 4. 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

9、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材料二分析了该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 B. 材料一指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冷暖交替,材料二分析了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 C. 材料一显示唐朝初期温暖湿润,材料二说明了增温的具体区域以及具体原因。 D. 材料一显示北宋气候开始好转,材料二说明了北宋初期增温的范围及其原因。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并说明影响的复杂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

10、。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

11、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

12、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

13、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

14、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

15、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